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就是地狱——解读《裸者与死者》中的人性冲突

2012-08-15 00:42赵香凌周口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夫特梅勒克劳

⊙赵香凌[周口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作 者:赵香凌,硕士,周口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外国文学。

2005年,时年八十岁仍笔耕不辍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梅勒是美国当代最为多产的一个作家,其个性和思想独树一帜,写作风格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变化。《裸者与死者》是梅勒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一部美国最成功地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进攻被日军占领的南太平洋的热带小岛——安诺波培岛(地点为虚构)为背景,讲述了一支侦察排的故事。小说主要人物包括具有强烈权力欲的师长卡明斯将军、参谋军士克洛夫特,反抗压迫的自由主义者侦察排长赫恩中尉以及列兵雷德等。小说中的侦察排则更像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其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和阶层。

《裸者与死者》体现出作者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现状的思考,并开始形成独特的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思想认知。“二战”后,存在主义开始在法国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萨特于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奠基作。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随即渗透进美国的思想文化领域。《裸者与死者》中所揭示的主体的矛盾与困惑与当时美国式存在主义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作品通过对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民主”表象下,人的主体性被消解的危机,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对压抑人性的抗争以及对自我本性的寻找。本文从存在与本质的冲突、权力与自由的冲突以及个人自身的思想对立三方面来解读《裸者与死者》中的人性冲突。

一、存在与本质 “存在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萨特的“无神本体论,弃绝上帝,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有神论学说,或者它毋宁是完全锯齿本质而赞同存在”①。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预置的,是在人周围的不断变化的处境。雅斯贝尔斯认为,处境是“一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②。

《裸者与死者》中,人物所面临的处境其实质是作为种种危机自我主体性的、力量极其强大的现实存在。战争是人物面临的最根本和直接的处境。战争不可预知,象征着死亡、苦难与斗争。侦察排的士兵们在向那个热带小岛进发的那一刻起,其精神与肉体便被完全抛入了战争的荒原,成为孤独、无奈而脆弱的一群。侦察排在丛林中艰难地行进,指挥官中尉赫恩成为第一个战争的牺牲品。随后,战争的处境渐渐隐退,仿佛侦察排的士兵们历尽辛苦,只是为了征服一座山峰。然而这座山峰的自然美景在士兵们的眼里却没半点诱惑力,也并不像登山运动那样让人激动和痛快。这里的山峰是不可测的凶险的处境象征。赫恩死后,克劳夫特如愿当上了头儿,命令士兵攀越崎岖陡峭的安那卡山峰。犹太士兵罗恩由于极度疲劳,在跨越深涧时不幸掉进了悬崖。谁知就要攀上山顶时,铁腕的克劳夫特却撞上了一个大蜂窝。一向骁勇善战的他也不得不同士兵们一起仓皇逃窜下山,最后无功而返。而卡明斯将军的周密部署也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日军由于弹尽粮绝不战而败。

二、极权与自由 当卡明斯问及赫恩,美国打这场仗的目的是什么时,赫恩指出,战争是罪恶的,只是某个人想推行他的制度,而使千百万的人断送性命。可见,人的处境在其表现性上是出于偶然,而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他者的有意识建构。个人的处境就是各种力量的合力的结果。因此,人与处境的冲突,其实质是人与人的冲突。在《裸者与死者》中,作者强调的是这种冲突的最集中体现,即极权与自由的冲突。

作品塑造了卡明斯将军和克劳夫特两个典型的权力欲望人物。卡明斯自有一套理论,而克劳夫特的行为则更多地由自己原始的支配欲所指引。卡明斯认为,“军队要治理好,像梯子那样一级畏惧一级必不可少,一定要把军队里的每一个人都纳入这样一把梯子”③。为了证明他的权威,卡明斯将一支烟扔到赫恩脚下,并命令他捡起来,否则就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克劳夫特身上更是体现了这种强烈的极权主义和控制欲。他设计了圈套让赫恩被日军打死,使自己能够大权在握;强制侦察排的士兵们攀越穴河山;当士兵抗议时,他便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他们的脑袋;他逼迫士兵跨越四米多宽的深涧,犹太人罗恩因此命丧黄泉。在这期间,在控制欲的支配下,克劳夫特疯狂挥洒着几近扭曲的激情。出生于矿工家庭的流动工人雷德一直对抗着克劳夫特,但当他勇敢地站出来,表明大家都不会再听从克劳夫特的命令继续前进时,其他的士兵们却没人敢给予呼应。雷德孤立无援,只得放弃自我选择的权力,在恐惧和孤独之中,消解他者权威暴力的阴影。侦察排的士兵们在被权力压迫的处境当中,不但不能自由地作出选择,反而成为极权主义者压迫他人的工具,进而也加重了囚禁自身的力量。

普通士兵的牺牲换得军官们的升职。他们不是“死者”就是“裸者”,即无遮掩、任人摆布、毫无保障的人。④军队在梅勒这部作品中,成为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和集体镇压的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在极权与自由的冲突上。正如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观点。在极权的控制与支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他人就只能是地狱。

三、人性的内在对立 “战争中,几乎每个人都在心中不断进行着挣扎。每一个人都是兽性与理想的组合,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残忍的一面,也有对自己的未来的迷惘憧憬。”⑤首先,战争以杀戮为主题。但在《裸者与死者》中,美国士兵眼里的日本敌人,却并不像杀人魔鬼一样令人可怖和可恨。扮演残忍杀戮和夺取他人生命的刽子手同时,他们的良心又无时不一次次受到了震撼,“雷德不愿杀人,低下头去,眼光落到了那个日本兵的身上,雷德觉得心情一下子复杂起来,但是种种感触瞬息即逝,很难辨出个滋味”⑥。当雷德看着那个日本俘虏时,竟突然忘记了自己的立场,他眼中的那个日本兵竟变得“神气和蔼,讨人喜欢”起来。雷德甚至害怕去想到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转瞬之间便会一命呜呼。一切仿佛是一场梦一般。不顾自己士兵死活的克劳夫特在对待俘虏时也表现出其具有人情味的一面,他给俘虏巧克力,又“解下水壶,情不自禁地递了过去”。

其次,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不论是权力欲熏心的卡明斯、克劳夫特,还是富有反抗精神和自由意识的赫恩与雷德,他们都不是完美的,其自身都有着不可克服的缺憾。小说中曾借用了这样一段尼采的话说:“你们中间第一等的贤者,也只不过是草木与幻影两者杂糅、混而不和的产物。可是我又何尝要你们成为单纯的幻影,又何尝要你们成为单纯的草木。”⑦每个人都不可不犯错,每个人又都是兽性与理性的矛盾体。但无论是谁,面对矛盾着的自我都没能实现一种相对的和适度的平衡。

就作为自由主义者的赫恩而言,一方面他对战争以及参加战争都有抗拒,在他眼中,战争便是为了权力而牺牲他人,也无关乎自己的福祉,甚至带来艰苦的体验与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赫恩又没有一个可持续的信仰。他的政治自由主义在卡明斯的“美国式”法西斯主义面前碰了壁,又没有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人本主义者观点。他的抵抗也只能是消极和脆弱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最终成了极权主义的牺牲品,死在自己人的算计之下,生命价值变成虚无。此外,赫恩本身也是有着权力欲的。他“知道只要自己有意于此,到战争结束要混个把校级军官那是十拿九稳的。他内心也不是没有巴高望上之想,看到这种前途也不是没有动过心,不过对这种巴高望上之想总有些不以为然”⑧。并且,当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即被调到侦察排后,他又觉得“认真检查起来,他自己俨然也就是一个克洛夫特”⑨。

综上所述,在《裸者与死者》中,梅勒向人们展示了个体自由被消解的种种危机,特别是极权主义的力量。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和扭曲,使人的私欲无限膨胀。然而,作品中,无论是极权主义者还是反抗压迫的自由主义者都遭遇了最终的失败。战争是荒诞的,世界是荒诞的,深刻体现出社会的精神迷茫与失落。这些都无疑对现代社会的人类具有深刻的警示价值和思考价值。

①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③⑥⑦⑧ [美]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M].蔡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④ 窦庆兰.诺曼·梅勒成名作《裸者与死者》之象征、隐喻和讽刺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08):47-49.

⑤李颖娜.《裸者与死者》中的“冲突”阐释[J].学术交流,2006,(08):176-179.

⑨ 赵艳花.存在与人性—《裸者与死者》的主题阐释[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6):17-20.

猜你喜欢
夫特梅勒克劳
外星人咕咚
外星人咕咚
嘲弄的笑声
2021年正阳县“沃夫特”复合肥在夏花生上的肥效示范
外星人咕咚
平静
打破僵局
接受不改变
喜欢“懒人”的老板
安贫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