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反常心理

2012-08-15 00:54孟增光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6期
关键词:体育老师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孟增光

(铜山区柳泉镇中心中学 江苏省徐州 221000)

探究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反常心理

孟增光

(铜山区柳泉镇中心中学 江苏省徐州 221000)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体育老师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中学生产生反常心理的原因。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关;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与老师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理论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可归纳以下几种调适学生反常心理的方法:让步引导,冷处理;纠正偏见,积极疏导;巧妙运用激将法;灵活运用加压法;鼓励超越心理障碍,战胜自我。

探究 诊断 调适 体育教学 反常心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我们常说的三维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但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意一些生理指标(身高、体重、及有无身体疾病等),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学生的心理问题能造成其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为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关注的大事。然而促进这一时期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就是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他们能尝试到竞争的刺激,合作的欢乐;体验到勇敢与顽强、胜利与失败等带来的兴奋和快乐。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其获得健康的身体,还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但事实上,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的同学对老师的耐心讲解很厌烦,有的表现在语言上找茬顶撞老师,有的在行动上偏偏不按老师的规定要求去做,故意违背老师的指令,更甚者和体育老师对立起来等。种种现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体育老师的高度重视。

1 诊断学生心理反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1 家庭教育的方式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理特点,但由于教育思想和观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欠缺。如何教育子女“成龙”却不是每个家长都懂得,不进行深入了解就对子女做出不负责任的评价和随便指责,使用讽刺、挖苦性的语言,甚至大打出手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走向对立面,甚至走向极端,这样易造成孩子的性格障碍。

1.2 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对立与破坏来表明自己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还自认为这是一种英雄行为。当学生屡遭挫折引起不满时,就容易产生反常心理。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后,往往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理解为和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轻则不理,重则采取对立、报复态度,似乎在跟体育教师进行一场深入持久的战争。他们往往故意做让体育教师所不高兴的事,搞些恶作剧,使体育教师难堪。当别人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练习时,他会幸灾乐祸。他们把自己体育成绩不好看成是对老师的报复,因而满不在乎。

1.3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有些体育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某些心理需要,不能正确的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不是趋于消除而是激化和加强起来。体育教师消极的教学态度或不文明的言谈举止是造成学生反常心理的重要原因。

1.3.1 体育教师的可信度

体育教师的可信度越低,越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信度逆反与威信密切相关,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体育教师无威无信,这类教育者很易诱发学生显形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学生会公开与体育教师作对。二是体育教师有威无信,这类教育者用威严压学生,很易诱发学生隐形逆反心理,即逆反心理不会转化为明显的逆反行为。隐形逆反心理虽然没有明显的逆反行为,但学生抵触的情绪会通过隐蔽的方式发泄,如表现出对某科没有学习兴趣等。它会导致教育效率降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1.3.2 体育教师的亲和力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也可诱发学生的反常心理。能与学生沟通,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的教师,易于被学生接受。只知道板着面孔训斥人的体育教师,很易诱发学生反常心理。

1.3.3 体育教师的机械反复的教育行为

如果体育教师机械地反复相同的教育内容,刺激强度过大,刺激的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对象反应性质的变化,甚至会引起反感。有些体育老师认为:学生是白板可任意涂抹;学生是橡皮泥,老师可任意拿、捏、揉、搓。体育老师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自卑感、恐怖感,特别是女生感觉更强烈。长期下去,学生心理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心理障碍。

1.3.4 体育教师的简单禁止行为

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果逆反。越是禁止,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应。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由于学生不相信这种禁止有充分的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有的体育老师爱发脾气、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侮辱,甚至打骂。这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攻击,不仅使学生心理产生怨恨,导致抑郁,对体育失去兴趣,还易使学生产生反常心理,甚至有的女同学对体育课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不仅应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更应该自觉的承担这一特殊任务,指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老师的一句表扬,一点支持与鼓励,都可能成为学生成功的奠基石。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反常”现象,体育教师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视而不见,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老师应善于观察提高认识,尤其要注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反常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找其“厌学”、“顶撞”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因此,体育教师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运用自身丰富的心理知识去把握利用它,提高教学效果。切忌一刀切或简单粗暴,应主动和学生谈心,多交换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幼稚,并对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才能增强其认识自身的弱点,培养积极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中学生对于“成人”或“名人”大都怀有强烈的向往和认同心理。容易受正面形象的感染和吸引,或受到集体良好的舆论的熏陶。体育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精彩地体育比赛,或将班级里动作规范的同学请出来示范,树立榜样,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美感,陶冶其情操,愉悦其身心,使之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逆反心理;更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公平原则,以及意志品质等的协调发展。

2 如何调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反常心理,我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2.1 让步引导,冷处理

对有逆反心理直接冲向体育教师过来的,可先等一等,让一让,不要马上采取行动。这又三个作用:第一,释放部分能量,让逆反情绪有一个发泄过程;第二,激化逆反情绪,避免再次碰撞与冲突;第三,加深印象,让学生在心理逆反期有所锻炼与体验,从而增进对自我心里的了解。

2.2 纠正偏见心理,积极疏导

学生的自我偏见会引发其反常心理。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无所谓,存在着轻视心理。消除这种轻视心理,体育老师要从纠正心理偏见入手,需要体育老师做大量的说服引导方面的细致工作。

2.3 巧妙运用激将法

用否定的态度激起对象的强烈冲动和努力。有人做过实验:布置一道习题,并注明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可能做出来,结果全班多数学生都做了解题的尝试。这种激将法的巧妙使用对体育课堂教学很有效。

2.4 灵活运用加压法

有些学生有逆反心理较强,甚至有的变得任性撒野、轻狂麻木,在温和情况下没有明显奏效的情况下后,就很有必要施加压力。比如:老师的批评压力,家庭感情压力,班集体的舆论压力等等。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社会法制压力。

2.5 鼓励超越心理障碍,战胜自我

让学生在“跳一跳”、“比一比”的努力中,建立竞争、冒险和追求胜利、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把困难和成功紧密地结合起来,战胜人生最大的敌人——自己,超越自我。

正向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这类学生表面上看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他们仍然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自己的进步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他们仍然有自尊的需要,殷切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和家长首先是要理解他们需要,真诚的爱护、尊重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他们,千方百计地满足和调节他们的需要,以消除对立,取得信任。正像俗语所说的那样,“通情达理”,情通才能理达。只有当学生与教师和家长处于亲切、同情、热爱、信赖的情感状态中,形成了融洽的心理气氛后,学生才能体会到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也才能打开他们的接受教育的心理大门。在这种“情通”的基础上,教师和家长应趁势进行“理达”工作,即一步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错误的观念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以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并在班集体、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以使他们良好的行为能坚持下去。体育老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与学生沟通。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多反思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言行举止,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态度,找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与途径。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

3 结语

总之,对这类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可以概括成这样几句: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导之以行,坚持不懈。

[1]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焦向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3.

G807

A

2095-2813(2012)12(c)-0017-02

猜你喜欢
体育老师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老师在电影院上语文课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有些唐突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四百秒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