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南苏区歌舞在苏区革命中的作用

2012-08-15 00:45傅丽杨婷
党史文苑 2012年12期
关键词:歌舞赣南苏区

傅丽杨婷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论赣南苏区歌舞在苏区革命中的作用

傅丽杨婷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赣南苏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政权的摇篮,它孕育了富有战斗力和理想精神的赣南苏区歌舞文化。赣南苏区歌舞是革命歌舞艺术的萌芽,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植下,它以强烈的战斗性成为独特的文艺武器,服务于苏区革命,在苏区革命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赣南苏区歌舞 苏区革命

赣南苏区是我国红色革命政权的摇篮,革命先辈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孕育了富有战斗力和理想精神的赣南苏区歌舞文化。赣南苏区歌舞在特定的政治环境条件下产生,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它却以强烈的战斗性在革命斗争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赣南苏区歌舞概述

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在中国革命开始向农村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革命根据地需要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复杂,红军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如何把红军铸造成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坚定革命信念的军队,同时又能大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是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这就使得红军利用类型多样的民间文艺形式作为宣传工具成为可能。这不仅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红军群众工作的需要。这种可能和需要,推动了苏区文艺运动的发展,为苏区歌舞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革命文艺宣传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红军学校先后组建了“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蓝衫团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文艺组织,活跃在城乡和红军部队里,以反映现实斗争生活和支红扩红为主要内容并进行巡回演出。赣南苏区歌舞就在这特定的政治环境条件下产生,在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成长,它利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大众化表现方法,借鉴了当地民间山歌、灯彩等丰富的表演形式,采用朴实而简洁的歌舞方式,紧密结合斗争形势,密切配合苏维埃政府的政治教育工作等特点,不仅丰富了苏区军民的政治文化生活,而且直接配合政治任务,起到了焕发革命精神,鼓舞革命斗志,统一和凝聚人心,为促进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赣南苏区歌舞的艺术特征

赣南是一个有着丰富歌舞艺术资源的地区,赣南苏区歌舞利用当地传统的艺术形式并加以改造,编出赋予革命新意的歌舞,进而产生一定的革命教育作用。中央苏区时期的苏区歌舞具有模仿性、象征性、示意性、情绪性、套路性等艺术特征。

1.模仿性。由于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赣南苏区歌舞只能因地制宜地采用一些简单朴实的歌舞语汇,以反映生活为主,模拟军事训练、阵地斗争、劳动生产等,通过这些歌舞艺术来反映革命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用图解的写实手法来表达舞蹈意象。例如,舞蹈《军事演习歌》中的列队、投弹、拼刺、扛枪、瞄准等动作都是对军事操练的模拟再现。

2.象征性。赣南苏区歌舞是人民大众的艺术,有时这些歌舞为了说明一个含义或一个思想,通常会借助道具的使用和队形的编排来突出主题。例如,一面红旗象征革命,在红旗上绣一颗红星则象征党的领导;镰刀斧头则象征红色政权。在苏区舞蹈《国际舞蹈》中一群民众俯卧台上后,随着歌声,渐渐苏醒,挣扎着挺身站立奔向红旗,这就象征着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3.示意性。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苏区歌舞的内容,文艺工作者常常会用手势动作来解释赣南苏区歌舞中的歌词,并通过这些简单地手势语言让观众领悟歌舞的含义,进而更好地帮助表演者表述剧情。例如,在苏区歌舞《送郎当红军》中用脚跺地、手下指的舞蹈动作语言,这就表示消灭反动派,而双臂上扬表示胜利,手掌捂胸则表示革命真理记心间。

4.情绪性。赣南苏区歌舞中有一些舞蹈没有音乐伴奏,为了让舞蹈内容感染观众,舞蹈演员会从头至尾用哨声、口令声或演员发出的“嘿嘿”伴奏声来指挥演出,并在吸收戏曲、灯彩、民间武术杂耍等动作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动作,通过舞蹈动作宣泄情绪。例如,在苏区歌舞《鲁胖子哭头》中有一个鲁胖子模拟鸭公走路的步伐动作,就是运用模板敲击声来模拟的,突出了鲁胖子惊慌、颓丧的情绪。

5.套路性。赣南苏区歌舞中舞蹈表演的歌曲通常都是套用赣南的民歌,舞蹈所采用的形式都是赣南原有的民间舞蹈。为了配合革命的需要,这些文艺组织会将一首新的唱词,套上原有的民歌曲调,而后再配上民舞就上台演出。例如,莲花快板《当兵就要当红军》就是沿用这样的套路。

三、赣南苏区歌舞在苏区革命中的作用

赣南苏区歌舞在革命中产生,在斗争中发展,它不仅在斗争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而且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斗志、打击敌人、促进革命胜利的作用,为革命胜利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宣传鼓动作用。赣南苏区歌舞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与实践,以多样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阐述党的政治理想和阶级斗争观念,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因此,在古田会议以后,部队的文艺工作成为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文艺活动往往跟着战斗任务、工作任务而来,开展得异常活跃,深受战士们的喜爱。在军中,无论是战斗、行军,还是练兵、整训,文艺都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成为部队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当时苏区各慰劳队、歌舞队、工农剧社等演出团体,以革命斗争的需要,迅速反映红军的战斗生活,表现内容都是宣传革命、进行文艺宣传教育、激起工农劳苦大众的斗争意志、振奋人们革命精神。苏区歌舞从军民生活和斗争中采集素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变成各种具有号召性、乡土味、短小精悍形式的节目。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为响应党动员群众开展春耕生产支援前线的号召,歌舞队创作了《小脚妇女积极参加生产》等歌舞;红军出征,跳舞队载歌载舞去欢送,鼓舞战士的斗志;前线传捷报,文艺宣传队立即编出新节目来庆祝,这些富有强烈政治性的苏区歌舞节目,在配合红军粉碎敌人“围剿”中,以燎原之势燃遍苏区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对敌斗争中,它成为一种特殊武器,并为推动革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了号召劳苦人民参加革命队伍,这些具有革命性质的苏区歌舞,在人民大众中又起着宣传鼓动作用。为配合革命形势,歌舞队编了《送郎当红军》《红色五月》等歌曲,歌中唱道:“对河一兜幸福桃,要想摘桃先架桥,受苦穷人先翻身,快当红军打土豪。”当赣东北工农剧团带着这些节目去夏家祠堂演出时,台上台下一起唱起了“送郎当红军,革命要坚定,豪绅呀,地主呀,剥削我穷人,劝妹转家庭,在家干革命,我呀当红军,坚决杀敌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在吼声中激动地冲上舞台告诉大家他的大儿子因为杀白狗子已经牺牲了,现在还要送小儿子去参加红军杀白狗子。老人的话音刚落,当场就有80多名小伙子报名参军。

2.政治教育作用。赣南苏区歌舞以革命斗争的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歌舞教材,密切联系实际,以反映红军和人民群众的战斗生活为主要内容,为政治、为战争、为群众服务。演出队每演出一次,就是给群众、战士上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同时运用苏区歌舞向工农群众、红军战士进行政治教育,帮助工农群众、红军战士认清革命形势,提高政治觉悟,坚定革命信心,明确斗争方向。例如,舞蹈《武装上前线舞》,就是为了配合革命战争,提高战士的革命觉悟和文化素养,使战士在艺术中接受教育。在配合反对封建迷信、宣传男女平等的氛围时,剧目《可怜的秋香》《梧桐树》等就起到了教育群众的作用,向群众实施社会教育。与此同时,歌舞队密切结合斗争形势,不仅经常深入苏区、游击区进行宣传教育,还面向白区的白军士兵进行战地宣传教育,针对白军编排了一些具有教育作用的歌舞。据邵春和老人(工农剧社负责人之一)回忆说:“为了瓦解敌人,他们(赣东北省工农红团)在独立营的掩护下,常常深夜摸进白区进行宣传演出,开始白匪缩在碉堡里并会开枪干扰,当我们演出《欢迎白军兄弟来参观》等节目时,缩在碉堡里的白匪停止了开枪,并探出头来看演出。”这些节目规劝白军士兵弃暗投明,使不少敌军感动,投诚了红军,大大地削弱了白军力量。因此,苏区歌舞在白军投诚中也发挥了政治教育作用和促进革命胜利的作用。

3.团结群众作用。赣南苏区各种文艺组织遍及各地城乡,苏区歌舞的素材本身又来自根据地军民的斗争和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时,红军文艺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进而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的目的。因此,赣南苏区歌舞的题材都是群众熟悉的,节目内容也是群众了解的,表现形式是群众喜爱的,同时还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收的大众化表现方法编排歌舞。这些歌舞形式多样、形象生动,舞蹈语言朴实,处理方法简洁,深受群众欢迎。例如,苏维埃政府发出“加强革命团结,一致对敌”的号召时,苏区的文艺工作者立即创作了自始至终围绕“团结”二字、表现苏区军民团结对敌的《团结舞》,体现军民融洽的关系。当苏区遇上庆祝大会、联欢祝捷活动时,均有文艺演出,歌舞队所到之处,受到红军战士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庆祝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万人灯会上,仅瑞金县就有31个乡和村,约300余名演员参加演出,观众达17万人次。由此可见,苏区歌舞深深扎根于亿万根据地人民心中,说明工农群众有着共同战斗、共同胜利、共同生活、共同为解放全中国而努力奋斗的愿望和目标,只有民心所向,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赣南苏区歌舞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相互一致,并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面貌和时代精神,富有强烈的政治感染力,反映群众的愿望,表现群众的要求,给人们以巨大的力量和奋进的决心。○

[1]林建平,杨吉慧.浅谈赣南苏区舞蹈的表现形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2).

[2]黄文华.赣南苏区舞蹈艺术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傅丽(1972—),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教师,副教授。

杨婷(1984—),女,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歌舞赣南苏区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苏区创业致富人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