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伦敦奥运会杂感

2012-08-08 09:23陈正亮
博览群书 2012年9期
关键词:裁判金牌运动员

○陈正亮

看伦敦奥运会杂感

○陈正亮

7月27日到8月13日,对中国体育迷来说,注定是16个不眠之夜。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为三百多枚金牌而你争我夺。因为时差的关系,中国内地的观众大都要在夜里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叫好,为他们的失利而伤心顿足,甚至落泪。尽管得不到选手的回应,有时还因夜深了而不得不压抑奔放的情绪,大家仍乐此不疲。我也是其中一分子,有些杂感与大家分享。

消极比赛与底线意识

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羽毛球队女双选手于洋、王晓理与印尼、韩国队3对女双选手因消极比赛被取消比赛资格,在赛场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我惋惜这些队员,赞同国际羽联的决定。使我讶然的倒是当事人的态度、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和部分网友的反应。

于洋说,选择利用规则放弃比赛是为了淘汰赛。她质问道:“运动员的伤病你们懂吗?辛苦地带着伤病备战了4年说取消就取消我们的参赛资格。你们无情地打碎了我们的梦想。”而我说,是于洋自己打碎了自己的梦想。当她控拆“你们”无情、为自己的辛苦付出付之东流叫屈的时候,她是否听到过现场观众的嘘声、想到过观众花七八十英磅来看比赛的物质损失和遭受愚弄的精神损失?她还声称准备就此退役,更是大脑简单一时冲动的没有理性的赌气之言!

白岩松“感到非常非常的遗憾,甚至是愤怒”。他认为,制定荒唐的规则,出现问题的责任却让运动员来承担,是不合理的。如果拿出最大的精力去赢自己不见得能赢的对手,目的是为了尽早碰上自己国家的队员,这是傻还是脑子进水呢?在这里,以评论深刻知名的评论员忘了再往更深层面挖掘,比规则、道德更深的是体育的本质和精神。有些中国人确实比外国人聪明,如有的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时利用开卷考试作弊、乘坐自助公共交通工具时逃票等。其实,人家的“傻”是守住诚信的底线,而有的国人的“精”叫投机取巧。

8月3日,我收到中国移动手机报的“调查局”数据:如何看待奥运羽毛球赛场的“消极比赛”风波?认为违背奥运精神的占22%;认为规则漏洞使然的占44%;认为夺金压力大可以理解的占34%。另据环球时报报道说,纽约时报力挺中国羽毛球手:运动员目标就是夺金。美国女足老将万巴赫说,对于每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来说,不管是万巴赫还是博尔特,赢得金牌才是最终的目标。中间的不过是旅程的一部分而已。

我哑然。在竞技体育日益商业化的当下,体育的底线也被金色的光芒遮蔽了。纵有千般理由,消极比赛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是一个底线意识的问题。体育竞技的底线是公平竞赛!

尽管奥运会的羽毛球赛制推出时受到了大部分教练和球员的抨击,但毕竟最后通过了。我们不能往规则上推卸责任,必须从主观上找原因。如此利用规则,影响极其恶劣。有人就说,中国体育是举国体制,参赛选手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在奥运会上展现的不应是精于算计、操纵结果这些负面的东西,而要展示国家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的确,于洋们这么做授人以柄。韩国教练就指责消极比赛是中国选手开的先河;印尼代表团团长要揭发中国代表队,说以前中国代表队就做过故意输球的事情,但一次也没有遭受处罚。不过,韩国羽协“拔刀”对涉事教练和运动员施以取消教练资格和禁赛的重罚,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底线意识也是越来越淡薄,甚至遗忘。这是极其危险的。“愤怒”的白岩松还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社会只要有敬畏,就如一条大河有两边的河岸,安全得很;如果一个社会无敬畏,就如洪水泛滥,一定很糟糕。

底线不正是我们要敬畏的吗?

裁判风波与规则制定

在场地自行车男子团体竞速赛资格赛中,英国队开局落后,一名队员仅骑行了一小段就摔倒在地。按照规则,英国队得到重赛机会,并进入决赛,最终获得金牌。这名队员赛后说,通过摔倒事故来重新开始比赛是赛前商量过和计划好的。但国际奥委会发言人表示,自行车队事件与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完全不同。在羽毛球事件中,每个人都看到那些选手突破了底线,所有人都看到她们消极比赛。而在自行车事件中,英国队为了胜利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田径男子1500米决赛,夺冠的阿尔及利亚选手马赫卢菲曾被裁定为800米的消极比赛者。马赫卢菲准备放弃800米,但阿尔及利亚队没能在截止期限前帮他注销资格,他不得不站上800米预赛跑道。马赫卢菲跑了半圈,便跑离了跑道。裁判认为他“没有诚实地进行比赛”,国际田联取消了他所有比赛的资格。阿尔及利亚代表团赶紧申诉,声称马赫卢菲膝盖有些不适,并指责裁判不了解情况而草率决定。几个小时后,国际田联竟宣布撤销处罚。

中国军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自行车女子团体争先赛的决赛中,由郭爽和宫金杰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了冠军,不想随后被宣布犯规,金牌被取消。男子体操吊环卫冕冠军陈一冰,以0.100分劣势不敌巴西选手屈居亚军。这一天被其恩师、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定为“体操史上黑暗一天”。他说:“一冰身上所遭遇的病痛,可以说超出常人想象……我想请问这些裁判,陈一冰还有下一个四年吗?当看到我队员伤痕累累的膝盖时,你们会觉得灵魂有罪吗?”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歌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规则也是人制定的,误判有时是难免的。有人甚至将之作为比赛的副产品、魅力之一。委屈的何止中国女子自行车队和陈一冰?我不想为裁判辩护,他们的确有改进完善的地方,也不排除有些裁判用混杂着嫉妒与无知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人。我想说的是,面对这些判罚,我们应更理性、冷静,就像陈一冰那样,表现出中国人的胸怀、气魄与成熟。比赛的分数既然无法申诉,以选手的伤病、最后一次的奥运会等来说事,还不如像阿尔及利亚队的队医拿出确凿的证明而就事论事更有说服力和效果!

不平则鸣。我们要据理力争,开会说明也好,申诉上诉也罢,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但要像日本男子体操队那样,申诉要早,争分夺秒。中国自行车领队潘志琛两次向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致信申诉,称判罚是总裁判和裁判团无规可依的主观臆断,要求对判罚结果进行复议。这是值得赞许的。

反思裁判和规则风波,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人进入国际体育联合会的高级管理层,进入规则制定和裁判的队伍。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话语权!

回顾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历程是这样的:开始他们排斥;刚刚恢复奥运匹克大家庭成员资格时,别人不把中国运动员当回事;当发现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被中国人蚕食时,有些欧美体育强国开始羡慕嫉妒恨。我认为,中国体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必须有更多的人进入游戏规则的制定中。特别要鼓励运动员全面发展,他们退役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华民族复兴的要件之一,就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对国际事务有话语权。

重在参与和夺取金牌

由消极比赛只为夺牌,我想到了流传甚广的奥运匹克格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可如果大家仅仅是以参加为目标,那奥运会竞技还有什么意义?

的确,对于一些饱受战乱或贫穷之苦的国家来说,重在参与。但对绝大多数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国家来说,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于是,我们看到,重在参与成了失败的挡箭牌、不容易的代名词,是失意运动员最大的安慰剂。

我更欣赏奥林匹克的另一句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奥运会是竞技体育的盛会,比的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团结之美、和谐之美,国与国、人与人、自己与自己比。坚持到最后的运动员,人们不吝送上最美好的词藻和祝福,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顽强努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强者的表现。

如果每个运动员都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我们指望谁来挑战人类的极限?参加奥运会也是笔不菲的支出,仅仅为了参与,人民币、欧元、美元也不答应呀?那么,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奥运格言从何而来?

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意大利选手皮特里因为过早冲刺耗尽了体力。在进入体育场时,他踉踉跄跄,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终点就在眼前,但他实在爬不起来了。不过,被感动的裁判和记者搀扶着他跑过终点。根据规则,皮特里的成绩被取消。皮特里痛不欲生,英国各界纷纷来慰问,王后还授予他一个特殊的金杯。彼得主教就用皮特里的事例布道说:“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参与比取胜更为重要。”我想,彼得主教所说的,决不仅仅是参与,而是皮特里挑战自我不放弃的努力。是这种努力感动了大家。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这样解读“重在参与”: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这是我们国际奥委会的指导思想。他强调奋斗的参与比单纯的取胜更重要,但绝不是否定取胜的重要。

参加奥运会当然是为了夺取金牌,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点,我们不必讳言、羞羞答答或谦虚。伦敦奥运会首金获得者易思玲,因为爸爸的激励,才从跳舞、田径转向射击。易爸说:不要成为别人的陪衬,要站在舞台中间!其实,欧美国家也很在乎金牌。美国男篮直言亚军就是失败;德国开赛三天不见金,酸葡萄心理的标题就出现在媒体上:连哈萨克斯坦都能拿到金牌了。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金牌只属于少数人。因此,除了结果,“不过是旅程的一部分而已”的过程当然也很重要,不能“唯金牌论”。正像前中国队男双主力、世界冠军张尉所说:消极比赛事件让大家更多地去思考金牌以外的东西,让运动员牢记真正的体育精神,“我觉得只有夺取金牌的过程能被观众认可、裁判认可、对手认可和奥运精神的认可,这样的金牌才是真正的金牌!”

人生能有几回搏?努力付出才不会有遗憾。体育如此,人生亦同此理。我想,重在参与应译为重在拼搏!

在16天里,观众看惯了激情四溢的奔跑、张扬,看多了伏地而泣、久久不起的沮丧……从他人的比赛中,我们得到启发,获得感悟。对旁观者来说,这才叫重在参与。

多元平衡与世界潮流

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是比赛之外最具看点的。我在开幕式上看到的是平衡。万众瞩目的点火仪式上,由七个不知名的青少年点燃主火炬;204个花瓣象征参赛国,体现了平等;邀请参与场馆建设的建设者欢迎火炬进入体育场,传导的是尊重;庄严与诙谐合一,有神圣的宣誓,有憨豆先生的穿越;田园风光的主席台与和平鸽的创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气息。而闭幕式就是一个音乐的大派对,更体现出一种平衡:独具英国特色的音乐,而音乐就像体育一样,没有国界。有人认为,现场观众及运动员与表演者的互动,可能是近几届奥运会上最为热烈的一次。

由平衡我想到了刘翔。刘翔的跟腱,承载不了13亿中国人期盼的目光之重。这就是失衡。北京奥运会上他已经有过一次因伤病而失败的先例,这一次悲剧再演,更是群情哗然。伦敦奥运会前,刘翔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可在钻石联赛伦敦站决赛上突然退赛,理由是肋部不适,引人遐想。我觉得蹊跷,以为这样做要么是烟雾弹迷惑对手,要么是为失利埋伏笔。我想,名成雅典后,刘翔是不是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呢?既然旧伤复发,为何一直隐瞒病情?是赞助商的要求吗?有人质疑刘翔的团队不公开说明,甚至唾骂。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百姓心理失衡。

体育是生活的缩影,也需要平衡。特别是运动员的心理。中国运动员太不容易,承载得太多。何雯娜和眭禄止不住的泪水、陈一冰压抑的泪花、林丹和李永波的激情拥抱,实际上是在释放压力。国人和观众同样也要有观赛的平常心,理性看待运动员的输赢。

由此我还想到了养狼战术:2009年初,蔡振华执掌中国乒协,提出一项着眼乒乓球发展的长远计划,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外国乒乓球运动员提高水平。我认为,这是具有大局观和平衡观的国际眼光。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输出的祖尔菲亚、马内扎为哈萨克斯坦夺取了两枚女子举重金牌。有人对此忧心忡忡:养狼还要防反噬,应深刻反思。日本的柔道连续两届奥运会表现不佳,已引起日本奥委会的极大担忧。我想,输又何妨?一枝独秀不是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自然经济时代、没有全球化视野的小农意识。

中国体育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如这次奥运会上取得突破的男子游泳和女子帆船。奥运会前,中国游泳队在澳大利亚集训,孙杨两次跟中长距离自由泳之父丹尼斯特训,每天要游5万米。徐莉佳在女子激光雷迪尔级比赛中获得金牌,是中国、亚洲帆船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震惊世界。据报道,她是个十分爱学习的孩子,为了同国外高水平选手交流,牺牲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自己掏钱报班学习。英语达到一定水平后,她和国外高手建立起网络联系,在比赛和训练中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和朋友们交流。外教也是这个冠军团队中相当重要的一员。这名外教本身是帆船运动员,主要做水上陪练和体能训练,出版了很多帆船方面的书。

全球化时代,封闭必被淘汰;多元化时代,平衡就是和谐。共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顺之者昌!

猜你喜欢
裁判金牌运动员
迟来的金牌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有惊无险的金牌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