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解易特点简析

2012-08-15 00:42宋野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易学周易道教

宋野草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哲学与政治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一、道家·道教与易之结缘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道家之学以哲学意义上的“道”,一统个人身心修养、治政、用兵之道,并以此作为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规律的总认识,成为传统文化一大流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更是影响深远。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有独特的组织体系和教规,后改称天师道。道教为了对付佛教的竞争,也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拉老子为祖师,因此老子的“道”才改称道教。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道教的特点一是崇拜神仙,有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神仙谱系;二是通过内炼气,外求丹的途径追求个人羽化登仙。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蜀中首创“五斗米道”开始奉《老子》为教典。其后张道陵之孙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从宗教及炼养的角度对《老子》作出了解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此后,被神化了的太上老君便被道教各派奉为教祖之一。唐代统治者以老子后裔自居,利用道教神化李氏皇权,《老子》在道教经籍中的地位被抬高,封为《道德真经》,道家学派的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四子的书也被唐玄宗敕封为道教真经。

道教对道家的继承,主要是把道家的“道”加以改造发挥,封为最高信仰及教理的基础,随之也继承了道家的崇慈、尚俭、贵柔等说及政治、伦理思想。在炼养方面,《老子》所说“专气致柔”、“抱一处和”、“致虚守静”等原则;《庄子》所说“坐忘”、“心斋”之道,皆为道教炼养学所宗承发挥为道教炼养思想的渊源之一。道教长生成仙的信仰,随历史的进展而有发展变化,各教派说法也不无歧义,包括多层次的内容。肉体长生难以自圆其说,在理论上被佛儒两家人士驳得无力反击,在实践上又拿不出实例,于是,道教不得不把长生成仙的说法深化,改变一下。唐宋以来,随着内丹说的盛行,道教界渐渐放弃肉体长生,肉体飞升的说教,向佛教靠近,宣扬一种深化了的“尸解”说——阳神飞升说。

道教在先秦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广收博采佛、儒、墨、医、阴阳五行等诸家之学及古代天文学、化学、冶金学、军事学等方面的知道,建立了一套炼养理论,其说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为基本立场,以形神、形气、神气精的关系为中心,对天人关系、人体生命,具有自家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见解。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以擅长于养生著称,它从宗教炼养的角度,继承、总结、发展了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堪称中华传统气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正是由于在养炼方面的理论需要,道教中人开始关注《周易》,把易学当中阴阳五行的思想运用于炼丹之中,《周易参同契》便是最好的例证。[3]

二、道家道教解易及其特点

道家道教解易主要分为道教对易学的易理方面的解释和道教对易学的象数方面的发挥。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自孔子作传之后,被列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易经作为单纯的一本经书,在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各家各派都对易经有所著书。作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其《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就和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魏晋时期,在玄学盛行的大背景之下,老庄思想与易学在王弼等人的开创下发生了进一步的关联。

如王弼在注《易·复》卦的《象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时说到:“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矣。”王弼对于复卦的注释显然与《老子》第十六章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王弼通过以老子的思想来注释易经,以此来建构自己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体系。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派解易的路线正式用他们贵无的思想来进一步的发展老庄的生命哲学。早期道家的思想在这里与易学哲学的进一步的融合,更加反映出道家解易的独特之处——站在出世的角度上,从弘大的生命哲学的角度对人类的思想进行观照,这种意义上的人文精神的关怀正是与儒家入世解易的最大的不同之处。

正是道家解易的这种模式,为日后道家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完成了道家理论中宇宙观的建立,丰富了有关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容。到了葛洪时期,将《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修道相结合,根据《周易》中固有的变革思想进一步地强调顺天而行,更强调《周易》中辩证法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做了肯定。从王弼援老入易到葛洪之后的从易中吸收哲学思想构建道教自身的理论系统,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道家思想与易学发生了更深层的关联,而这种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对于生命哲学的一种阐述。

道家与易学的关系,主要是从易学本身的哲学意义上说的,那么,到东汉之后,随着道教的出现和进一步的发展,它与易学又是从何种角度相契合的呢?

早期道教形成的初期,在理论经典上除了尊崇《道德经》之外,最主要的还有《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从《太平清领书》中可以看出易学思想对道教思想的影响。从下面一段原文可以看出两者在“阴阳”学说上的一些关系:

“然天法,阳数一,阴数二。故阳者奇,阴者偶。是故君少而臣多。阳者尊,阴者卑,故二阴当共事一阳。故天数一而地数二也,故当儿女共事一男也。”[2]

这段话当中出现的“阳数一,阴数二”的思想与《周易·系辞》中的天数一,地数二的思想暗合。天为阳,地为阴,可见,在早期的道教经典中受到了易学思想渗透,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仅是阴阳的思想,五行的思想也有涉及:

“故火为心,心为圣。故火常倚木而居,木者仁而有心。火者有光,能察是非,心者圣而明。故古者大圣贤,常倚仁明而处,归有道德仁之君。”[2]

在《太平经》中,是以五行的关系来说明圣贤的仁德之心。这里五行的概念和关系主要来源于汉代易学中的五行说。除了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的概念,《太平经》中有关“感应”的思想也是源于易中的灾异说。从《太平经》当中所反映出的易学象数派思想对早期道教思想的影响可以窥见道教与易学之间的某种密切的联系。

随着道教的发展,由于其对长生的渴望,一些道士开始致力于炼丹。对于炼丹术与易学的关系,最著名的当属“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其宗旨在于讲述炼丹的原理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在他的表述中,他把易学的体式以及象数派思维方式贯穿到炼丹理论之中,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道教中炼丹术与易学的关系。在魏伯阳的炼丹体系中,主要采取了易学象数派关于“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卦气说”、“六日七分说”等,通过对天干地支的进一步运用来增强炼丹的准确性等等。除了炼丹术,道教中的养生思想,如气功、祝由治病等,也与易学当中五行与身体内脏的对应关系、易学中天人合一的主体思想有着特定的关系。

总体上讲,道家道教与易学的关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入手,道家道教都是吸收了易学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意义上的,都是以这一思想为主线,贯彻了一种生命哲学的态度。

在同样解易注易的过程中,儒家解易和道家道教解易有着一定的区别。儒家解易,主要是通过解易的这个平台来完成对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构建,从其结果上来看,主要是将易社会化、世俗化,把易作为圣人执教的工具,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而道家道教解易则不同,道家道教对于易学的解释,是进而发扬了其“天人合一”的境界,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构建了宇宙观、方法论等哲学体系。道教的炼丹术,虽然哲学的意义不大,但也是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的诠释了道家哲学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长生的向往。从其最后的结果上看:儒家解易多是站在入世的角度,宣扬易的现实意义,而道家道教更多的则是以一种出世的态度,体会易中哲学思想的实质,返璞归真。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33,166.

[3]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 [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猜你喜欢
易学周易道教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西夏道教补议
甜甜的“蝴蝶茧”
道家道教研究
《雕菰楼易学五种》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