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探析

2012-08-15 00:42王晶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重音语言课堂教学

王晶晶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其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培养学生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方式是口头语言表达。教师口语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与学生沟通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何科学准确、生动流利地使用教师口语,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沟通,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加强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简洁清晰、音量适中

清晰即使用清楚明晰的教学语言,让人听得明白、真切。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吐字发音要准确到位,说话要字正腔圆、圆润流畅,不能拖泥带水、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怎样使教学语言清晰呢?首先,必须掌握汉语拼音结构,遵循汉字音节发音规律,规范普通话。汉字的音节结构有声、韵、调几个部分,发音时必须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要求声母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韵腹拉开,声调无误,吐字归音必须干净利落,还要注意到舌位的高低、开口度的大小、唇形的圆展及口型的变化等。其次,避免方言和固有发音习惯干扰,注意方言和普通话发音的异同,注意避免方言词汇的使用,发准边鼻音、平翘舌、前后鼻韵、变音变调等。第三,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心情,要做到从容不迫,不能急躁,任意加快或延长语速,导致音节发音不完整,易产生语音缺陷、吞字吃字、模糊等等现象。第四,深刻、准确、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有利于语言表达,否则就会紧张心虚,尽可能避免语音飘忽、含混不清、重复拖沓等情况。

流畅即流利通畅的教学语言。流畅的教学语言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跟随教师的节奏,领会教学内容。如果在教授过程中语句不流畅,常有停顿、断续、破句等情况发生,不但加大学生理解难度,还会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情绪,降低教学效果。不流畅的教学语言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语意断裂,停顿不合理,表达时常被卡住出现“停连不当”读“破句”等现象;教学语言颠来倒去,重复拖沓,一句话前后总带有“这个”、“呃”、“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禅;语言呆板贫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够应答如流,东拉西扯,言不达意,反应迟钝,思路混乱。提高教学语言流畅度,一是要多做口部操,放松面部肌肉,为养成好的发音习惯做准备;二是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上述现象;三是讲授思路清晰,做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所教授的内容充分准备,避免出现表达不清、东拼西凑的情况;四是适当放慢语速,降低口头禅的产生频率,适当停顿整理思路,调整说话节奏,帮助语意连贯;五是打开思路,随机应变、机智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应对,见招拆招,从容不迫。

响度是指声音响亮的程度,根据它可以把声音排成由轻到响的序列。说话不仅要让人“听得清”,还要让人“听得见”,且听感舒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强弱与声音的频率,音量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即做到“适中”即可。过高的音量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时间较长容易导致学生疲劳、烦躁不安,也会使教师的发声器官处于高负荷状态,易疲劳破损。音量过低听不见教师讲授内容,频率过快不利于学生消化,无法使学生吸收和认同,不能提高学习兴趣,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如果有需要,教师可以相对灵活地调整授课位置,尽可能让角落里的学生也能听清讲授重点,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张弛有度、错落有致

张弛有度是指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语速快慢节奏的变化调节。课堂教学的语言节奏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学生情绪等实际情况而调整,做到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语速会受到环境、内容、情感的影响,也和教师个人的气质、性格、年龄、修养有关。陈述说明性语言一般以中速为主,以每分钟200个音节左右为宜;激情急迫性语言稍快,抒情舒缓性语言稍慢。语速太快,会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充分理解教师所表述的内容;语速太慢,拖沓死板,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语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没有变化的语言更是味同嚼蜡,易导致学生因听觉疲劳而走神。

课堂教学应张弛有度、错落有致,教学语言节奏变化要富于变化,或平或曲、或升或降、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停或连等。错落有致的语调、高低起伏的音色,不仅能时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始终精彩言语的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完成教学任务。

1.轻重格式

一句话或者一段语流,各音节声音响亮程度有重有轻,情况不一。普通话的轻重音分为四个等级: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重音有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之分。语法重音即句子里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的音,如实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表示引领、呼应、转折、递进、小结的词语也要说得重些。逻辑重音即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这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改变句中重读的词语。受说话环境与说话人的动机、情感及其他因素影响,即使是相同的句子,着重点不同,重音位置也不同。如“我知道你会弹钢琴”,表达时将重音放到“我”、“知道”、“你”、“会”、“弹钢琴”不同的词上,表达的语义侧重点就不同。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词,一般读作次轻音,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虚词、语气词,一般读作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其重轻读法也有一定的规律,五个音节以上的语法结构,一般是短语或句子,可将其划分为两音节、三音节、四音节词,然后确定其轻重音格式。

2.升降变化

升降语调指的音节有曲折升降的变化,分为高升调、降抑调、曲折调、平直调。一般来讲,陈述句用平直调,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用升降调。升降调表现力很强,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传递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而产生,与说话人的情绪密切相关。高升调表示一种激励、鼓动的感情,降抑调表示沉痛、哀悼的感情,曲折调表示各种隐约、委婉、曲折的思想感情,平直调则是客观陈述。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表达出来含义也不同。例如“同学们好好干”这句话,如果用平调表述出来仅仅是表达出“好好干”这一客观事实;但用升调表示出一种疑问,用降调又表达一种鼓励、肯定的情感,用曲调表示强调、怀疑、不确定之意。

3.停顿

说话有停顿是为了更好地把话说清楚,不能一气呵成。停顿有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和生理停顿四种。(1)语法停顿。就是按标点符号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各异。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长于逗号,逗号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2)逻辑停顿。为了突出某一语意所作的停顿。例如鲁迅《故乡》中“世上(停顿)本没有路,走的人(停顿)多了,也就(停顿)成了路”一句。“世上”后的停顿,表达“本没有路”的茫然,“走的人”后的停顿为思考这一问题留有空间,“也就”后面的停顿表达看到希望找到出路的情感。(3)感情停顿。为了某种情感或受感情支配而作的停顿。可以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还可与逻辑重音、感情重音配合。感情停顿往往比有声语言更丰富、更深沉,令人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4)生理停顿:一些长句,如果一口气念下去,不光中气不足,更不能表达意思,必须找中间某个合适的地方顿一顿,换一口气。例如下面一段话: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三、准确细致、幽默生动

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严谨地进行教学表述。要求表述逻辑严密,准确无误地反映所讲授的内容,形象逼真再现事物原貌,明确表达思想情感。说话人口齿要清楚,用词要明白准确。说话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要语义明白。对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或适用范围界定不明、使用不当,会出现词不达意或因词害义的毛病。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彩,近义词特别多,它在语言表达中有不同作用,如果不仔细辨别而随便使用,势必会造成语言的混乱。要弄清词的色彩,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既有语体色彩又有感情色彩,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甚至闹笑话。课堂教学用语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要尽可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物状貌,适当举例子打比方,才能让学生客观地掌握了解事物的面貌。说话人观点要鲜明,意思要明确,勿给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感觉。

生动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借着教师形象化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并借助想象和联想形成形象思维,从而对教师表述的内容产生深刻印象,促进教学互动,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首先语调上要抑扬顿挫,勿给人声音无力、语调平直的感觉,使用丰富的表情,自然的态势,努力通过语音的绘形绘色来表达丰富、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其次词汇要丰富,句式要多变,善用和巧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或描绘叙述,或议论抒情,勿给人词汇贫乏、句式单调的感觉;再次要做到言之有趣,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要多样化,可运用笑话、故事、顺口溜、歇后语等,有问有答、声情并茂、眉飞色舞、含蓄讽刺等多种教学风格并用,可使课堂生动形象、新鲜活泼、深入浅出,只要和教学内容相关,均可恰当地引入教学语言中。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帮助活跃教学气氛,调节课堂节奏。现代教学提倡“乐学”,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热情开朗的性格。幽默的运用要时机适当,切不可为幽默而幽默,更不可哗众取宠、舍本求末,内容也要适当创新,妙言趣语要在平日里多积累,以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染学生。教师还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情绪,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培养自己的教学技巧。一个情绪饱满、开朗大方、宽容乐观、健康向上的教师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只要在此基础上多用心去体会、去发掘、去提炼,就逐渐会养成幽默风趣的习惯,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四、表情丰富、态势大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表情,大方自然的态势,是教师自信和风度的体现,能够辅助教学。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配合不同态势语和表情效果会更好。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运用非语言特定身体态势语,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等,会产生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

(一 )表情

丰富的表情能够帮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表达教学意图,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教学表情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表情蕴含着不同的内涵,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

微笑是最富有诗意的教学表情,如同缕缕清风拂过平静的课堂。微笑代表教师的态度是友善的、和蔼的、愉悦的。无论在生活中是何种状态,进入课堂之前要充分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态,带着微笑进入课堂。自然、真诚的微笑会带来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促使学生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活跃,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教师能启动自己知识储备,诱发新奇的灵感,形成一种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左右逢源的授课局面。相反教师讲授时面无表情,冷冷冰冰,课堂会变得沉重,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消极被动,状态懒惰涣散,大脑皮层细胞受到抑制,即使是准备充分,教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课堂教学中,内容不同,情感的表达也不同,教师面部表情要随之变化,传递信息。敏感的学生易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课堂气氛。学生的一个小动作可以用一个眼神就制止,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可以在无声之中教育学生。表情各有不同,可以认真严肃,也可以温婉迂回;可以愉悦赞赏,可以深沉低吟……丰富的面部表情的有着言语不可及的表现力,引起“共振作用”,成为和学生友善、和蔼沟通的桥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目光接触,能够及时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创造无形的、恰当的情绪气氛,代替词汇所无法表达的情意,用无声的对话进行交流,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授课质量。眼神的交流直接完整,深刻丰富,将交流者的精神状态、情感信息和内心活动,都深层地反映出来。如对教师的侃侃而谈,学生会流露出赞许敬佩的目光,从而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增加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学生在进行练习、反馈学习信息时,教师投以鼓励信赖的目光,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学生对教师的上课内容流露出茫然、疑惑不解时,教师也能及时中止或调整谈话内容来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较常采用的眼神有环视、扫视、注视、凝视、怒视等。环视通常是帮助教师掌握整体教学局面,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扫视则是在最短的内打量学生的听课情绪,及时发现学生问题;注视通常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凝视则是专门提醒或引起某些特殊学生的注意,以中断他们的不适合在课堂上发生的行为举动;怒视通常在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或者学生屡次没有领会教师提醒并有愈加严重的趋向时,表示出教师对这件事情的不满和愤怒,从而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 )手势

手势即手的示意动作,是用手掌、手指、手臂位置、形状的不同而形成的特定语言系统。准确优雅的手势往往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是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会意性手势是抽象的,具有特殊含义,如左右摆动竖起的食指,表示“不”,单独竖起拇指向上,其余四指握拳,表示“好”,将拇指朝下表示“鄙视”等。表情性手势要用身体态势配合表情进行,如微笑着挥手一般表示引起注意,或者道别;双手交叉面无表情表示怀疑;双手捂着脸表示害羞或者难堪。指代性手势指向性强,意味深重,可以代表方位、具体人物等。描绘性手势指用于绘事状貌,评价性手势是用来评价事物好坏,象征性手势代表一定的象征意义等。当然,各种手势在教学中的运用要适度得体,且不宜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使学生眼花缭乱,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中使用标准普通话,简洁清晰、音量适中的语音,张弛有度、错落有致的语速语调,准确细致、幽默生动的表达,表情丰富、大方自然的态势语,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恰当灵活地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岑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国家国家委员会师范教育司[M].教师口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重音语言课堂教学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单词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