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与显形——《隐身人》中典型黑人身份分析

2012-08-15 00:42习强毅武汉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24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威克兄弟会白人

⊙习强毅[武汉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24]

作 者:习强毅,武汉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拉尔夫·埃利森于1952年发表了《隐身人》这部伟大的小说,它确立了埃利森在美国非裔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隐身人》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在“1965图书国民测验”中被誉为“近二十年发表的唯一杰出的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埃利森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反映出他的一个主要观点:黑人必须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隐身人》这部小说探讨的也是黑人身份问题,它指出黑人只有在生活中正确地定位自己,才能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小说主人公黑人身份分析

在《隐身人》这部作品的引言部分,小说主人公“我”就把自己的身份问题提了出来:“我是一个具有实体的人,有血有肉,有骨骼、纤维组织……人们走近我,只能看到我的四周,看到他们自己,或者看到他们想象中的事物——说实在的,他们看到了一切的一切,唯独看不到我。”“我”既然是有血有肉的实体,为何别人却看不到“我”呢?读者很自然地就会在这里打个问号:主人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何种身份?

生活中“我”是按照父母的训导去做的,“我”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阶层中”,行动上总是卑微地去讨好白人,做白人眼中“老实的黑人”。但“我”的处处顺从,还是换来了被学校开除的结局。这让“我”备感失落与迷惑:“我”的身份到底应该是怎样?自己的偶像——校长布莱索博士更是让“我”迷茫。尽管同学们都嘲笑布莱索长着一个“便桶样的脑袋”,“我”却一直对他毕恭毕敬,甚至希望能像他一样有威望、有名车、有大房子和浅肤色的漂亮妻子。布莱索告诉“我”,应该向白人董事撒谎,因为撒谎是取悦白人的唯一方式;“我”没有这样做,简直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傻瓜。布莱索甚至说,他自己就是靠献媚和扮演黑鬼的角色,向白人和黑人撒谎,才获得现在的权势。正是这番谈话,让“我”的理想走向毁灭。“我”自己的身份也随着“我”的经历变得无形,“我”也成了隐身人。

布莱索校长让“我”去纽约找工作,并交给“我”七封推荐信,欺骗“我”说,到纽约挣了学费后,可以再回来继续读书。在纽约,“我”找不到工作,并且从一个雇主儿子那里获知“我”无法找到工作的原因:布莱索校长的信根本不是推荐信,而是学校开除“我”的证明。此事让“我”大受打击,“我”竟然被同胞如此羞辱和欺骗!这件事也让“我”失去了所有的希望,甚至不敢相信自己。“我”也感到,世上的人都与“我”对立,对“我”视而不见。

在美丽的希望破灭后,“我”必须面对现实,找份吃饭的差事。虽然“我”在长岛油漆厂找到工作,但在这里,“我”的身份越来越失落,并走向“无形”。

在油漆厂,“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往纯白的油漆中加入黑色液体,黑色被白色所吸收,这似乎已经暗示了“我”的黑人身份的迷失,“我”将失去自我。在油漆厂,“我”再度受到黑人同胞的陷害。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黑人师傅对“我”敌视,他故意诱导“我”引爆了锅炉。“我”虽没有在爆炸中丧命,但是被炸得昏迷,送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我”再次被愚弄,成为新医疗设备的试验品。“我”也曾因此短暂失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这也迫使“我”开始寻找自我,追求自己的真实身份。

出院后,“我”栖身哈莱姆区。这里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让“我”拥有新生的地方。“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哈莱姆区,“我”开始接受自己的黑人特性。在大街上“我”甚至公开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但是,“我”很快又转变想法,“我”又把象征黑人身份的山药扔在大街上。这一幕再次表现了“我”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我”清楚自己是黑人;另一方面,“我”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黑人身份,想融入白人世界,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

正当“我”为工作发愁、为身份彷徨时,“我”寻找自我的过程出现了转机。在哈莱姆区的公寓,“我”目睹一对老年黑人夫妇被驱逐,当场发表了演讲。“我”的演说得到兄弟会的赏识,“我”也成了兄弟会的一员。在兄弟会,“我”被任命为哈莱姆区的主要发言人。这份工作就像上帝恩赐的礼物,“我”也努力地投入到兄弟会的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演讲和组织才能,无论到哪里,“我”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我”似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确定了自己的身份。但是,“我”的成功只是兄弟会给予的,“我”在这里使用的是兄弟会给“我”的新名字、新身份。“我”不再拥有原来的名字和身份。这也暗示了,“我”成功的身份并不属于真实的自我,是兄弟会带给“我”的。“我”也不过是兄弟会的工具,兄弟会只是利用黑人事业来推行自己的路线。而“我”这个工具却被黑人民族主义分子视为兄弟会的领袖,被逼得到处躲避。为了不被拉斯一伙人所害,“我”买了眼镜和白帽子来试图掩饰自己。没有想到,“我”却因此被误认为是多面人莱因哈特。从儿童传教士开始,莱因哈特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随形势需要而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在哈莱姆,他扮演的角色让人上当,他可能是杀人犯,也可能是贿赂警察的行贿者,还有可能是别人的情夫。总之,其身份不定。这么多的身份,让“我”这个假莱因哈特无所适从,遇到了更多的麻烦。这也让“我”更加迷惘,弄不清“我”到底是谁,“我”不知道在如此多的角色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在想,难道仅仅装扮一下外表就能改变身份?

由于“我”参加了哈莱姆街头的黑人骚乱,并与黑人民族主义者拉斯成为对头。在打斗中,“我”将拉斯投过来的矛投出,并击中了他,才得以暂时脱身。为了躲避追捕,“我”跌入了废弃的煤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隐身人。在地下的黑暗中,“我”开始反思自己,思索自己的人生,探究自己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身份。“我”想起了祖父的告诫,明白了黑人必须维护这个国家建国的原则,必须肩负起这个国家的全部责任。“我”的真实身份应该是以黑人利益为根本,去争取种族的真正平等与自由。“我”因此对现实有了充分的认识,决定走出洞穴,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二、烘托主人公身份显形的典型黑人人物分析

黑人学院校长布莱索博士也是埃利森精心刻画的人物。布莱索拥有主人公所追求的社会地位,有家财,有美妻,拥有的权势比大多数南方白人更为重要。为了获得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布莱索既蓄意地背叛白人,也恶意地背叛黑人。跟白人在一起时,他总是毕恭毕敬,尽量表现得温顺、谦虚。事实上,他一直在欺骗白人,在向他们撒谎。用布莱索本人的话说,他是在有意“扮演黑鬼的角色”。

埃利森笔下的这位黑人校长,他到底是以何种身份在世界上生存的呢?他不是白人,在白人面前他只不过是一个有着黑色肌肤的温顺奴才;布莱索也不能把自己归为黑人,因为在黑人那里,他已经出卖了自己的种族亲情。布莱索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身份,他孤立地游历于黑人和白人的种族之外。表面上,布莱索功成名就,受人尊重。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丧失了属于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是一个真正的隐身人。

布洛威克是另一个隐身人代表。长期以来,布洛威克的工作环境恶劣,但他从无怨言,任劳任怨。他对白人忠心耿耿,还为白人发明了光学油漆技术。但在白人老板的眼中,布洛威克也只是一个为白人服务的机器零件,可以随时更换、抛弃。他只是白人赚钱的工具。布洛威克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他总是在努力地融入白人主流社会中,尽管总是被白人拒之门外,但从不放弃。布洛威克不愿意与黑人为伍,甚至像白人一样仇视那些为平等而斗争的黑人。布洛威克既不能进入白人的社会圈子,又把自己排斥在黑人群体之外;从这个角度讲,他也只是一个隐身黑人。

三、结 语

在《隐身人》中,主人公“我”一直在追寻自己的身份。在小说结尾,“我”陷入地下,被人视而不见,仿佛无法走出“隐身”的困境。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我”开始觉察到自己的身份逐渐显形。主人公“我”意识到,在跌入地下时,“我”仍具理智,理智总是在“无形”中创造“有形”。虽身处“无形”的困境,但“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逐步认清了社会的本质,确定了自己的身份,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我”经历了从迷惘到觉醒,最后顿悟的过程。“我”最终看清了生存的世界,认识到自己必须结束隐身,回到现实生活去中,勇敢地承担起符合自己身份的社会责任。

[1]Ellison,Ralph.Invisible Ma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2]伯纳德·贝尔.非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M].刘捷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威克兄弟会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董事长蔡昌贤
在美国读书,我为何加入兄弟会
因为有爱,不忘初心
耐威克“双十一”线上销售额破300万
为中国宠物品牌带来全新风尚
美国大学里的“桃园三结义”
兄弟会,美国显贵的神秘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