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芦苇——读刘凌《思路雪鸿:一个读书人的人生观感》

2012-08-15 00:44张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思想者道义知识分子

张鹏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近读刘凌先生的文集《思路雪鸿:一个读书人的人生观感》,我被刘凌先生强烈的思想者的精神气质所感动,年逾古稀的刘凌先生始终保持敏锐的思想活力和学术敏感,辛勤笔耕,积极入世。刘凌先生这种责任感、洞察力和承担精神,源于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也见之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反思、批判和对个体生命的自省、叩问、追索。他数十年来读写不辍,体恤世情,埋首书山学海,见证社会转型的复杂与阵痛,进而为国家民族的苦难历程、同时代人的曲折生命,也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史证和心迹。阅读他的文集,我觉得,他就像一棵翠绿的思想的芦苇,在岁月的风尘中坚韧而淡定的守望着泥沙俱下的滔滔江河。

刘凌的写作风格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语言表达,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在其高屋建瓴、剖白心迹的自序《应似飞鸿踏雪泥——我的读写人生》中,刘凌先生对自己的读书、思考、为文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对读书作用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读书是突破直接经验局限,联系广阔世界的最佳途径;能使人更自觉地体察人生,增强自我认知,是人格成长的营养液。人的尊严也就是思想的尊严,钳制思想就是践踏人的尊严;思想特权者限制他人思想,是一种犯罪行为。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思想者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悲悯、沉思和无能为力的苦闷,正是一切思想者的特征。放眼世界,关注国计民生、现实矛盾和社会变革,乃至人类未来命运,乃是‘知识分子’题中应有之义,虽然‘行之’甚‘难’。坚持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不作俯仰随人的‘媚时语’,我以为,一切真正的知识分子,或想做知识分子的人,不论地位高低,学识深浅,均应独立思考并发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他的随笔和论文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20世纪下半叶乃至新世纪十年的中国社会增加了丰富的注释。在《独立思想者鲁迅》一文中,刘凌深刻体悟到了在鲁迅身上确实见不到丝毫奴颜媚骨,这是极为可贵的。刘凌认识到,思想者离不开成长的土壤:“应当为全民族尤其为思想者的独立思考,创造尽量好的社会条件。当然,真正的思想者不应被动依赖这些条件,而应以其艰苦卓绝的独立思考,催生相应社会条件,并充分利用现有言论空间”。在追怀王元化先生高风亮节的《清园滋润绿意浓》一文中,刘凌把傅雷先生与王元化先生的著作进行对比:“《傅雷家书》、《清园书简》它们都倡导德艺双馨,治学(艺)根于做人。前者舐犊情深,格局虽小,却别具洞天;后者悲天悯人,海纳百川,又洞烛幽微。后者似或具有更大的历史深广度。人们有理由相信,它会长久置于精神提升者的枕边,也将留在学术史、思想史家的案头。清园将不断播洒浓浓的绿意,直到永远,永远”。这样的真知灼见弥散在刘凌文集的字里行间。刘凌的写作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热爱现实者理应背着历史生活。在“世人风范”系列文章中,刘凌论述了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在《儒家的道义承担》一文中刘凌历时性的梳理了“先秦儒家:道义重则轻王公;汉代儒家:屈民申君,屈君申天;宋代儒家:寻颜子、仲尼乐处;明清儒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儒家知识分子道义担当的历史变迁线索。刘凌指出:“道义承担的实现,既需要比较宽松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尤其是自由的政治话语权,也需要有知识者的悲悯情怀、社会责任感,清明的史识,道义自信和坚定性,以及殉道、献身精神。”

刘凌的文字温婉细腻,圆融通透。在其写景状物、情景交融、抒情言志的随笔如《秦淮寻梦》、《问道江南》、《武夷之游故事多》、《相见时难别亦难——环台八日游感思》等篇什中可见其柔情似水的一面。他的写作赓续着中国小品文的悠久传统,也浸润着深刻的现代意识。他精微、准确、锐利的艺术感觉和睿智、灵动、富有创见的话语风度,充分展现了随笔文字所独具的功能和风采。他对文化生活的敏锐观察,对文学实践的积极参与生动练达地注解了文学与时代的亲密关系,并通过自身丰富的生命感悟和内心争辩,呼应着一种独立而有精神体温的学人风范。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在关注社会现实的系列随笔中,他则显示了直面困惑努力探索的勇气,比如对爱国主义的沉思、对道德建设的建言、对权利意识的敏感、对以德治国的反思都显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文体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充分展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随笔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广博,思想立论谨慎、严密。他通过梳理原始史料而建立起来的文化视角,为求证当代文学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他的分析,善于发现覆盖在研究对象身上的学术肌理,他的判断,常常带着可贵的学术反省和自我质疑。他不回避自己面临的思想疑难,不迷信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冀望于对众多人类优秀思想资源的有效清理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十多年来,刘凌先生的阅读和写作突破了学科领域和学术体制的局限,读写进入游刃有余的自由之境,享受着“我手写我口”的快乐,他的这本文集既是对往昔读写岁月的纪念与总结,更意味着自我精神历程的拓荒与探索。我们衷心祝愿刘凌先生体健神怡,佳作纷呈。

猜你喜欢
思想者道义知识分子
小思想者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为什么《思想者》应该被称为《哀悼者》?
思想者的艺术表达——胡伟访谈录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