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根源

2012-08-08 03:02张小林陈拥琼任伟亚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思维文化

张小林 陈拥琼 任伟亚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也相互渗透到各个领域。这种渗透和接纳,我们可以用时尚领域里的文化来表示,如下图。然而,在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人被西方文化殖民了,因此要大举文化民族主义大旗, 将西方文化摒弃,唯大汉文化是尊。另一部分人则是面对“文化诧异”(cultural shock)时茫然不知所措, 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对方产生伤害而一味的迎合对方的文化。这两种普遍的对西方文化的态度都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健康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差异

人类文明起源于劳动,劳动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地域不同, 历史发展不同,人与自然发生的关系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因此,一切上层意识领域里的差异,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同。

(一)中国“天人合一”的关系

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中国地处北半球温带,靠海靠山,西高东低,季风有常。这种自然条件导致了人们的生存斗争十分严酷。迫于严峻的自然条件和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人们没有精力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而是埋头于辛勤的劳动之中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古代的思想家们便把人作为“天地之心”,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这里的天指自然。天是人们敬畏、侍奉的对象,是主宰人的存在,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天人相通。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表明了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因此,中国早期的哲学思想里虽然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 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被称为人文哲学。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文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是怎样做人的学问,旨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仁”是“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在上图中,不管自然状况是怎样的,中国人总是保持着微笑,接纳各种自然状况,并与之保持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在中国, 这种 “人与人” 为核心的文化促使了人文学科的发展与发达,这种文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体现出来。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如中国人见面的时候的问候语很能体现中国人对他人的关心。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中国人在谈话时时,往往会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无处不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在家庭的组织结构上,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

(二)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

古代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古代科学源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古代希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与中国大不相同。古希腊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他们享受着大自然的特殊恩惠,对大自然没有压抑恐惧的感觉,反而引起了他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因此,古希腊的思想家不必把自然和人笼统的,不进行区分的加以思考,而是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来考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因此,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正是基于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的信念,涌现出了诸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他们奠定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而在中国文化中在对自然的顺从、合一的态度下,纯科学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则不如以“人”核心的政治、伦理文化发达。基于西方文化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与中国的“仁”的关系不同,他们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在上图中,自然的状况影响着人的状况。人因为自然的不同状况而产生不同的反应。

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在人们的寒暄问暖中得以充分体现。西方人见面时以谈论天气为主,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而不用“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等来表示对他人的关心,他们会认为这些话语是表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在他们常用的问候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是通过祝福自然的一天三个时段来完成的。

问候他人的状况代表中国人“人与人”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谈论天气代表西方“人与自然”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两种不同的核心奠定了上层意识领域里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差异的基础。

二、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各自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不同,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心理结构,进而产生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综合归纳为基本特征。

(一)中国的思维方式:整体归纳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这种特征也源于“天人合一”的精神,中国人采用向内思维发展了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它们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因为这种融合,难于分辨过中细节,所以,从整体出发的综合归纳观点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是从宏观角度来归纳后处理事情。在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思维上纵观宏观各个方面,方才形成自己的观点。如在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要整体综合后才能表达。因此,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这“留半句”就是为自己整体综合留下空间。这种整体综合不仅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上,在生活习惯中也是如此。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分,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

(二)西方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逻辑推理是西方思维的特征。古希腊人创立的几何学,就是用朴素的辩证推理的方式论证自己的结论。当时朴素的辩证思维是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是许多小系统,每个小系统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整个部分就是由这样的小部分构成的系统化整体。在对之进行考证的时候要分详尽,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符合逻辑法则的系统的目的。近代西方的发展得益于科学,而科学知识则多来自先假设,再严密论证的思维习惯。如上图所示,他们的思维是从上面的假设到下面的论证再到得出结论。如古希腊的原子论,地心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是个假设,很难证实,但这没有被证实的东西,西方人相信了,进而进一步证实了。因此,可以说,西方的思维创造了科学,是科学创造了现代文明。古希腊的孩子上学必须考几何,必须学几何,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的科学成果绝大部分来自于西方,亦是得益于传承下来的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逻辑推理思维以细节分析居优在西方文化中体现,出来。如在姓名中,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在地址的表达上也是从小到大,从个体到整体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价值取向的不同

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在价值取向上迥然不同。

(一)中国的个人价值取向:重“义”

中国人的归纳总结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的结果,在价值取向上,以能维护和促进整体利益为最终目标。“义”高于一切。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与自然的合一让人们更强调发展人伦关系。因此,.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义”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在专制社会中,“义”体现在权力上。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是历史上千百万中国文人一生的最求。如果当官不成,则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中国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到了今天,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也得益于几千年来“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如今,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义”不仅体现在政治抱负上,还体现在伦理道德上。“尽伦”充分体现了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仍然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他们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在上图中,个人是在群体里面占很小的位置。

“义”在个人行为中表现在谦虚敬慎上,因为“存天理,灭人欲”要以突出集体利益为宗旨,而不能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因此,中国人习惯于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如下对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谦虚。“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得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二)西方人生价值取向:重“利”

自文明开始,西方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发展了西方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而产生了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的发达,理性思维的西方人重功利和实效。能带来功利和实效即“利”的工作都是追求的目标。因此,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任何能产生“利”的行为都是值得赞扬的。

西方人重“利”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道德指向上为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源于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如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关系自基督教兴起到现在,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上根深蒂固。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西方,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个人本位也来自于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在上图中,个人占据了整体的大部分。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go Dutch)。对孩子也非常尊重,他们不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产物,而是和他们平等的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 ”,他们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因此他们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

四、结束语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差异,不同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文化领域内的差异。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只有中国人文化意识上与国际接轨,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扬自己之优抑人之劣,才能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共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繁荣之景象。

猜你喜欢
思维文化
文化与人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