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2012-08-08 09:23董寅生
博览群书 2012年9期
关键词:程颐二十四孝黄雀

○董寅生

以讹传讹的民间故事

○董寅生

民间故事,每有以讹传讹、胡编乱造之处。究其原因,或与某些讲故事的人信马由缰、随意夸大,只管嘴巴过瘾,罔顾基本常识有相当关系。

程门立雪

此故事出自《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宋史·杨时传》也收录了这一故事:“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这两条较权威的记载,都只说二人见老师午休,遂于一旁侍立,及至辞别老师,门外积雪已深一尺,何尝提到他们在雪地里傻呵呵站立?

我们来看杨时的家乡——福建将乐县人如何讲这个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杨时的老师程颐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见百度百科“程门立雪”条)

我猜想,因为杨时是福建人,其乡人因当地冬日温和,偶尔下雪,也不十分凛冽,因此才想象出杨时在雪地里侍立的奇谈。他们不清楚北方冬天的厉害,若杨时真在雪地里站那么长时间,绝不会仅仅是“冷得发抖”而已!

其实,立雪庭中,历史上倒还真有其人,但并非杨时,而是唐玄宗的朝臣韦斌。据《新唐书·韦斌传》:“斌天性质厚,每朝会,不敢离立笑言。尝大雪,在庭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几至靴,亦不失恭。”

韦斌所以如此,大概是受西汉霍光的影响,按照《汉书·霍光传》的记载,“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韦斌有意仿效霍光的端庄,但未免太有些胶柱鼓瑟了。但即使如此,他在雪地里站立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等朝见完毕,自然很快就去找暖和地方了。

卧冰求鲤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之一,此事的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大臣王祥。按照《搜神记》卷十一的记载:“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收录了这个故事,其文字基本与《搜神记》一致:“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但无论《搜神记》还是《晋书》,都只讲王某来到河边,刚脱衣服打算破冰,冰就自己裂开,随即有双鲤跃出,哪里讲他曾卧在冰上求鱼了?

王祥虽是读书人,但他也知道想要在冰上抓鱼,就得先拿工具把冰面破开一个洞。如果妄想用自己体温来化冰,估计一定是脑子被冻住了。

民间故事就喜欢随意拔高这样的模范事迹来误人子弟。王祥的冬捕行为传来传去就被说成了“卧冰求鲤”,尤其是现在的某些儿童读物,可能是为避宣传迷信之嫌,甚至不惜将王祥讲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超人:“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里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见百度文库“教育专区·小学教育”的“卧冰求鲤”条)

按照这故事的讲法,这傻孩子脱了衣服卧在冰上,还真能坚持到用体温把冰化开,而两条鲤鱼蹦出来后,这脱了衣服卧在冰上的孩子不仅没有冻僵,还能立即“抱着鲤鱼飞奔回家”,并马上“煮鱼汤给后母吃”。这样的强人,理应去挑战吉尼斯耐寒纪录啊。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里讲:

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该搞出些给老百姓当信仰的东西。……可惜的是,老百姓该信什么,信到哪种程度,你说了并不算哪,这是令人遗憾的。还有一条不令人遗憾,但却要命:你自己也是老百姓;所以弄得不好,就会自己拉屎自己吃。……我有位世伯,“文革”前是工读学校的校长,总拿二十四孝为教本,教学生说,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忽一日,来了“文化革命”,学生把他驱到冰上,说道:我们打听清楚了,你爸今儿病了,要吃鱼——脱了衣服,趴下吧,给我们表演一下卧冰求鱼——我世伯就此落下病根,健康全毁了。当然,学生都是混蛋,但我世伯也懊悔当初讲得太肉麻。假如不讲那些肉麻故事,挨揍也是免不了,但学生怎么也想不出这么绝的方法来作践他。他倒愿意在头上挨皮带,但岂可得乎……我总是说笑话来安慰他:你没给他们讲“割股疗亲”,就该说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要不然,学生片了你,岂不更坏?但他听了不觉得可笑。时至今日,一听到二十四孝,他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P1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6月版)

高考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指挥棒,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选择”,也有些与杨时、王祥的故事类似: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

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题目自然感人,但据有一点登雪山经验的人说,这故事实在有悖基本的生理科学。雪山之上,露天地里,靠脱下手套做全身按摩就能救活被冻僵的人吗?出题人自己异想天开,却未免太小看大家的智商了。

那些喜欢给小孩子讲这些胡编乱造的美德故事的人,我以为应考虑让他们自己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先去身体力行一番。

邯郸学院历史系

(实习编辑 朱琳)

猜你喜欢
程颐二十四孝黄雀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程门立雪:北宋学者程颐的家风故事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程门立雪
黄雀衔环
现代二十四孝
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黄雀脱险记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