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分析

2012-07-16 11:12张洁音张乐萍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型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张洁音,黄 友,张乐萍,段 姗

(1.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2.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引 言

对于创新型城市(Creative/Innovative City)讨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所指的创新型城市涉及了城市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精神文化、空间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如新加坡以全球文化和设计业的中心为目标,于2002年提出《创意产业发展策略》,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来建设创新型城市;纽约以知识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要求较高的生产服务业,积极打造世界第一金融中心;韩国大田加大科学城的创新投入,不断引入科研和教育机构,以专业化的科研基地为着眼点构建亚洲新硅谷等等。这些创新型城市往往都是各国传统的经济中心,在人才、资源、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周边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背景下兴起的。自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作为中观层面的创新体系无论对宏观层面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还是对微观创新主体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1]。2010年,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体[2010]155号)、《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0]30号),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确定17个城市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科技部在2010年上半年确定了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之后又增加了西宁、昆明、长春等试点城市(区);江苏、北京、上海等许多省市纷纷出台试点工作的指导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并进一步发挥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在实现创新型城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地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综述

(一)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国内外学者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是从创新能力构成角度。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2002)认为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三个指标构成城市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准,从而开创了创新力指数(Creativity In⁃dex)[2]。 李 英 武 (2006)[3]、 杜 辉 (2006)[4]、 石 忆 邵 等(2008)[5]等学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城市各方面的创新能力,即应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等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形成综合性考评体系。

二是从创新投入—产出角度。国际上许多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都采用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指标构建体系,如罗伯特·哈金斯协会的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WCI)①、欧盟与联合研究中心的欧盟总体创新指数(SII)等②。国内学者如杨华峰等(2007)以科技创新为着眼点,将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制度创新能力等视为创新投入,并引入创新综合绩效作为创新产出[6];卢小珠等(2007)以指标的实用价值为导向,将评价指标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以及创新成果三大部分[7];朱凌等(2008)[8]、魏江等(2009)[9]、周纳 (2010)[10]、郭华巍 (2011)[11]基于系统观的理论基础,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体划分为两大类: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和创新活动产出效率,前者可再细分为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内容。

三是从衡量创新的软硬件指标角度。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洛桑报告》(即《全球竞争力报告》)将评价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机构体系、各类市场情况、各种基础设施、城市综合教育系统以及信息和通信的可获得性等内容,后者则体现在城市的政府政策、总体生产率水平、各种环境状况、居民的健康水平、价值观、全球化影响等方面。冯霞(2006)[12]、吴敏等(2009)[13]、李琬等(2010)[14]、赵清(2010)[15]认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考虑知识创造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产业创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硬指标之外,还应考虑人口素质、人才储备、市民生活质量、利于创新的宜居环境、城市的创新文化、城市的创意水平等软指标。

(二)评价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城市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可分为两类:

一是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简单加权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其基本原理是专家根据主观经验对各指标赋予权重,然后对无量纲处理后的指标数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到最终的指标值。该方法简单明了,操作简便,当前为国内外许多权威机构所广泛应用,如国际竞争力评价、全球竞争力评价以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等,但由于人为因素介入,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同时当指标较多时,权重的确定也比较困难。

二是客观赋权法,主要包括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主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计算权数,有效克服了主观赋权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能在不丢失有用信息的前提下简化数据,便于多个样本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张文雷等(2006)[16]、谢 攀(2007)[17]、闫 凌州等(2008)[18]、刘贵文(2009)[19]、柳瑞禹等(2010)[20]均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客观赋权法。但是,客观赋权法往往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会随样本的变化而得到不同的权数[21]。

简单来说,两类评价方法各有利弊,在具体的运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三、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对象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对象

以市(县)为基础的县域连接中心城市与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浙江有27个市(县)入选全国百强市(县),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直以来,浙江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存在着“弱市强县”的现象,除杭州、宁波等个别市区实力较强的地级市外,绝大部分地级市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以市(县)为代表的县域成为推动浙江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带动力量。目前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及评价对象主要集中在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及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对区域城市群整体创新情况的评价分析较少。若对浙江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限定在11个地级市中心城市,并不能有效反映出浙江中小城市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并带动周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从县域角度入手,将浙江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范围设定在浙江省58个县和县级市,其中包括22个县级市、35个县和1个自治县。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浙江区域创新的特点,在指标设计时主要从狭义创新,即科技创新的角度考虑,将一级指标分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撑民生发展三个方面:

装置设计初期,初馏塔和常压塔均未设有直接退油线。停工退油时,只能从前往后间断退油,在停工退油和吹扫期间耗时较长。此次停工期间新增塔底退油线,从初馏塔底泵出口和常压塔底泵出口分别接线甩至减压渣油外甩出装置冷却器前。通过此流程可以直接从初馏塔和常压塔向罐区甩油,避免了从前往后退油和吹扫的限制,大大缩短停工退油和吹扫时间。

(1)创新投入。城市及区域创新应以具有较理想的创新投入水平为条件,没有创新投入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投入涉及到人、财、物多方面的投入;在投入主体上,不仅要考虑全社会的投入,也要考核企业、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2)创新绩效。创新绩效包括创新产出和结构优化两部分。创新产出是创新水平的重要体现,具体可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专利等等。结构优化指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加速转型期,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具体做法上体现为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作为县域经济支柱的区域块状经济朝着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3)创新支撑民生发展。创新支撑民生发展主要反映城市民生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集中表现在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公民基本素质以及社会信息化水平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

在二级指标的设计上,本文首先参考了科技部制定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他相关文献。在具体指标选择时,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一是注重指标的代表性,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特征;二是注重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所有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等浙江省现有的统计基础;三是注重指标数据的可比性,指标全部采用强度指标,避免由于地域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引起的数据差异。最终,本文选取了12个指标构成本文对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解释见表1。

表1 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熵值法分两步对浙江省58个市(县)2010年创新能力进行评分。第一步,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若干个二级指标使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并分别针对3个一级指标,对每个县市进行评分;第二步,再次通过熵值法对3个一级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并由此计算各县市的综合得分。

本文采用的熵值法流程如下。假设原始数据为矩阵X=(xij)n×m,其中m为所考察的评价指标,n为样本数。首先,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无量纲数据X′=(x′ij)n×m,从而使各项不同质指标值同质化。由于选取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故采用以下公式:

其次,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市(县)占该指标的比重 pij: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其中,k=1/ln(n),ln(n)为自然对数,并假设当 pij=0时,ln(pij)=0。对于第j项指标,ej越小意味着xij差异越大,则该项指标对于评估所起作用越大。因此,以如下公式求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gj越大则指标越重要:

接着计算权值wj

最后,计算各样本的得分:

在第一步中,采用熵值法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撑民生发展三方面对58个市(县)进行创新能力评分。其中,对各一级指标使用的熵值法,均有m=4,n=58。评分及排名情况如表2所示。

在第二步,基于表2中各一级指标的指数,再次通过熵值法(m=3,n=58)计算58个市(县)的综合创新能力,其得分和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

表2 浙江省58个市(县)各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

续表2

表3 浙江省58个市(县)创新能力得分及排名情况

从整体排名看,综合创新水平高的市(县)集中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及金华地区,衢州、丽水等地区的市(县)则相对创新水平较低。前者主要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经济区,经济发展上受到周边大中城市的辐射,对外开放程度高,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力强,创新活动也相对比较活跃,因此创新水平较高;而后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以及人才和技术匮乏等问题使其难以将原有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发展优势,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创新水平总体偏低。

从创新投入的排名看,排名靠前的市(县),如新昌县、慈溪、玉环、平湖、海宁、绍兴县、桐乡、东阳、余姚、东阳等历来都是浙江的经济强市(县),这些市(县)虽然一直以来经济实力雄厚,但尚未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诸如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创新投入的加大,反映出这些市(县)已意识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也反映出它们正逐步摆脱以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为主要手段的发展路径,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心环节。

从创新绩效的排名看,排名较高的市(县)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不仅拥有大批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也是浙江省两个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从而显现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集群创新效应和促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除高新技术产业外,许多市(县)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有选择性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如义乌市将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作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商贸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批发零售行业的转型升级,从而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转型升级的城市化道路。

从创新支撑民生发展的得分看,部分传统强市县(如宁海县、义乌市)不仅创新能力较强,同时还注重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社会民生问题,导致一些综合创新排名较高的市县反而在创新支撑民生发展水平上低于综合创新排名靠后的市(县),如新昌县的创新综合评分排在全省第五位,在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两方面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位,但在创新支撑民生发展方面却位列第34名。这也体现出浙江省市(县)在运用科技创新实现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五、对策建议

浙江省58个市(县)的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创新能力高的市(县)主要集中在杭、甬、绍、温等地区,而浙西北和浙西南地区的市(县)创新能力较低,这与这些市(县)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在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排名中,绝大多数传统的经济强市(县)仍比较靠前,但在创新支撑民生发展方面,部分创新能力较好的市(县)反而表现欠佳。

针对浙江省当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浙江省各市(县)应进一步加大在人、财、物各方面的创新投入,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流动集聚。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政府财政资金对企业和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以创新为主动力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增强中小城市对知识的创造和运用能力,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市(县)的产业层次,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3)协调平衡县域经济发展,以创新能力强的市(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以城市和县域的转型发展,带动城乡统筹及科学发展;(4)强化民生发展,以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科技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提升市(县)的创新能力过程中要着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民生科技创新;(5)浙江各市(县)应立足实际,围绕当地的产业集聚区、块状经济示范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创新的道路,以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来提升扩大产业的比较优势。

[注 释]

① Roberts Peter,Sykes Hugh.Urban Regeneration:A Hand book[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WCI)包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知识支持”和“经济产出”五大类指标。

② EIS.Comparative Analysis Innovation Performance[M].UNU—MERIT.2008.欧盟总体创新指数(SII)的前身为欧洲理事会的欧盟创新记分牌(EIS),于2005年第五次修订后而产生的。其构成指标可分为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由创新驱动、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构成,而后者则从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两方面进行讨论。

[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Florida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2002.

[3]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49-51.

[4]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10-12.

[5]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26.

[6]杨华峰,邱丹,余艳.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6):68-70.

[7]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等.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56-60.

[8]朱凌,陈劲,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1):215-222.

[9]魏江,刘怡,胡胜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53-58.

[10]周纳.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9):21-23.

[11]郭华巍.基于SOP模型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8):50-52.

[12]冯霞.发挥统计职能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创新体系,2006,(3):6.

[13]吴敏,刘主军.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6):14-17.

[14]李琬,张玉利,胡望斌.创新型城市第四代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4-57.

[15]赵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2):103-108.

[16]张文雷,姜照华.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以上海为例[C]//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论文汇编.天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06:184-189.

[17]谢攀.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初探——基于因子分析的视角[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86-89.

[18]闫凌州,杨冬梅.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117-120.

[19]刘贵文,张怿蓝.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115-117,123.

[20]柳瑞禹,邱丹.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相关性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9-34.

[21]闫凌州.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创新型城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C]//第八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08:107-117.

猜你喜欢
创新型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