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方言地理格局与文化景观分析

2012-08-15 00:43林炜铃陈金华
关键词:闽南语福清平潭

林炜铃 陈金华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平潭岛方言地理格局与文化景观分析

林炜铃 陈金华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平潭岛上分别有福清话、闽南话和莆田话三种方言。通过查阅平潭县相关文献资料,对平潭岛方言系统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行政区划、交通地理、人口迁移、方言向心性是形成平潭方言地理格局的因素。伴随着方言的差异,风俗、宗教、民间文艺等文化景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方言地理;文化景观;平潭岛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家开展了方言地理学研究,完成出版了方言地理学著作。高名凯、岑麒祥、林语堂、石汝杰、游汝杰、曹志耘等在推介方言地理学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他们或者发表论文推介,或者在自己著作中辟专章全面、深入地介绍方言地理学。游汝杰有专题研究《方言地理和历史行政地理的密切关系》、《方言与中国文化》;陈章太、詹伯慧、伍巍介绍了语言地图的绘制方法。然而在国内真正按照方言地理学的要求调查编制的方言地图极少,用方言地理学的理念来研究汉语方言的学者和这方面的成果更少。近几年来所见主要是3篇博士论文[1-3]和1篇硕士论文[4],还有少量单篇的论文。Richard Vanness sillnnons、石汝杰、顾黔等著《江淮官话和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是比较大型的方言地理学研究成果。[3]9-10

海岛具有文化博物馆的作用,那些在大陆已荡然无存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可能会在海岛得到很好的留存,[5]例如,在海岛留存着至今的古老方言。目前,国内对海岛进行方言地理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徐波、张义浩对舟山群岛的渔谚进行分析和论述[6];张耀光、孙惠、彭湃对洞头列岛的方言进行了研究[7];李如龙探讨了东南方言与东南地域文化的关系[8];朱竑、韩延星通过对海南方言的研究,解释现存海南方言的存在系完全源自历史时期开疆文化的不断传播和扩散。[9]

方言是反映海岛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文化要素,海岛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方言岛”形成的重要因素。平潭岛东濒台湾海峡,县境东部的牛山岛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126km;西临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市隔海为邻;北接长乐海域,与白犬列岛相望;南连兴化水道,与南日群岛对峙。[10]1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人口往来使得平潭岛同时拥有三种方言。同时,不同的方言区,风俗、宗教、民间文艺等文化景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分析平潭岛方言的起源及方言地理格局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平潭全岛进行调查,重点对县城、流水镇、塘屿等乡镇方言区的居民进行实地访谈调研,考察方言及方言区的文化景观现状。探研海岛方言的空间分布与地区差异、方言的文化景观等内容,有益于目前国内外相对薄弱的海岛地理学的研究。另外,近年来随着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为龙头的海岛第三产业经济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而对海岛方言地理上的系统、深入研究也会有助于海岛文化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5]

一、平潭岛方言系统与分布特征

(一)平潭岛概况

平潭是福建省东部沿海的一个岛县,全县常年有人定居的岛屿9个,环绕主岛海坛岛周围,西北有屿头岛、鼓屿、小练岛、大练岛;东北有小庠岛、东庠岛;南部有塘屿岛、草屿岛。[10]82在这些有常住人口的岛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方言,一种属于闽东方言系统的福清话;一种属于闽南方言系统的闽南语;还有一种属莆仙方言系统的莆田话。[10]705福清话主要分布在福清境域和平潭县域,闽南语主要分布在厦门、漳州、泉州及台湾大部,莆田话主要分布于莆田境域。

(二)方言分布

平潭县2009年总人口约40万,境内人口分布不均,大岛多于小岛,乡村多于城镇。全县15个乡镇中,流水、澳前、潭城、北厝、苏澳、敖东人口最多,共占全县人口60%以上。[11]

1.福清话。平潭话属于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系统,与福清话相同。平潭县境内除闽南语分布区、莆田话分布区以外,通用福清话。

2.闽南语。在平潭县还保留着的闽南语方言点都在主岛海坛岛,分布点分别为:流水镇的后田村、港东村;中楼乡的韩厝村、大坪村;澳前镇的龙凤村、山仔兜村。[12]

3.莆田话。南海乡由草屿岛、塘屿岛等120多个岛礁组成,其中,住人岛只有塘屿和草屿两个岛屿,塘屿岛为莆田话分布区。全乡位于海坛岛南部海中,东濒台湾海峡,南近莆田县南日岛,西面隔海与福清东瀚相望,北与敖东钱便澳相距1.5km2。

(三)方言分布特征

平潭全县常年有人定居的岛屿9个,分别为海坛岛、屿头岛、鼓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小庠岛、东庠岛、塘屿岛、草屿岛。[10]82其中,塘屿岛通用莆田话,其他岛屿除海坛岛的几个闽南语分布点外,通用福清话。

1.一岛一语。即在一个岛屿上只存在一种方言,平潭县具有一岛一语方言特征的有8个岛,分别为屿头岛、鼓屿岛、小练岛、大练岛、小庠岛、东庠岛、塘屿岛、草屿岛。塘屿岛通用莆田方言,居民主要从莆田江口镇迁移而来,由于岛屿四周为海、交通不便,塘屿岛存在于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空间,与平潭强势方言(福清话)接触的机会较少,故塘屿岛莆田方言易于独立生存和发展。除塘屿岛以外的其他7个岛,围绕着主岛海坛岛,通用平潭主流方言福清话。

2.一岛二语。即在同一个岛上存在两种方言分布,平潭县具有一岛二语特征的有主岛海坛岛。海坛岛除流水镇的后田村、港东村,中楼乡的韩厝村、大坪村,澳前镇的龙凤村、山仔兜村讲闽南语,其他地方则讲福清话。[10]705福清话在海坛岛为主流方言,闽南语没有被福清话同化并能在海坛岛保存下来,主要在于讲闽南语的先民几乎都是渔民,他们居住在背山面海、港湾条件较好的流水坑,长时间出海打渔,与岛上其他地区居民交往甚少,而渔民之间日常交流多用闽南方言。

二、平潭岛方言区文化景观

方言通过文化景观反映地域特色,同时,方差的差异性也能通过风俗、宗教、民间文艺等文化景观表现出来。本文通过方言考察平潭岛的文化景观,主要考察非物质文化景观。

考察福清市区与平潭县域发现,福清随处可见地方风味小吃焖薯粉、煎赤尾饼、薯粉米时、薯粉丸、薯粉面等,除传统食品外,还有许多特色食品,如鱼丸、鱼面、鱼片、鱼卷、鱼饺等。对平潭本地居民访谈发现,薯粉丸以及鱼丸、鱼面是平潭的特色小吃,从福清传入。这些特色小吃在莆田方言区的塘屿岛以及闽南方言区的一些村镇,是见不到的。同时,过年过节,都有民间传统文艺在街头表演,如陆地行舟、孩儿戏蚌、高跷、公背婆、闽剧、评话等,这些表演都是用福清方言来唱。宗教方面,平潭五福庙又名威灵公庙,系附马陈福,福建福清福塘里人氏。原奉祀于京都,分炉福清海口镇东城,飞炉至平潭,据五福庙的管理人员讲,五福庙信徒的祖先大多是从福清移民过来。[10]684在平潭,基督教的信徒多是讲福清方言的,早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平潭人陈清源就在福清加入基督教。回乡后,即开始传教。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以前,平潭的基督教均由一个牧区(属福清教区)统辖全县教务。[10]688。

平潭闽南方言区居民大部分靠捕鱼为生。渔民出海捕鱼,妇女在家织补渔网、操持家务。除渔民外,还有一部分依靠海上运输为业的船民。讨海运输靠船谋生,行船常遇海难,故有“行船走滩(暗礁)三分命”之说。因此,为保证行船、讨海安全吉利,旧时,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要举行“祭海”。农历每月初二、十六两天,要备供馔、香烛、纸箔,或面向大海,或到妈祖宫、龙王庙祭祀,这些风俗与闽南渔区相近。[10]705

平潭岛莆田方言区主要在塘屿岛,塘屿岛上居民主要从莆田江口镇迁移而来,岛上居民与闽南方言区一样,也是以渔业为生,但风俗却大不相同。莆田方言区的渔船很特别,分别有两种:一为“青头”,一为“乌艚”。“青头”船身白色,加有彩绘。船头绘有“海天浴日”,船头两旁绘两只巨眼,左右舷绘青龙两条;“乌艚”全身黑色,船头两旁雕巨眼两只。新船下水后,船主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并取鸡冠血,给神像和所画青龙、船头巨眼举行“点眼”仪式。船出海,船上或家里之人均不能说“翻”、“覆”之类的话,连鞋、帽及缸、坛、盆、碗、罐等盛器也不能翻过来放置。每次出海均要备办“果盒酒”等祭海神,祈求平安;返航时,也要祭谢。另外,据塘屿岛居民介绍,岛上大多数居民信仰“齐天大圣”,而“齐天大圣”信仰也由莆田传入。

三、平潭岛方言地理格局的成因

(一)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的变动,往往对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起一定的作用。[7]平潭古称海坛,俗称“海山”,秦汉时属闽中郡、会稽郡、侯官都尉,晋时属晋安郡原丰县,隋时属闽县,唐时属长乐县、万安县(福清县),五代以后属福清县(州)。清嘉庆三年(1798年)二月改设平潭厅,属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4日,废厅置县,仍隶属福州府。设县以后,县域除1956年大扁岛划入福清县外,无大变动。从唐圣历二年(699年)到清嘉庆三年(1798年),平潭隶属福清管辖将近1100年。[10]1行政区划的政治中心一般都是该政区政治、经济、文化、时尚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城市。一般人的语言心理是尽量靠拢这个中心。[13]P61在这一点上语言心理和时尚心理是一致的,都是倾慕中心城市的。[13]68历史上,福清很长一段时期是平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平潭县境内通行福清话。

(二)交通地理

历史以来,中心城市的方言易于通过交通线向外扩散。交通沿线居民自然也有较多机会跟中心城市的方言接触。平潭海域是福建省主要渔场,岛陆渔业等商贸来往频繁。海坛岛的娘宫港南岸是平潭岛对外交通的主要港口,距离大陆最近的地点在福清小山东码头,两岸相隔仅3.5km。福清在历史上作为地区的中心城市,交通线相对较发达。交通地理上的优势使两岸人口频繁往来,福清话在平潭境域内的使用占据了优势。另外,自宋朝以来,闽南人外迁多半是沿着海岸向北走,向闽东沿海移民的大多是渔民。平潭县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使闽南渔民为打渔在平潭岛季节性居住,后逐渐变为常住,闽南方言也因此逐渐成为平潭岛的方言之一。

(三)人口迁移

人口的迁移往往是形成方言或方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是语言的载体,语言的传播和扩散是通过人群的移动来完成的,没有人群的移动,语言的传播和扩散几乎无法实现。移民作为人群迁移的一种方式,促进了语言的传播和扩散。因而可以认为方言是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又是从移民开始的。[7]据史料记载,平潭居民多由唐以后中原汉人直接移居或移居福清、长乐、闽南等地后复迁入。平潭境内姓氏有160多个,考究来源,近者多系福清、长乐、莆田、晋江等地迁入,远者多来自北方中原地区。[10]104-107当年由福清、长乐、莆田、晋江等地迁入的移民方言成为目前平潭岛内福清话、莆田话、闽南话的来源。经济移民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部分。宋、元的远洋船队经由闽东向外沿海迁移的主要是旧泉州府的渔民,闽南方言不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东南亚各国,而且还随着渔民走遍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全国海岸线中有三分之一的海岛是讲闽南语的人的住地。闽南方言的流播是海洋文化孕育的结果。[14]宋初,与外地有商贸往来的苏澳、钟门等地渐成市肆。明末清初,多次海禁,导致商贸衰落。清咸丰(1851~1861年)以后,平潭成为福建对台贸易主要口岸之一,此后一段时间,社会相对安定,渔、农、盐、商等业重新发展。流水镇的五星、后田、中楼乡的韩厝、澳前镇的龙山等都是临海乡村,因此,海洋成为平潭岛闽南语传播的重要渠道。[10]2此外,一方的居民在经济生活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举足他迁,这是另一种经济移民。[15]平潭的苏澳镇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明清之后,闽南人外迁多半是沿着海岸向北走,向闽东沿海移民的大多是渔民。起先,他们为打鱼在闽东沿海地区季节性居住,后逐渐变为常住,或继续以打鱼为生,或烧瓷、务农。据李如龙1997年调查,福建闽南方言区区外方言岛分布在福鼎、霞浦、福清、顺昌、宁德、连江、平潭等地。[16]122-123据《方舆纪要》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17]宋嘉祐四年(1059年),设巡检司,或驻于钟门,或驻于苏澳,管理海上过往船只,出海巡防。绍兴年间,苏澳与松林、南日并称三寨。[10]64历史上渔业的延绳钓捕业发展以及为渔业服务的种植业引来了邻近地域居民向岛上移民,邻近地域的方言也由此融入平潭方言。由此,经济移民也成为平潭福清话、闽南话、莆田话的来源原因之一。

(四)方言向心性

方言权威性越高,方言区的内部差异性就越小,这种方言区可以称为向心型方言。一般说来,分布地域集中、人口密集、交通便易的方言区常常是向心的。在闽方言区,沿海的闽东闽南是向心的,沿山的闽北闽中是离心的。[18]355-357闽东方言分布在闽江下游及其以北的闽东腹地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人民靠着闽江交往频繁,这里的方言是向心型,内部差异小。唐末之后,福州一直是全省政治中心,福州话威信高,闽东人都认同“福州话系统”。而闽南地区自唐以来,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城市海港兴起,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现今闽南方言不仅占据着全国海岸线方言的主流之一,而且广泛散布于东南亚,正是以这种海播文化为背景的。海港城市泉州、厦门先后成为这一向心型方言的中心。[18]76-377闽东、闽南方言的向心性和权威性,也是影响平潭岛上闽东、闽南语系方言形成及保留至今的原因之一。

闽方言中的莆仙话只通行两个县(莆田与仙游两县),300万人口。莆仙话也是向心而稳固的典型,其浓烈的方言意识和乡土观念、团结精神也是十分协调的。当地人方言使用得很充分,只要没有外地人参加,开大会也用方言做报告。他们的优点是不强加于人,和外地人交往,大多数人还是能够使用普通话的。[18]364平潭县塘屿岛的莆田话从形成到至今,浓烈的方言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方言是反映海岛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文化要素,海岛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是“方言岛”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研究海岛文化的发生发展中,注重探研海岛方言的空间分布与地区差异、方言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方言的文化景观等内容,构建海岛方言地理框架体系,对于海岛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意义。

[1]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2]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4.

[3]李永新.湘江流域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董冉.孟州话的方言地理学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

[5]彭静,朱竑.海岛文化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6,88(2):99-103.

[6]徐波,张义浩.舟山群岛渔谚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内涵[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1):27-30.

[7]张耀光,孙惠,彭湃.洞头列岛方言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分析——兼谈玉环岛方言特征[J].人文地理,2003,18(6):85-87.

[8]李如龙.东南方言与东南文化论纲[J].东南学术,2004(增刊):205-207.

[9]朱竑,韩延星.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方言印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2):70-73.

[10]福建省平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潭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11]平潭县[EB/OL].[2011-07-11].http://baike.baidu.com/view/395419.htm.

[12]林枫,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1.

[13]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佚名.闽南语专题[EB/OL].[2011-07-11].http://tieba.baidu.com/f?kz=95767217.

[15]庄初升.试论汉语方言岛[J].学术研究,1996(3):66-69.

[16]李如龙,姚荣松.闽南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17]苏澳镇简介[EB/OL].[2011-07-11].http://suao.agri.com.cn/.

[18]李如龙.汉语方言研究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Analysis on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Dialect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in Pingtan Island

LIN Wei-ling CHEN Jin-hua
(Tourism College,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dialects in Pingtan Island,namely,Fuqing dialect(Fuqing hua),Southern Fujian dialect(Minnan hua)and Putian dialect(Putian hua).Based on Pingtan chorography and some other literatur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lects in the Pingtan Island and found the dialectic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ingtan at present wa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transportation geography,population migrations and dialect centrality,etc.It indicated that folk-custom,religion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se areas were quit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dialects.

dialect geography;cultural landscape;Pingtan Island

H177

A

1008-8318(2012)02-0037-05

2011-1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岸四地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管理研究”(编号:10BGL048)。

林炜铃(1983-),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闽南语福清平潭
和谐校园春光满
——福建省福清老年大学校歌(混声合唱)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关于Weitzenbock不等式的一条不等式链
台湾青年随父深耕福清台农创业园20载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闽南话
闽南话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