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观音信仰与海岛居民的幸福感

2012-08-15 00:43朱丽芳胡世文
关键词:观世音普陀山道场

朱丽芳 胡世文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是众多修行施法、普救众生的神之一。佛经云:“众所知识,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此诸菩萨久殖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常修梵行成满大愿。悉能通达百千禅定陀罗尼满,不舍大悲。随诸众生而能饶益,绍隆三宝使不断绝。能建法幢,为诸众生作不请友。到大智岸,名称普闻。其名曰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等。”[1]观音作为普救众生的神,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膜拜,在民间也形成了经久不绝的观音信仰。观音信仰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民间,后逐渐盛行。即使到了现在,观音在民间信仰的神系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观音作为外来宗教文化的产物,经历了曲折而有趣的衍变过程,不仅其身世、形象彻底中国化了,由佛门大士变成了汉家“公主”——妙庄王的三女儿,而且自唐至近世其性别也由“男”变成了“女”。

舟山人信仰观音由来已久,这与舟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舟山四面环海,有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曾是舟山主要的生产方式。古时候,渔业生产工具简陋,海上作业充满了难以预测的危险,因此,号称能拯救一切苦难的观世音便引起广大渔民的共鸣,渔民把一切苦乐祸福都寄托于观世音。观音信仰逐渐深入人心,百姓中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舟山观音信仰在其历史发展中受舟山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普陀山也成为了观世音菩萨的弘法道场,是中国四大著名佛教圣地之一。作为人类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舟山观音信仰曾经满足了舟山海岛居民的某些心理需求,带给人们幸福感。在现代社会,虽然观音已经呈现多元化,但它依然是信仰者的精神家园,是他们的心灵寄托,让他们体验幸福。探讨舟山观音信仰与海岛居民幸福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舟山海岛居民的精神生活状态,推进舟山精神文明建设。

一、海岛居民观音信仰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观音信仰来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是以信仰观世音菩萨为内容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的文化形态,糅合了古印度佛教和中国民间崇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信仰。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也称观世音或光世音。佛教经典《严华经》注释:“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传说菩萨以慈悲为怀,不论善恶,不分贵贱,只要心诚,在遇到患难时诵念菩萨,她便重行六道,循声救苦[2]。观世音不受时空的阻碍,不分贵贱贤愚,对众生平等悲爱,迎合了普通民众对天灾人祸寻求救助的心理需求。我国自隋唐以来,观音信仰随佛教的兴盛在民间深入人心,观音形象也逐渐脱离印度传统模式而本土化,从最初的“伟丈夫”形象逐渐蜕变为中国化慈祥的女性形象。而此时的观音也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菩萨,而是人间救苦救难的神仙。有信仰就有信仰的道场。关于观音菩萨的道场,在唐代以前,观音道场是在古南印度海滨的布怛洛迦山。但是,随着观音信仰在中国民间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观音道场远在印度越来越不适应中国观音信徒的心理需求。佛教经典中说,观音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以任何身份显化在任何众生之前,那么她的道场也不会一成不变,拘泥于一个地方。中国建立自己观音道场成为一种可能性,并成为信仰民众的必然需求。而且,人们为了弥补观音道场不在中国的缺憾,早在隋唐以前就以雕塑观音像为礼拜的对象,至隋唐两宋时期,人们在许多地方建立了观音显化的纪念地。观音庙、观音殿、观音寺、观音庵、观音洞、观音山、观音阁、观音堂、观音台等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非宗教活动场所如观音村、观音桥、观音谷。但是,中国人并不满足拥有这么多形式的观音纪念地,因为中国还没有一处统一的、地位和作用均超出一般观音庙的、类似南印度的观音主道场。十二世纪以后,印度佛法消亡,南印度的观音道场也随之消失,中印佛教交流也中断了,但中国的观音信仰依旧盛行,中国民众寻求观音主道场的初衷没有改变,最后观音道场落脚于浙江舟山梅岑山(今普陀山),取代了南印度的布怛洛迦山。这一改造持续了几百年才得以完成,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观音信仰能顺利进入舟山并深入人心,与舟山独特的自然条件有关,与大海有着密切联系。最初的观音信仰与救海难有关,后逐渐发展到拯救一切苦难。舟山地处东海,面向太平洋,是我国唯一的海上群岛城市。她拥有世界著名的渔场,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渔业曾是舟山主要的生产方式。古时候,渔业生产工具简陋,舟山渔民终年提心吊胆地过着“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和“前有强盗,后有风暴,开船出洋,命靠天保”的日子;因此,观世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悲心肠,怜悯一切,救危济苦,普渡众生”的教义,很能引起广大渔民的共鸣。渔民把一切苦乐祸福都寄托于观世音。海上遇到风暴,求观世音保佑;家里有人生病,求观世音救治;渔业生产丰收,是托观世音的福;有了天灾人祸,怨己拜观世音不诚。渔民把观世音信奉为“济世造福的神圣”、“主宰命运的上帝”、“拯救苦难的救星”、“送子送福的神仙”,加上海岛自然条件的神奇怪异,人们更把这海岛视为虚无漂渺的神仙佛地,信佛拜观音的风俗也因此在群岛各地流传[3]。

舟山观音信仰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海岛观音信仰者充分发挥海岛的海洋自然优势,把海岛自然环境与观音菩萨寺院和谐相融,成为利用海洋自然资源进行文化创造的一种独特成果。海岛上的观音寺院大多临海而建,在潮水拍岸声中诵经拜佛;有的寺院依山瞰海而筑,在眺海观潮中礼念救度。此种情况在普陀山表现得更为突出。普陀山四面环海,山上任何一个寺庙都可听到海涛声。夜静之时,可闻涛声阵阵;日出之时,金光普照,海景与庙宇交相辉映,真可谓海天佛国。舟山的观音像也渗透着海洋文化的创造特色。如普陀山观世音像与海有直接联系:法雨寺九龙殿观音像足踩一条海鱼,称为海岛观音;梵音洞庵观音像与鳌鱼相连,称其为鳌鱼观音。舟山的观音菩萨称谓也与海有关,信徒称其为南海观音,全称南海观世音菩萨[4]。舟山观音信仰的具体规制中也体现出一定的海洋文化特色。如岛民在祈雨祈晴时,必须到靠近海边的潮音洞领香,后又规定须渡海去另一海岛桃花山请圣,雨过之日,再拨舟泛海送圣。又如三步一拜上佛顶山并非佛教规制,但信众为表示其对观音的虔诚,常三步一拜上佛顶山礼佛。因普陀山为海中悬岛,与海洋航行及捕捞有天然的联系,人们常到普陀山祈求航行平安、捕鱼丰产。如宋朝时出使日本、高丽等国使船,途经普陀山时必登山举行各类佛事。此类佛事活动也逐渐扩大到海洋渔业生产。如舟山沈家门渔民,每逢渔场春汛时,大都到普陀山做佛事,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渔民遭遇海难也大都去普陀山举行佛事超度。

二、海岛居民观音信仰的现状

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的佛教活动历史悠久,很多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许多固定模式,如晨钟暮鼓、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等,而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与观音有关的各种法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每逢这三大节日,普陀山上各寺院都要上供、拜佛、诵经等,观音信众也不远千里纷至沓来,朝山进香,佛事活动盛况空前。三个“香期”活动的内容、形式、范围大致相同,主要的活动程式依次是:朝山进香、祝寿普佛、坐夜宿山、登山礼佛、全体专供、还愿佛事。人们除了来普陀山烧香拜佛外,舟山民间还有众多信徒在家吃斋念佛拜观音,主要有:一是吃斋供佛,二是在家和尚,三是随缘乐助。

据一项对舟山居民观音信仰的调查发现,信仰观音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2.46%[5]。对调查者了解其信仰的意义,回答多种多样。有些信仰者认为供奉观音菩萨能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有些认为吃斋念佛,敬礼拜,能拯救灵魂,死后能进入极乐世界;有些信仰者是为了修身养性,独善其身;有些信仰者则是为了奉献爱心,服务他人,爱人如己。可见,信仰的意义已经多元化。虽然调查中有很多人信仰观音,但其实信仰者并不太了解观音信仰的历史文化,很少有人能如数家珍般谈出观音信仰文化的缘起、变迁和发展,很多人只是了解观音信仰的大概内容,这其实也表明真正促使信仰者信仰观音的原因不是对观音信仰文化深刻的理解,而是现实生活中信仰群体巨大的感染作用。

舟山的观音信仰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在普陀山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观音庙会、观音文化节等节庆,弘扬观音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净化人心。这些措施吸引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也使更多的信众到普陀山朝拜观音,进一步弘扬了普陀山观音文化,提升了“海天佛国”品牌内涵,推动了舟山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观音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舟山和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

三、海岛居民观音信仰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一种积极体验,因为幸福感带有个体的主观性,所以也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幸福源于某种需求的满足,因此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幸福感和信仰都是人类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信仰与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体验,受收入、健康、就业、居住环境、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而信仰是深层次的人格因素,它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信仰是幸福的源泉,信仰的力量决定了信仰能始终给人以幸福。人的幸福存在于主体对某种信仰的不断追求和永恒向往之中。有了信仰,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据”,感情、心灵就有了“寄托”,就能体验幸福。在一次盖洛普调查中,十分虔诚的人宣称他们自己非常幸福的是不信教者的两倍。其他调查研究发现:幸福或生活满意随信宗教的强度和做礼拜的次数而提高。对老年人研究的统计整理发现,预测生活满意的最好指标是宗教信仰[6]。当人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信仰给人以期望。有研究发现,佛教信仰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预测作用。佛教信仰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归属感、宗教经验、免除教徒对死亡的恐惧和影响教徒的身体健康情况等影响了教徒的幸福度[7]。共同的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

时代在变迁,经济在发展,如今渔业只是舟山经济的一部分,且渔业生产工具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进,海上作业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观音信仰依旧盛行,观音已成为海岛居民追求幸福的象征。因为在海岛居民心中,观音菩萨既能替人间避祸祛灾,又能保佑平安、赐给幸福。观音信仰满足了海岛居民的这些心理需求,自然能带给人们幸福感。每逢各种节日,普陀山游人如织,香客众多。虽然说象征的意义大于实质的意义,但人们总是相信在观音菩萨的庇祐之下,能平安顺利。有美好的期盼才会有心灵的寄托,有寄托才会有心灵的平静,才能体验幸福的感觉。舟山人民的观音信仰曾经带给舟山人以希望,今后仍将继续给他们以希望,让舟山人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

在茫茫宇宙中,我们都渴望有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而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决定着人的生命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水平,也决定着人是否幸福或幸福的程度[8]。有了信仰,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从而获得幸福感。在舟山世代流传的观音信仰,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源源不断,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海岛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这种融入了地方特色的观音信仰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旧的宗教教义色彩逐渐褪去,渴求进入极乐世界之类的封建迷信观点从当代舟山人的观音信仰中淡出。当代舟山人的观音信仰展现出健康的姿态,侧重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坚持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同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佛教中“我佛慈悲”等仁爱思想进行了推广扩大,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幸福感。

[1]大正新修大藏经[M]//大方便佛报恩经(卷1).台北:新文丰公司影印.

[2]王文洪.舟山群岛文化地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08.

[3]程俊.论舟山观音信仰的文化嬗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0(4):33-36.

[4]柳和勇.舟山观音信仰的海洋文化特色[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4):53-57.

[5]屠幼芬.舟山观音信仰文化调查报告[J].商业文化,2010(5):163-165.

[6]姚利民.幸福的科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2):106-108.

[7]李小凤,李林,林丰.幸福度与佛教信仰的关系浅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6-17.

[8]王勇.论信仰与幸福的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5):56.

猜你喜欢
观世音普陀山道场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罗定《龙龛道场铭》碑异文考辨
二间高夹新解
凡心动了
“小林流”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