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育观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①

2012-08-15 00:54吉丽慧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6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吉丽慧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大体育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被重视与强化,而大学作为各种文化传播的集结地,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树立大体育观;同时大学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又该如何衔接至、延伸至群众体育,以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则是现实而严峻的课题。从大体育观的角度,分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将蕴含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各个领域中的丰富文化价值和文化作用充分弘扬和发展,以期让高校的体育文化教育完全渗透在学生的思想里,并不断升华,从而内化为一生的行为习惯。

1 高校体育文化与大体育观的内涵

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近年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也趋向成熟与一致,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氛围内和环境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在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反映师生所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群体文化,具有教育、导向、规范、约束与辐射的功能。它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体育雕塑、宣传栏、图书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一个学校的体育传统、体育习惯与风气、课外体育活动等行为层面的内容;体育课程的必修制度、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和学校运动会制度、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体育的价值观、态度观、道德观、审美观、知识以及一个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1.2 大体育观的内涵

大体育观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要密不可分,并相互制约而发展。是指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体育事业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关系。它所强调的体育是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身体活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正成为人们追求高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意义剥离出来,上升为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共同事业,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其本质以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将终身体育辐射到整个社会,并通过不断发展的科研,形成了于体育公益、价值,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体育改革、发展为一体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实践育人中充当着无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扩充,高校体育文化在具体的建设中存在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性发挥。

2.1 物质条件不能满足校园体育需求

自19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配备进行了大资金投入,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体育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需求的状况。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2004]6号文件)中的具体要求:室外生均4.7m2,室内生均0.3m2。综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资料,高校的生均体育用地面积基本上都未达到上述标准。因此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受到很大限制,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经济落后地区高校的体育设施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2 教育辐射性得不到呈现

育人作为体育的本质属性,不仅仅是停留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人层面上,更要辐射至作为主体学生的整个生命。这样,才能与全民健身相融合,才能完成大学教育的育人目标。然而,纵观国内现状,各高校虽然制定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但贯彻力度相当薄弱;虽改变了以往注重体能训练的思想,但依然沿袭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缺乏与现实相结合的创新性。以至于目前体育教育的结果基本丢了体能,却又没有有效发挥其健身价值,形成了学生整体体质成下降态势的局面,至于体育教育的文化氛围营造与传播更是无从谈起。

2.3 缺乏科学、切实的制度体系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中建立的各种体育规范,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等文化体系,并以固定条文呈现。然中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造就了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也造成了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因而学校的体育制度体系不能构成完整的链系。文件纲领的颁发,作为改革的先行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各高校制度的制定也基本能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因受实际情况的制约或者校领导的不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导致各规章政策落实不到位,进而影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2.4 体育精神文化被缺席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个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不仅可以塑造每个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更能成为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感召力。然而通过顾春先等的抽样调查,近80%的高校校园中没有体育雕塑和体育标识,更有30%的高校没有标志性的体育场馆和自己的体育口号。

2.5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表现。它集中反映了各高校的整体校园体育执行状况,如全民健身日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举办、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个体体育行为(锻炼习惯、体质测试是否达标、对体育赛事和新闻的关注度等)。通过顾春先等的抽样调查数据,学生体质达标率71.1%,体育社团发展状况仅占44.4%,师生身心健康状况也只有53.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各高校的体育行为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实现接轨令人堪忧。

3 大体育观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以大体育观的视角完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必然以大体育观为指导思想,既要从纵向上注重师生的个体发展,又要从横向上把握社会的总体需求性。

3.1 将大体育观融入到高校体育文化的思想定位

刘鹏在《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要自觉地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融入体育工作实践中;要努力树立“大体育文化观”。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任务,承载着未来社会的希望,体育作为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因而高校体育文化体系的建设要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全方位、多层面的体现大体育观的内涵。

3.1.1 狭义上的思想定位

体育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赋予了体育课堂小社会的性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体育教学上升到体育教育文化的层面上,充分挖掘和利用体育教育过程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体育课堂里,自然的人都将成为社会的人,所以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健身,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爱心;同时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此外作为教师应走在信息的前沿,创造符合流行趋势,并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辅修教学内容,积极通过多途径使体育教育的育人成果在学校课堂里开花,在校园乃至社会里结果。

3.1.2 广义上的思想定位

学生在掌握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被拓展和发扬光大了的体育文化自动形成校园体育文化,譬如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自觉爱护与维护、与本学校体育精神的契合度,围绕全民健身日自发组织体育活动或体育知识的学习等都属于被发扬的体育文化。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栏、成绩优异的校运动队等形式树立本校的模范典型,营造一种浓厚的、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感染师生,进一步提升全校的整体人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 提升高校体育文化的品味,充盈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高校体育文化蕴含着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生动体现了公正平等、追求诚信、崇尚秩序的价值观;增强了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了校园和谐。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时要围绕人文精神,提高活动安排的内容和品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要立足人才素质的培养,以大体育观为基点,打造高品味的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活动中彰显高校体育文化的人文精神,凸显本校的体育文化特色。例如,可以通过高校中各个学院的体育口号,整体提升本校的体育文化定位。通过活动的开展,比如围绕全民健身日,普及全民健身的纲领,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邀请体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学术气息,使学生在提高体育兴趣的同时,初步形成学术品格;要建立适合本学校特色的精品体育文化,树立品牌效应。为全方位、多层面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添砖加瓦。

3.3 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形式

场地设施的优良与否直接牵制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和组织情感,从经济效益来讲,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量大、维护费高,再加上对社会的开放,可以说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但从精神财富来讲,是一种无价的收入,牛吃进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我们投入的是金钱,收入的却是人们的无价健康。所以各地政府、各高校领导应合理科学规划大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硬件上给广大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体育文化环境。

硬件设施齐全了,高校的体育文化组织形式就会百花齐放,进而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固定的、系列化的活动形式,为各种校园体育规章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提供了切实保障。同时积极实施各种奖励措施,如将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师生评奖评优乃至保研评定职称挂钩,这样既使受奖励者“名利”双收,又能吸引专业教师和更多学生的参与,使“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正能量遍布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角落。另外在管理层面上要进行管理分级、责任分级,形成分管校领导到公体教学部系,从体育教研室到教学班,从校团委、学生会到自然班级的层级管理体系,挖掘体育的隐蔽课程,促成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无时不在。

《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公民,以大体育观来引领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文化,不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在引导校园人的思想素养、行为习惯、意志品格等的形成中有着终身的意义。

[1]汤敬东.大体育观导论[J].山东体育科技,2000,3(22):85-87.

[2]田林.论学校教育中大体育观的树立[J].阴山学刊,2010,9(24):90-93.

[3]解毅飞,高桂银,孟宪菊.论当代大体育观的形成与建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1(10):10-13.

[4]韩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8(32):134-136.

[5]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8).

[6]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实,2012(4).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