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学观看20世纪初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以1915年《妇女杂志》为例

2012-08-15 00:46薛文彦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女学贤妻良母教育

薛文彦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女两性关系的主导思想一直强调的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附属性地位,女子无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意识,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20世纪初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国女性逐渐完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转型,其中女学观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女性时代转型的重要体现,而报刊杂志是承载这些教育思想,表现女性新角色的重要阵地。因此以当时的报刊杂志为立足点,是研究20世纪初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视角。

《妇女杂志》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发行的妇女刊物,读者群主要是女性,设有论说、家政、学艺、名著、小说、译海、传记、文苑、杂丛、余兴等栏目,后增设调查、美术、女学商榷等专栏。因为《妇女杂志》在当时并非比较激进的女性刊物,加之当时虽然社会风气有所开化,女子仍以居家为主,故该刊物多数栏目仅为妇女提供一些科普知识及生活常识,如家政、学艺等栏目经常刊登造纸术、果蔬储藏法、传染病预防法等科普常识。此外《妇女杂志》还设有名著、小说、文苑、译海等栏目,刊登一些文学作品或介绍国外风情的文章,均具有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该刊物中仅论说、女学商榷等栏目,相对集中地探讨了女学、女子职业等妇女问题,进行这些理论探讨的也多为女性。因此,本文以1915年《妇女杂志》中所反映的女学观作为切入点,希望对20世纪初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型做一些探讨。

1915年《妇女杂志》中女学思想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女性开始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首先,《妇女杂志》中许多文章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兴女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中国女性几千年来受男子压制,“乏自立之志”的原因,均“由于未受教育之故”。[1]而今时代变迁,男女本应该同享各种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女子智识较低,“女学不明则女权不伸,而平等自由之幸福,亦无其资格以享之”[2]。兴女学是女性争取独立人格的根本,因此,为了重塑女子人格,必须先兴女学。

其次,兴女学有利于家国。民国以来,女子为国民母的思想认识日趋成熟,“女学兴则裨补家政”[3],有知识的女子治家有方,可分丈夫“家累之重”[3],使男子“专心于国家社会之事”[4],间接利于国家社稷,因此“自当以教育为先”[2]。再者,国家之间的任何竞争“无一不以学战为总枢纽”,而我国居人口半数的女子失学,“学战乌得不败,国家乌得不弱哉?”[5]所以同为国民的女子须“同受教育,同竞学术,同为学战之份子”,[5]以教育为根本,尽国民之责任。兴女学可以轻男子之负担,利国利民,因此振兴女学是当务之急。

思想界提倡兴女学,一方面表明20世纪初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其出发点是强调女性作为女国民的义务而非女性平等的权利,但是女性受教育权利的获得,却是当时中国女性得以开始逐渐摆脱依附地位,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起始。

二、女学的目的仍以贤妻良母为要义,但女性开始获得了在家庭中与男子同等重要的社会角色

他们认为“女子之责任在齐家而不在济世”,但要使女性尽好此责任,须“立女学以教育之”。[6]“女子实用之结果,见之于家庭,而培植此实用的基础,则在学校”。[7]女校应“以贤妻良母为期定女子教育之方针”[4],授以“实用之学,以为他日相夫治家教子之宜”[8]。实用,就是于家庭实用,女校开设科目应“恒趋重于家庭”[9],“以家庭知识为先务”[10],女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女子将来更好地操持家务,为贤妻良母做准备,也即为国家尽力。

同时,他们认为女子学习文学、自然科学等“高深之学术”,教育程度变高,思想开化,就会“置管理家室于不顾”,使家庭“日趋贫困紊乱之地位”,有悖于贤妻良母之义。[8]为了不使女子沦落为“高等游民”,女校开设科目应“先求生活之计划,缓求经史之淹通”,[11]女子应先求对家庭事务有用的学问,有余力才可“研求科学”,可见他们并不赞同女性同男子一样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并不没有看到女性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女性依然没有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教育权利。

此时的女学观立足点仍是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依然是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延伸,女学的目的不过是让女子成为有一定素养的家庭妇女,使其更熟练、更科学地操持家务而已,不过是披着女权主义的华丽外衣以增添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尽管如此,借由女学,女子由“无才”变为“实用”,女性开始获得与男性同样重要的家庭地位,是中国女性社会价值凸显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教育是女子谋生的先导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很多家庭生活日窘,女子工作以宽补家用在当时已经很普遍。女界认为女子就业虽“诚非得已事”,但因为女子工作后易引起风纪紊乱,无人持家,女子自养独立后更易使“家族之关系全离”,故对女子执业要“加以相当干涉,以行挽回之法”,尽量减少妇女工作对家庭的损害。[12]

但是,他们肯定教育是职业的先导。女子要掌握技艺,学习谋生技巧,学校是最佳的选择,“女学之兴,即女子职业之先声”[13],学校应开设烹饪、簿记、治病、看护、抚育、刺绣及缝纫等实用课程,既可以提高女子操持家务的能力,亦可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

可见,女界赞同女子执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女子工作可以成为男子工作的辅助,赞同的工作种类也仅是家务内容的延伸,并未将女子执业升华到男女就业平等的高度。但是,女界有条件地赞同女子执业、对教育之于妇女谋生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是进步的,也客观上证明了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事实。

1915年《妇女杂志》中的女学观文章大都出自知识女性之手,加之该杂志也并非激进刊物,故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女性开始觉醒,女学思想已经普及到女性知识分子群体中,相较于之前由男性思想家倡兴女学,女性被动接受新思想的状况,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此时的女学观依然较为保守,封建残余较多,对之前的女学思想继承居多,发扬不够,偶有《女界缘起》(1915年第11期)之类的文章有大胆言论,仍不能掩饰女学思想守成的事实。而实际上,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近代中国许多智识未开的女性仍囿于贤妻良母之义无法冲破,女学观也陷入此泥潭中无法自拔。尽管1915年《妇女杂志》所反映的仅是部分思想家的女学思想,但是推而广之,至少可以得知基于男女平等基础之上的女学思想要发展、普及,再为近代中国广大女性所接受,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近代中国女性的全面转型,需要中国社会的整体演进才能实现。

[1]论近今之女学[J].妇女杂志,1915(2).

[2]女界缘起[J].妇女杂志,1915(11).

[3]振兴女学之功效[J].妇女杂志,1915(7).

[4]理想之女学生[J].妇女杂志,1915(3).

[5]忠告女同胞[J].妇女杂志,1915(12).

[6]余之忠告于女学生[J].妇女杂志,1915(4).

[7]说女学之改良[J].妇女杂志,1915(10).

[8]妇女职业论[J].妇女杂志,1915(4).

[9]妇女之天职[J].妇女杂志,1915(2).

[10]敬告全国女学校[J].妇女杂志,1915(9).

[11]女学宜注重缝纫烹调论[J].妇女杂志,1915(4).

[12]妇女劳动感[J].妇女杂志,1915(4).

[13]女子职业造福社会论[J].妇女杂志,1915(1).

猜你喜欢
女学贤妻良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赞乡村女学霸王心仪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从清末新政看四川妇女地位变化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下“贤妻良母”现象
新时期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之重塑
从女学到女界:晚清广州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
“女学热”:是智慧课堂还是愚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