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脱位53例

2012-08-15 00:42刘俊阳吕佳音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前路植骨节段

张 卓 刘俊阳 吕佳音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颈椎骨折脱位53例

张 卓 刘俊阳 吕佳音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颈椎骨折;脱位;牵引;手术治疗

颈椎骨折脱位是颈部损伤之一,多由外在暴力引起。常常破坏椎体的连续性,导致椎管容积明显减少,使脊髓受压或损伤时产生的牵张伤直接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而对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现仍尚存争议,尤其是对于早期治疗、复位方式、手术时机的把握国内外存在很大争议。早期解除压迫,给予脊髓恢复的机会是脊柱外科医生共同的愿望。但早期手术风险大,尤其是颈椎脱位患者,因脊髓受压、脊髓水肿,常常导致患者早期出现呼吸肌无力、窦性心动过缓(甚至窦性停搏)、高热、离子紊乱等,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早期手术(72 h内)与晚期手术(72 h后)对术前、术后6个月Frankel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分析早期手术的时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脊柱外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3名颈椎脱位患者,年龄21~71岁,平均47.9岁。外伤种类:车祸伤35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采用Frankel分级:A级16例,B级20例,C级15例,D级2例,E级0例。16例合并其他部位严重损伤。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等检查,确定颈椎损伤节段,颈3~4者2例,颈4~5者20例,颈5~6者21例,颈6~7者10例。

1.2 治疗方式

1.2.1 早期处理 ①氧气吸入:面罩吸氧,浓度维持在40%;保持 PaO2100 mmHg,PaCO2<45 mmHg,当 PaO2与 PaCO2<0.75时行气管插管。②纠正休克,维持血压>90/60 mmHg,防止加重神经损害。③激素治疗,伤后3~8 h内的患者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30 mg/kg);超过这一时限的,给予小剂量甲强龙治疗(100 mg/d)。

1.2.2 牵引复位治疗 ①床旁牵引复位:当患者未明确损伤节段、损伤性质之前,给予牵引治疗的同时明确诊断;同时,对于患者存在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无法完成早期手术治疗时;也可给予牵引治疗,尝试复位。推荐的牵引重量为起始重量5 kg,从C0/1开始到损伤节段,每节段增加2 kg。牵引过程中,定期复查颈椎侧位片,视复位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②麻醉状态下牵引复位:对于神经功能存在部分保留,无明确早期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此方法。具体方式:屈曲30°位置牵引,起始牵引物质量为5 kg,间隔5 min增加2.5 kg,每次增加重量后在X线透视下观察有无过度牵引,并用电生理仪监测脊髓传导功能有无损害。

1.2.3 手术治疗 53例患者中50例行手术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距伤后,6 h~30 d,其中伤后3 d内25例,伤后超过3 d行手术治疗25例。对于已牵引复位的患者采用单纯前路手术27例;椎体骨折块较小或无骨折者,采用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5例;椎体骨折严重,无法保留椎体者,采用椎体次全切12例;对于未行牵引治疗,及牵引复位失效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23例,为后路切开复位,前路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或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

1.2.4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神经营养剂,同时调节离子稳定。术后24 h,不完全性截瘫病人可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完全性截瘫病人可靠定时翻身以预防并发症,依靠呼吸机的患者在呼吸内科指导下逐步脱机。

1.3 术后随访 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包括脊髓损伤程度评价、并发症、常规X线摄片检查植骨融合情况、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无再丢失、内植物位置及有无松动、折断。脊髓损伤程度的判断采用Frankel分级及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早期组及晚期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23.40±3.848,12.14±3.037)均提高,且早期组优于晚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组术前 Frankel A、B、C、D、E 级分别为 5、11、8、1、0 例,术后分别为 3、2、6、11、3 例;晚期组术前 Frankel分级A、B、C、D、E 级分别为 3、2、6、11、3 例,术后分别为 6、4、8、6、1例,早期组Frankel评分改善优于晚期组。3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家属放弃治疗。床旁牵引复位者21例,未复位者23例,麻醉后牵引下复位7例,成功6例,未复位者1例。对牵引未复位者及未行牵引直接手术的23例患者,颈3~4损伤2例,牵引均未完全复位;颈4~5损伤19例,牵引复位13例(68.4%);颈 5~6损伤20例,牵引复位 12例(60.0%);颈6~7损伤10例,牵引复位2例(20.0%)。

3 讨论

颈椎骨折脱位患常伴随脊髓损伤,尤其是损伤节段高,损伤严重的患者常影响呼吸肌功能,并且颈椎骨折往往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或严重损伤。所以,早期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及早期控制脊髓水肿十分关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复位治疗,解除压迫。

治疗下颈椎损伤时,应遵循处理其他脊柱部位损伤时的一般原则,即复位、减压、稳定和保护健康节段。复位和减压可以通过手术复位和牵引复位来获得。牵引方式:①床旁牵引:床旁牵引为伴有复合伤、需要使用呼吸机等不宜搬动的危急重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牵引12~18 h加手法复位仍不能复位,视为颈椎脱位不能闭合复位。床旁牵引复位的缺点为,病人痛苦、恐惧,复位时间长,重量大,复位成功率低23%〔2〕。即使不能复位,颅骨牵引也可以帮助恢复颈椎的排列,维持脊柱的相对稳定性,有益于手术前的准备及其他损伤的治疗,以等待手术时机。牵引完全复位后手术,可减小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②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绝大部分骨折脱位可经此方法得到复位,复位后行单纯前路手术,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创伤更小,花费更低。麻醉下牵引存在明显优势,对于无明确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建议使用上述复位,即给予患者早期复位、早期减压的机会,又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出血。但麻醉下牵引存在其风险,首先,牵引过程中,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无任何肌肉的保护,易造成脊髓的二次损伤;其次,牵引过程中,易造成颈部血管损伤。全麻牵引患者不存在严重的麻醉禁忌证,X线透视监测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最关键点是还要经验丰富的脊柱外科医生操作。这在一般医院难以实现。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脊髓完全损伤或无损伤者可以考虑延迟复位。但脊髓完全损伤难以确诊,尤其是脊髓休克的存在,对于判断早期脊髓损伤程度带来很大困难。Kristian等〔3〕认为,在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完全损伤,通常认为3~8 h内得到有效的减压治疗及激素冲击治疗,对于恢复患者脊髓功能有极大的帮助。但实际工作中,这一标准很难实现。目前许多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可以改善颈脊髓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等〔4〕。颈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应力争在24 h内手术,完全损伤的患者也应力争在72 h内手术治疗〔5〕。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放弃治疗。主要原因为患者损伤严重、损伤节段位置高,患者入院后迅速出现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在牵引过程中出现自主呼吸消失、心脏停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一般状态不断恶化,丧失手术机会,家属放弃治疗。

对于颈椎脱位手术方式的选择,首先要依据复位情况:①已复位的骨折,需要评估神经组织有无来自前方的致压,这需要结合MRI或者CT检查。当成功复位后,存在前方致压,前路手术是必须进行的;同时考虑致压因素与不稳因素,决定手术的节段问题;判断后部结构情况、有无后方结构断裂,考虑行补充手术。②对于难以闭合复位的不稳定性移位损伤(如伴有起双侧小关节脱位及绞锁的脱位),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是十分必要的,既可恢复颈椎结构序列与稳定性,又可去除前方压迫,为患者早期康复创造条件。但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顺序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王新伟等〔6〕认为手术应为前-后-前顺序,即先行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或椎体减压,然后经后路复位固定,再行前路植骨内固定,避免后路复位后前面椎间盘突出压迫颈髓,导致医源性瘫痪加重。赵浩宁等〔7〕认为合并椎间盘突出且双侧小关节有骨折者应先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再行后路固定术。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下颈椎小关节绞锁脱位,脊髓压迫主要来自脱位,因此,首先后路手术复位消除压迫脊髓的主要原因,即使前方椎间盘突出相对增大,但相对于复位前,椎管已显著增宽,不会造成医源性症状加重。本研究中,未得到复位患者,全部采用后路复位、前路固定的方式,这种方式优点在于复位确实,复位的过程对于脊髓的损伤小,前路固定确实,同时解决破损的间盘及椎体的骨折;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

总之,对于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早期综合治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早期复位、尽早解除压迫,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庭护理负担,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1 Fehlings MG,Penin RG.The timing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clinical evidence〔J〕.Spine,2006;31(Suppl 11):S28-35.

2 Rorabeck C,Rock M.Unilateral facet disloc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26 patients〔J〕.Spine,1987;12(1):23-7.

3 Kristian TK,Hanjen ST,Fracture.In:Davis J,ed.Clinical Surgery〔M〕.Toronto CV Mosby,1987:2993.

4 Mirzas K,Krengal WF,Chapman JR,et al.Early versus delayed surgery for acute cervical spinal injury〔J〕.Clin Orthop,1999;359(1):104-14.

5 Sekho N.Epidemiology,demographics,and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J〕.Spine,2001;24(1):2-12.

6 王新伟,袁 文,陈德玉,等.复杂性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9):577-9.

7 赵浩宁,陈 军,王自立,等.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3):290.

〔2012-01-10收稿 2012-01-20修回〕

(编辑 徐 杰)

R683

A

1005-9202(2012)17-3758-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67

吕佳音(1977-),男,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骨关节镜疾病的诊治及研究。

张 卓(1987-),男,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骨关节病的研究。

猜你喜欢
前路植骨节段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Herbert螺钉合并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
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研究
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前路
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逐梦记·马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