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唐试帖诗选对诗法的分析

2012-08-15 00:4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北京100048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诗题题意

⊙贺 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北京 100048]

作 者:贺 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博士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学。

试帖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必须具备相当的可操作性,考官评判有一定的标准可依,应试者写作也遵循固定的规制而行。因此,作为一种程式之作,形式上就有严格的标准,诗法上也有许多细密严整的讲究,其大者有诗题、限韵、结构、对仗等几方面。

一、诗题

唐代试帖诗多由主考官自主命题,偶尔也由皇帝命题。其出题范围,或取自经、史等,或者是考官以己意命题,不必尽有出处。遇到这种命题,举子若对题意不是很明白,允许上前进问考官,谓之“上请”。宋仁宗景年间(1034年)诏令出题必须取自经史,禁止“上请”题旨,后来推扩到可兼取古人诗句,神宗以后试经义而废诗赋,元、明两代科举考试都没有诗赋的内容。清代恢复诗赋之试,而命题则严格限制在经、史、子、集的范围内。

试帖诗和通常的诗歌创作不同,一般来说,通常诗歌创作表达自我情志,题由己生,而试帖诗则须先明题义,再按题意赋诗,是义依题制;诗歌创作要有我,试帖诗创作要有题。考生做诗必须首先弄清楚试题的出处,紧贴题意,绝不允许与出典相违背。例如倪鸿《试律新话》卷一曾记载,乾隆时一次会试,以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中“天临海镜”之句为题,其原意是“人君在上,如天之临,如海之镜”,全部考生中只有十六人知道出处,了解其意,而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月光,这十六人就全被录取了。

弄清诗题出处,审明题意是如此重要,故而大部分试帖选都非常重视对诗题的解析。臧岳的《闻式堂唐诗类释》每首诗诗题下都有题解、附考,诗后有音注、质实、疏义、参评、阙疑,其题解对诗题的出处以及题意都析之甚详。范文献等撰的《试帖纂注》亦是“题必考订来历,唐人或使时事,或引古语,今悉于题下注明”。毛奇龄、纪昀等人的选本中也时时有对诗题的疏解。

二、限韵

试帖诗用韵,本来没有什么定格,唐玄宗开元二年(712年),知贡举考功员外郎王邱始限韵,称为官韵。试律之官韵,往往要求就题中字用韵,限若干字成;或以某字为韵,限若干字成。所限官韵,单句不用韵,双句必须用韵,不可失押。唐试帖一般用五言六韵,偶尔也有二韵、四韵、八韵等。例如天宝七载(748年)试题为《湘灵鼓瑟诗》,钱起、魏璀、陈季、王邕、庄若讷等人之诗都是六韵,或以灵字为韵,或以湘字为韵,是官韵限以诗题之字为韵。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题为《迎春东郊诗》,张濯诗为八韵,王绰诗为六韵,都以春字为韵,是官韵限以某字为韵。试帖诗多押平声韵,也有少数押仄声韵者,如上举诗例皆是平声韵,而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试题《霓裳羽衣曲诗》,李肱之诗取为第一,通篇押的则是仄声韵。

清代童试用五言六韵,其他如乡会试、生员岁科考、考试贡生与覆试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韵。官韵只限一字,在题旁注明“得某字”,押平声韵,不许重复使用韵字。

清人在唐试帖选中对唐、清两代限韵的情况有详尽的说明,务使士子明了考试用韵的定制。有的是在具体诗作后予以说明,像毛奇龄《唐人试帖》就往往在诗末注明其用韵的具体情况,如在崔曙的《明堂火珠》诗后,毛奇龄注云“:此四韵律又是一例。按,唐登进士后又有试,名奉试。此与荆冬倩奉试诗皆止四韵,则必官韵如是者。”潘炎《玉壶冰》后又谓“:试帖限六韵,偶有八韵者,一是主司所限,如《玄元皇帝应见》帖,举子皆八韵,则官限者也;一是举子自增。”有的则在序跋或评释中专门分析此用韵问题。

三、章法结构

自从毛奇龄以八比法论试帖,以后清人多效之。吴学濂《唐人应试六韵诗·例言》云“:西河毛太史论试帖体,谓一、二为破题;三、四为承题,亦名颔比;五、六为颈比,亦名虚比;七、八为腹比;十一、十二为结尾,明代取士倡八比法本此。稍涉傅会,然于作法互有发明,备录附览。”吴学濂虽然认为毛奇龄之论“稍涉傅会”,但大体上还是认可他的说法,因此录于选中,以为读诗的提示。臧岳更是全面接受毛奇龄以八股论试帖的观点,并以专文详加敷说,还在具体诗篇的疏评中时时注意揭示其结构、章法。在毛奇龄和当时时文习气的影响下,以八比之法解试帖一时成为风气。

具体来说,试帖诗也有破题,但和八股文有所区别,八股文要求开头两句必须点明题意,试帖则并非必须如此,只是要求在前四句中出现题目的全部文字,毛奇龄之说,有失拘执。试帖作为排律之一种,要求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四联必须对仗,故与八比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对偶形式也极其相似。但试帖终究为诗歌的一种,虽然有与考试相适应的一整套规范,但仍然有相当的灵活性,其结构、章法并非全篇一律。故而八比之法不失为试帖之一法,但不能完全以之相比附。因此,选家们在具体的评点中也往往因诗而异,充分考虑到具体诗篇自身的特点,对各自独特的结构章法精心剔抉。如《唐律清丽集》是一部非常着意章法结构的唐律选,但诗选并没有对全部作品都强附以八股、起结之法,如其评陈羽《中秋夜临镜湖望月》“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两句云:“两句点题,包括妥贴。”

四、对仗

试帖诗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对仗,对仗不仅是试帖,也是所有律诗对于中间几联的要求。关于对仗之法,自唐朝就已总结出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清人对此也非常重视,多数选家都结合具体的诗篇点明对仗之法及其妙处。花豫楼选订《唐五言六韵诗豫》就有许多关于对仗法的评语,如评白居易《罢府归旧居》诗云:“五、六、七、八,隔句对。”又指出窦常《求自试》诗所用对仗:“九、十,流水对。”其他试帖选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对作品中对仗的解释、点评。

对仗是作诗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古代学诗先从学对开始,儿童启蒙就有“对课”,专门练习作对子。开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继之一个词一个词地对,最后一句一句地对,这样由易到难逐渐提高对仗的能力。具体的对仗名目也非常繁多,有天文对、地理对、颜色对、数目对、正对、反对、扇面对、流水对等。试帖对仗同样需要这些基本的训练,另外,因是科场试律,其对仗的要求又更为苛细。例如,借字为对在一般律诗中是允许的,并且还往往是使诗歌生色之法,而试帖却不能用,如以“清澈”之“清”,借作颜色之“青”,以与“白”构成颜色对,在科试就属违规。又如题出两典,则前典用于出句,后典用于下句,若倒置就为不伦,如此种种规限还有很多。但总体来说,一般律诗的对仗之法仍然适用于试帖,对仗用典也是试帖生色的最主要之处。

对各种诗法的揭示是试帖诗首要的内容,如李因培《唐诗观澜集》评杨巨源《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十首》之一云:“首启文明,结归献寿,为十首之引。”评宋之问《龙门应制》又云:“逐层衔接,段落分明,其布词设彩亦极工稳匀称,初唐体格音节如此。”重视的是起结、层次段落、布词设彩等技法方面的问题。顾安的《唐律消夏录》评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谓:“读应制诗须细看其次第、浅深、开阖、顿跌之法。”也是对诗法的教导。诸如此类乃是指导应试之径的试帖选题中应有之义,固在各种试帖选中比比皆是。其所论试帖之法非常丰富,短短的篇幅难以缕述,以上仅就其突出者而言之。

值得注意的是,选家们评法,但也时时提醒人们不要拘守死法。法只是初学门径,真正的诗歌创作所达到的则应该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选家们在提点诗法的同时,总是不忘提醒人注意,试帖诗最终还须以给人的整体审美感觉为归宿。如《唐诗观澜集》评王维《敕赐百官樱桃》云:“读此诗,愈知右丞不可及。”对诗的评价不是着眼于具体诗法的解析,而是注重诗歌给予人的整体感受。陶元藻《唐诗向荣集》评公乘亿《郎官上应列宿》谓:“典雅复庄重。”评岑参《寄早省杜拾遗》曰:“工于颂圣,亦善于解嘲。”评白行简《李太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有声调、有骨格、有气魄、有神韵,应试诗绝唱。”亦复如是,并且其推为绝唱的试诗的典范乃是超出诗法之上的声调、骨格、气魄、神韵兼备的作品,这和一般诗歌的最高要求仍然是完全一致的。

[1]郑志峰.赵翼论皇帝与皇权——以《廿二史札记》为侧重[J].北方论丛,2008,(05).

[2]蒋寅.虞山二冯诗学的宗尚、特征与历史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王成兰.清初京师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以王士祯为个案[J].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4]皮元珍.落日平江晚更奇——萧立之诗歌浅论[J].长沙大学学报,2007,(06).

猜你喜欢
诗题题意
三角、数列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诗题漫议
品味诗歌情感四密码
明诗制题之叙事*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化学反应原理测试题
Unit5解题分析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