基于制造业结构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关联性问题研究

2012-07-16 11:12卉,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

李 卉, 李 彬

(南京工业大学 法律与行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在世界经济市场中,中国凭借着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较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一定生产能力等多方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初步确立了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我国在这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形势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的推进,吸引大量技术密集型人才的现代制造业无疑成为产业结构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原有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求迟缓,使得现有劳动力结构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变迁而造成的劳动力总量剩余,结构性需求不足这种结构性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就业现状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之一,经过专业系统性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知识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专业技能素养,在产业升级发展对技术性人才需求量增大的趋势中,本该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2007—2009年我国本科毕业生总数分别为1995944人、2256783人和2455359人,其总数分别较前一年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趋势,分别增长率达到近8.7%和13%,然而,作为制造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方的理科和工科学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07—2009年理、工科学生占大学生专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43.18%、42.37%和41.87%。

因此,如上数据显示,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制造业结构升级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理工科学生作为制造业需求日益增长的技术型人才供给方,其逐年递减以及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增加,直接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总量有余,需求不足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所以,研究制造业结构变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从而进行供需方的合理平衡,已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行业分布构成

(一)制造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作为新型产业格局中的支撑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工业总产值及其占我国三大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构成见表1所列。

表1 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着如下趋势:

(1)作为三大产业中的支撑产业,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工业总产值在2003—2009年间也是逐年上升的,在2003年其占三大产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5.47%;其余年份占三大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均高于50%。

(2)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制造业工业产值在三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出现下降,尤其在2006年之后尤为突出,这基本符合我国产业发展趋势中,由制造业向服务业逐步转移的趋势。

(二)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1.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分析

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终究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分工的需要,因此,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必将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行业对于就业需求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结构规模发展,笔者对2003—2009年期间制造业内部29个分行业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进行排序,具体的排序基本直观地反映出制造业内部各行业在5年间行业规模结构趋势的变化。

行业结构变动呈现出以下特征:

(1)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扩张明显,充当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角色。

(2)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动力不足。

(3)技术密集型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的动力来自于对技术的需求增长。

2.制造业结构内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制造业中一些传统的制造业由于技术的革新,能源的局限性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取代,其产业规模存在一定的萎缩,如产业产值比重位居后三名的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相应地,技术革新带动的产业结构变化促使一部分提供技术性支持的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如排名前三,并且产值比重均超过10%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行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着其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化,制造业行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其就业结构的影响,由2003—2009年期间制造业内部的就业人员及技术人员需求的变化即可直观看出(如表2)。

表2 制造业内部就业人员及技术人员增长率排序(由高到低)

从表2数据很明显地看出,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对于就业结构影响存在着以下几种变动趋势:

(1)伴随着技术进步行业规模有所扩大,对于就业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均有所增加。

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行业产值规模高达6.87%,其内部技术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伴随着行业规模发展需求,逐年增加,高居相关排名第三位,达到了8.68%。

(2)伴随着行业规模发展,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行业对于员工的需求基本稳定,但对引进技术人员的引进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

以产业产值及技术人员需求比重均排在首位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其行业规模位居制造业内部榜首,而其行业的人员结构的需求仅为1.04%位于排名的后五位,属行业规模扩大的就业结构变化比较迟缓的一种反应,但其对于技术人员需求在制造业内部高居第一达到了14.68%,基本看出此行业劳动力主要需求已转向为技术活动人员。

(3)产业规模逐减,对于就业人员及技术人员都无较大需求。例如,产业规模发展位居制造业内部比较偏后的烟草制品业,由于其技术更新慢,加之国家政策及进出口贸易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行业发展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基本走向迟缓发展的道路。

(4)产业产量低,却拥有大规模的就业人员,而仅拥有少量的技术人员。最为典型的便是家具制造业,其作为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其影响无法改变其对于大规模从业人员的需求,其内部技术人员无法起到带动劳动生产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员工保持着7.87%的就业规模,远大于其技术人员平均0.2%的比重。这种低效率高人力资本投入的产业与就业发展趋势终伴随产业升级而逐渐变革。

二、制造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作为一种宏观的变化趋势,深层次究其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本质应当是中观层面的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终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水平提高归功于一系列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因此行业内部结构发展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有效地说明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关联性[1]。

(一)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与其对应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回归分析

本文取新型产业格局中的支撑产业第二产业内部技术需求比较密集的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样本为统计年鉴中的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如下模型来分析其由于行业内部结构变化从而对就业结构中技术从业人员需求变化的关系,来直观分析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内在的关联性。

在这里,以2003—2009年制造业内部29个分行业的产业产值,其对应的就业结构中的技术从业人员数(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参加科技项目工作人员,科技管理服务人员)为数据支撑,建立如下模型:Yt=F(Xt)。

取制造业内部行业技术从业人员数为自变量X,行业对应的工业产值为因变量Y,t代表时间变量,即不同时期。数据根据《劳动统计年鉴2004—2010》资料计算得出。

对模型进行两边同时取对数整理得:

利用SPSS17.0进行模型的计量处理,得出回归分析结果,将相关拟合度系数排序,见表3所列。

表3 制造业分行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拟合度排序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计量方法,结合采集数据分析出制造业29个分行业,得出产业产值与技术人员数量的关系及相关拟合度(见表3)。如数据结果显示,除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产业产值与技术人员数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这三个行业的负相关也存在着其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相关的一些政策性原因。

结合上述回归分析:纵观宏观结构上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就业结构内部比重有所增加,劳动力已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行业内部发展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大致呈正相关,在第二产业行业内部技术人员比重的增加对产业发展亦有所贡献,技术人员的引进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密集型行业规模扩大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又以先进技术需求为动力,从而带动行业技术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大学生就业效应体现在先进制造业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二)行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关系分析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需人才有效适应的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制约其内部学科专业结构与专业设置发展,同样,在高校优化的学科专业结构及合理的专业设置下,其输送的与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人才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在这里,分别把上述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即产值与技术人员人数的线性关系分为两类:正相关的行业与负相关的行业,与其对应的主要人才供给方即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发展对于高校专业结构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线性分布呈正相关的行业

线性分布呈正相关的行业,意味着一定范围内,技术人员的数量增加,利于产业产值的增加,有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从需求角度分析,这些正相关的行业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是伴随着产业升级的需要而增大的。如拟合度很高的产业:家具制造业(0.978)和印刷业以及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0.966),这些行业均属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纯手工生产是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时期的主要生产方式,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技术的进步,用技术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这些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技术人员的引进对于这些行业产值的增加不仅是一种提高,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质的飞跃。

高校作为技术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面对行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能否结合这种需求合理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有效培养技术需求对口,数量适宜的人才,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前景的良好与否[3]。

在上述分析正相关的行业中,从人才供给的方向来分析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大学生就业在供需问题上存在的几种现象:

(1)行业需求虽大,但高校专业供给规模超出行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线性分布呈正相关的行业,对技术人员存在一定需求,不合理的高校招生规模及培养出的过于饱和的毕业生人数,均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比如:拟合度在制造业内局首位的医药制造业(0.981),然而与之对应的技术人员大致分布在高校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其2007—2009年在全国的布点数依次为71%、71%、75%,分别占全国工学类布点总数的3.9%、3.8%、4.1%,基本位居布点数数量的前列。一定的市场需求,面对这种巨大的招生规模,吸收人才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高校不合理的供给,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因此,根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区间统计显示,制药工程从2004—2009年其就业率都在B+与B-之间徘徊,即均没有高于80%。同时,与医药制造业相关的高校专业如生物科学类专业,均属于位居高校招生规模前列的专业。

此类供给的失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长期洞察,盲目对一些“热门”专业扩招,过度培养,对于经过本科教育后的学生就业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2)基础性工业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制造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典型的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大的一类产业。与之对应的技术人才在高校内基本分布在石油工程等相关专业,据统计,2007—2009年三年石油专业在全国的布点数均为11%,仅占所属工学大类专业布点总数的0.6%、0.59%和0.61%,面对一定的劳动力需求量,根据麦克斯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石油工程专业在2007—2009年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稳居前十位,在2009年就业率高达97.2%,位居制造业内部行业就业率第一。说明行业覆盖的领域较宽,对毕业生就业需求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此类伴随着技术进步需求增大的专业供不应求的就业现状,属于比较典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供给方分析,有两大原因:一是教育体制局限,高校缺乏自主性,伴随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去增设此类专业;二是此类专业自身也带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其培养成本高及毕业生专业技能对口率低的风险都影响着高校对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谨慎与保守[4]。

2.线性分布负相关的行业

(1)夕阳专业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大学生就业效应呈趋弱的状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制造业中较为典型的产业产值与技术人员引进呈负相关关系的行业,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表明,此行业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已达到饱和,过多引进人才会对行业发展造成负担,不利于行业发展。

这种人才需求降低有多重原因:首先,就我国具体国情分析,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纺织产量大国、出口大国,纺织业对于在制造业产业产值的贡献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但伴随经济发展,金融危机,进出口贸易形势政策改革等一系列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市场整体需求在逐减,产量务必对劳动力需求降低。其次,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的进步,大环境的需求变化等一系列原因,已逐渐沦为夕阳产业,产业发展的重心已被一些新型战略性产业取代。

高校未能及时响应市场发展需求,一味进行这种所谓脱离时代的专业设置,必然造成毕业生毕业后所学专业不能适应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而造成失业。

此类就业问题,归其原因便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所致,专业结构未能与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就业结构良性互动,直接造成高校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2)行业需求不大,高校招生规模较小,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存在。经过上述分析,由于现阶段我国第二产业仍属产业格局中的支撑产业,在制造业内部的28个行业除了已沦为夕阳产业的一些行业外,基本上产业产值与技术人员数都处于正相关关系,其与高校专业学科专业设置的关系本文也详细地进行对应分析。除上述三类就业现象外,还存在这一种就业现象,即需求小,高校招生规模不大,但依然就业率偏低。

此类就业问题多存在于一些诸如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应用类基础专业,这些专业需求不大,但处于经济、人文等各方面发展又必不可少。据数据显示,一级学科门类下哲学在2007—2009年的布点数仅为5%、5%、4%,然而根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区间统计显示其2007—2009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不高于C+(75%)。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毕业后半年的初次失业率根据麦克斯大学生就业研究报告显示也是处于失业率榜首[5]。

从需求方面看,市场对于此类人才的需求不大,但仍有需要,高校虽无法准确保持与市场这种微妙需求的平衡关系,但却体现出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机制方面的狭隘性,专业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缺乏灵活变通的选课机制,无法培养出良好基础、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使得此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尴尬,综合能力有限无法灵活适应社会发展变通地解决就业问题。

综上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实质性原因便是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及专业设置与升级后的产业机构及随之调整的专业结构无法良性的平衡。

三、伴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适应产业结构发展,有效布局专业结构

在外部高等教育体制的局限下,高校内部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缺乏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自身专业设置的滞后性,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专业结构的供给,从而导致了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因此,高校应当从自身出发,合理变革,以适应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避免分化过细

专业课程设置组成了专业培养的知识体系,高校在同一学科下的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分化过细,导致了同一学科下的专业之间流动性过低,相近专业之间互不相通,继而出现同一学科下学生对相近专业了解程度过低,综合运用能力差,从而使得同一学科下的就业结构严重失衡[6]。

高校应当合理布局专业课程设置,最大化地提高学科专业综合性,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运用能力强的学生,应对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顺应产业发展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

由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存在着自身的周期性,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确实很难及时有效顺应产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一些高校处于学科建设成本及自身的保守谨慎,把这种滞后性恶化为一种盲目性,总是固守着一些传统专业,缺乏对于新型产业对应的学科专业的设置的时效性,进而导致了毕业生专业结构远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偏于求”的就业现象。在未来的高校专业设置发展中,洞察市场需求,顺应产业发展,应当成为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最大前提,避免盲目性造成的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问题。

(四)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面对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在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制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这必将直接影响高校内部的专业结构的设置模式,使高校所设置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存在不融合的现象,从而对毕业生专业结构供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学科建设严重缺乏自主权,这种氛围下,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还处于一种刚性的专业设置模式[7]。

综上,本文通过一系列实证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便是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各行业需求,顺应产业结构发展及行业发展需求,合理地进行高校专业设置,有效地调控各专业的供给量,尽可能有效地监控并预测专业失业率及失业量,并以此为标杆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予以合理调整。在符合当今高等教育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切实关注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有效进行专业设置,努力达到行业需求与专业供给的最佳模式。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0-74.

[2]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大学生就业,2006,(8):8-11.

[3]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研究的文献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78-85.

[4]金玉秋.2001—2020年我国就业问题及科技进步影响因素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79-80.

[5]麦克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王建,谢其祥.大学生就业视阈下对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报,2009,(4):78-80.

[7]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