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老年人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

2012-08-15 00:42衍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38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靶子内源性定势

陈 衍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4)

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老年人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

陈 衍1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4)

目的 探察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返回抑制影响的年龄差异。方法 运用线索比例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对30名健康老年人和30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考察。结果 在提示比例为20%的条件下,两组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效应,年轻组的效应量显著大于老年组;在提示比例为50%的条件下,老年组与年轻组被试出现返回抑制,且效应量不存在年龄差异;在提示比例上升至80%后,年轻人的返回抑制消失,而老年人的返回抑制效应量保持不变。结论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利用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返回抑制调整的能力下降,受执行功能老化的影响。

返回抑制;内源性注意定向;年老化

返回抑制是指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再次注意时反应变慢的一种抑制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注意定向抑制能力〔1,2〕。认知老化研究表明,老年人存在抑制能力的下降〔3,4〕,这种下降也体现在利用内源性线索形成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势调节其他加工过程的能力上〔5〕。本研究考察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老年人返回抑制现象及深层机制,考察线索有效率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年龄效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从贵州大学抽取老年人30名。纳入标准:①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②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得分(MMSE)〔6〕>27分,以排除认知功能缺损的可能;老年组平均年龄(70.3±6.7)岁,受教育程度(15.2±2.0)年。另从贵州师范大学抽取30名大学生作为年青组,平均年龄(21.2±2.3)岁,受教育程度(13.6±1.3)年。

1.2 方法

1.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程序用心理学实验专用开发软件E-prime编制而成,被试眼睛离屏幕57 cm,头部用头托固定。在屏幕中央呈现“+”号为中央注视点。采用两个视角为2°×2.5°的方框为线索刺激;方框中心到中央注视点的视角约为7°。以大小接近方框内接圆的白色实心圆和白色五角星为靶刺激。

1.2.2 实验设计 采用3(提示比例:20%、50%、80%)×2(年龄:老年组、年轻组)×2(靶子位置条件:线索化、非线索化)的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年龄、线索有效率与线索化条件;因变量为辨别任务的反应时。返回抑制效应量等于线索化条件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值。

1.2.3 实验流程 实验前告知被试线索有效率。要求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双眼注视屏幕中央的注视点“+”。实验流程如下:(1)呈现准备画面,持续1 000 ms,要求被试注意中央注视点;(2)随机高亮一个外周方框持续200 ms;(3)恢复到准备画面持续200 ms;(4)中央注视点高亮持续200 ms;(5)恢复到准备画面持续250~550 ms;(6)出现辨别任务靶刺激,要求被试辨别靶刺激的形状:对一半被试要求当出现“☆”时用左手食指按“Z”键,出现“○”时用右手食指按“M”键;对另一半被试则要求出现“○”时用左手食指按“M”键,出现☆时用右手食指按“Z”键。靶刺激在被试反应后消失,如被试不作按键反应则停留1 500 ms后消失;间隔1 500 ms后进入下一个试次。正式实验部分分成“20%有效”、“50%有效”与“80%有效”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含200个试次。在线索有效率为50%的实验条件下,有效试次(靶刺激出现在线索化位置)和无效试次(靶刺激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各半;在线索有效率为20%的实验条件下,分别有40个有效试次和160个无效试次。在线索有效率为80%的实验条件下,分别有160个有效试次和40个无效试次。两种辨别靶刺激呈现在各个实验处理水平中的次数相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对被试反应时进行统计,求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1)年龄主效应显著,F(1,58) =199.72,P<0.001;两个年龄组被试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老年组: (721±60)ms vs年轻组: (566±63)ms〕。(2)靶子位置主效应显著,F(1,58) =49.75,P<0.001;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656±99)ms〕显著慢于非线索化下的反应 〔(632±101)ms〕。(3)年龄、提示比例和靶子位置交互效应显著,F(2,116) =3.62,P<0.05。对于年轻组,靶子位置主效应显著,F(1,29) =22.68,P<0.001,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77±62)ms〕显著慢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56±60)ms〕。提示比例的主效应不显著,F(2,58) =3.33,P>0.05;线索化条件与提示比例的交互作用显著,F(2,58) =4.35,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当提示比例为20%时,靶子位置出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76±59)ms〕显著慢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40±57)ms〕,F(1,29) =58.38,P<0.001,表现为显著的返回抑制效应 (36 ms);当提示比例为50%时,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88±63)ms〕显著慢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561±59)ms〕,F(1,29) =29.68,P<0.001,表现为显著的返回抑制效应 (27 ms);而当提示比例为80%时,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时 〔(567±63)ms〕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时 〔(562±65)ms〕无差异,F(1,29) =0.00,P>0.05,说明返回抑制消失。对于老年组被试,靶子位置主效应显著,F(1,29) =27.07,P<0.001,线索化条件条件下的反应 〔(734±55)ms〕显著慢于非线索化条件下的反应 〔(709±63)ms〕。说明老年组总体上出现了显著返回抑制 (25 ms)。提示比例的主效应不显著,F(2,58) =0.44,P>0.05。靶子位置与提示比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58) =0.77,P>0.05〕。其他两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表1 线索有效率为20%,50%和80%条件下的反应时(ms,±s,n=30)

与年轻组80%比较:1)P<0.001

年龄组 提示 线索提示有效 线索提示无效 抑制效应量老年组 20% 726±58 707±67 19±161)50% 745±54 714±58 31±161)80% 732±54 706±62 26±111)年轻组 20% 576±59 540±57 36±141)50% 588±63 561±59 27±121)80% 567±63 566±59 1±7

以返回抑制量作为因变量,以年龄为组间自变量,以提示比例(20%、50%、80%)为组内自变量进行2×3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1,58)=0.48,P>0.05,老年组抑制效应量〔(-25±15)ms〕与年轻组抑制效应量〔(-21±12)ms〕无显著差异;提示比例的主效应不显著,F(2,116)=4.38,P<0.05。提示比例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2,116)=6.68,P<0.01。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提示比例为20%的实验条件下,两组在抑制效应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老年组:(13±16)ms vs.年轻组:(36±14)ms〕,F(1,58)=7.56,P<0.01;在提示比例为50%的实验条件下,老年组与年轻组在抑制效应量上无显著差异〔老年组:(31±16)ms vs.年轻组:(27±12)ms〕,F(1,58)=0.1,P>0.05,即两组被试均出现显著返回的抑制效应;当提示比例为80%时,两个年龄组之间的抑制效应量〔老年组:(26±11)ms vs.年轻组:(1 ±7)ms〕存在显著差异,F(1,58)=23.14,P<0.001,即老年组出现显著返回抑制,而年轻组未出现。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有效条件(提示比例为20%)下,两组都出现返回抑制,在效应量上,年轻组显著大于老年组;在高有效条件(提示比例为80%)下,年轻组返回抑制消失,老年人依然出现返回抑制,效应量大小与50%条件下相同。先前的一项研究采用的是简单觉察任务〔7〕,本研究采用的是辨别任务,两个研究的结果说明,注意定势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不受任务类型影响。

在“20%提示比例”条件下的结果显示,年轻组返回抑制效应量大于老年组。这说明告知线索的提示率为20%时,年轻组被试即形成了“靶刺激更有可能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的注意定势,对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更快,返回抑制量更大。与此相反,老年人抑制效应量没有增加,这说明他们没有形成这样的注意定势,或尽管形成了这样的注意定势但未能依赖其来调整自己的反应。年轻组被试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强。在80%提示比例条件下,老年组与年轻组返回抑制效应量也出现的不同变化趋势。年轻组的抑制效应消失,而老年组的抑制效应保持不变。这表明对于年轻组被试来说,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势对自动化返回抑制具有调节作用。但对老年组则未表现出相应的调节作用。可见,返回抑制的出现与否以及效应量的大小都受到了注意定势的制约。适当的内源性注意定势可以任意地增加、减少抑制效应量或阻止抑制效应的出现。

实验采用的是难度较高的辨别任务,不同于另一项研究中的觉察任务的结果〔8〕。对比两项研究的实验结果,在辨别任务中,注意定势对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似乎在下降。这可能与辨别任务与觉察任务在难度上存在的区别有关〔9,10〕。对于年轻组被试来说,尽管其根据指导语能形成对线索化位置更强的注意定势,但辨别任务条件下,要求注意资源部分的分配到对靶子特征的觉察及反应动作的监控上。因此,注意定势对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被削弱了。

一些对老年人内源性注意定向的研究结果也为本实验提供了间接的证据。老年人内源性注意定向的能力的保持状况与任务难度有关〔11〕。另一可能的原因是被试年龄上的差异,觉察任务研究中老年被试的平均年龄是64岁,本实验中被试的平均年龄为71岁,尽管一些研究认为在75岁后,老年人内源性注意定向能力下降得比较明显〔12〕,但是年龄的差异也有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因素之一。

在本研究中,注意匹配了受教育水平这一重要的个人因素。在认知功能老化研究中 ,都会考虑教育的作用。有的研究发现教育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并不依赖具体的领域〔13〕;有的研究则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空间定向的老化不受教育水平影响〔14〕。本实验避免了这一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线索有效性和年龄对返回抑制产生影响,老年人利用内源性注意定向调节返回抑制的能力弱于年轻人,表明认知控制能力衰减,支持执行功能衰退假说。

1 Posner MI,Cohen Y. Components of visual orienting.In Bouma H.Bouwhuis C.C.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M〕.Hov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84:531-56.

2 周建中.返回抑制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26(2):326-9.

3 Brodeur DA,Boden D.The effects of patial uncertainty and cue predietability on visual orienting in children〔J〕.Visual Res,2000;15(3):367-82.

4 Wright RD,Richard CM.Location cue validity effects inhibition of return of visual processing〔J〕.Vision Res,2000;40(17):2351-8.

5 Hartley AA,Kieley JM,Slabach EH.Ag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effects of cues and prompts〔J〕.J Exp Psychol Hum Percept Perform,1990;16(3):523-37.

6 张明园.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2-3.

7 张 明,陈 骐.注意定势对基于空间位置的返回抑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2):287-90.

8 刘 盼,谢 宁,吴艳红.认知老化中有意控制对自动抑制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0;42(10):981-7.

9 王 均,王玉改,王 甦.任务难度对于返回抑制出现时间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0;23(3):319-23.

10 Castel AD,Pratt J,Chasteen AL,et al.Examining task difficulty and the time course of inhibition of return:detecting perceptually degraded targets〔J〕.Can J Exp Psychol,2005;59(2):90-8.

11 Hoyer WJ,Familant ME.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processing expectancy information〔J〕.Cogn Develop,1987;2(1):59-70.

12 Greenwood PM,Parasuraman RH,Haxby JV.Changes in visuospatial attention over the adult lifespan〔J〕.Neuropsychologia,1993;31(5):471-85.

13 王大华,申继亮,彭华茂,等.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模式〔J〕.心理学报,2005;37(4):511-6.

14 李德明,孙福立,李贵芸,等.教育因素对认知功能年老化过程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5;28(2):219-24.

〔2012-01-09收稿 2012-01-18修回〕

(编辑 袁左鸣)

B844.4

A

1005-9202(2012)17-374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7.05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No.ABA060004)

1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白学军(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陈 衍(1976-),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靶子内源性定势
靶子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找准“靶向治疗”的靶子
独特的靶子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