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析

2012-08-15 00:44曹志清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曹志清

(泰山学院党委办公室,山东泰安 271021)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90周年。90年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90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建党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样一条伟大正确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一、历史必然

历史是不能臆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并且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现代中国国情合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既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压榨下所形成的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和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独具特色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据此,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1]在这一光辉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一个多世纪以来备受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亿万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本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扎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土壤,顺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形成并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崭新实践。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准确把握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比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从而找到了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在回应时代挑战中蓬勃兴起,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

二、成功探索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年代,最重要的就是两条:一是正确理论的形成,一是正确道路的开辟。理论带有根本性,理论错了,路线、方针、政策一切都会错。道路带有关键性,道路走对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发展、胜利;道路走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将遭受挫折和失败。道路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不仅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2]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理论和道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辛长期探索的结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虽然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过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锐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科学内涵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内涵:

一是政治保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能够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走上别的道路。

二是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是我们事业经受风险考验、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可靠保证。

三是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四是路径选择,即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问题,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改革开放。展开一点有两类:一类属于动力系统,一类属于条件系统。在发展动力方面,一要坚持科学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发展,三要坚持开放发展。在发展条件方面,一要坚持稳定发展,二要坚持和谐发展,三要坚持和平发展。

五是建设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在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概括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路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四、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发展中突显出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显著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成为活跃经济,推动中国崛起和快速发展的最佳体制模式。三是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避免两极分化,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是科学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科学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内在需要。五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体现中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六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党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七是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呈现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五、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世界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不称霸;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帮助,协力推进。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意味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损害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现代化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它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与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协调一致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香港《亚洲时报在线》曾经在《中国,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一文中说:“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将使整个世界而不仅中国自身受益”,“中国与全世界共同分享其进步,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以往向全球扩张,导致产生了几十个殖民地,并让欧洲以外成千上万的人民痛苦不堪。过去,日本和德国的兴起,引起了血腥战争,但发展中的中国却为全世界提供了机遇”。英国教授马丁·雅克在他的新书《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央帝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种族同质性和对其自身文化中心地位的自信,共同造就了一个能重新定义何为现代化的国家。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把中国传统上倡导的“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使中国在与经济全球化接轨、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一文中说:“作为一个大步迈向经济和文化双重繁荣的国际强国,中国对当今世界发展及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积极影响日益增强。”“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及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缩小北部发达国家与南部发展中国家之间鸿沟、打破‘金元帝国’对世界格局垄断的基础。”[4]

这种和平发展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这对于中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德国的罗尔夫·贝特霍尔德在《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文中所说:“当今是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不重视中国。……所有国家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中国“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当今的资本主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其无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它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生社会劫难、暴力和战争频仍,南北之间的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的随意开采。因此,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地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5]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1亿元发展到超过30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8%上升到6%以上,由名列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发展为2.56万亿美元;使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30年内我国的减贫人数所占全球减贫人数的比重超过了70%,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中国在消除贫困落后方面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

2005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署副署长泽菲林·迪亚布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考察中国的经济进步,有必要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在2015年以前将贫困人口减半方面加以评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相继实施了4个发展十年规划,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进入新千年之际,联合国在2000年9月又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将每日私人消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从2000年到200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时间已过去了1/3,但形势却不乐观,人类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正蹒跚不前,总人口达4.6亿的18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在2003年比1990年还低,这是前所未有的倒退。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使千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在扶贫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中国还注重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世界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上世纪70-80年代,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处于同样的经济落后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6]。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1987年4月,邓小平展望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给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时,曾经强调说:“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在1988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又进一步阐述说:“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8]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就,已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上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就经济规模来说,在1999年,中国还位于美、日、德、英、法、意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位居第七,但在2002年超越意大利而位居第六,2004年超越法国而位居第五,2005年超越英国而位居第四,2007年超越德国而位居第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以后,由于经济衰退正在加速经济力量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有些人估计,中国将在2009-2010年间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在经济规模和所占全球比重上还有较大差距,但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罗伯特·佩普在《帝国的衰落》一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的规模方面,“在2000年,美国的计算机销量相当于中国的3倍,网民数量相当于中国的5倍,宽带接入量相当于中国的40倍。但是,到了2008年,从整体看来,中国在以上每个方面都赶上或几乎赶上了美国人”。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过:“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国家,将领导21世纪的全球经济。”而在这个方面,中国也走在美国前面:由于经济疲软导致了美国倒退,“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中国现在的汽车销量位居全球之首,而且已经涉足电动汽车发动机领域”,“今年第一季度,与清洁能源技术相关的风险投资在美国骤减了84%,而在中国却继续增加”。虽然“要成为真正的胜利者之前,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9]。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尽其所能,使这么多人尽快摆脱贫困,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规模确实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借鉴。十月革命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国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从总体上说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致使一些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甚至改旗易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10]。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3-68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4]徐崇温.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改革和中国模式的讨论述要[J].红旗文稿,2009,(6):110-115.

[5]罗尔夫·贝特霍尔德.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N].参考消息,2005-03-23.

[6]瞭望新闻周刊(合订本)[M].北京:新华通讯社,2009.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5.

[8]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54-1255.

[9]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J].红旗文稿,2009,(15):4-10.

[10]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N].人民日报,2007-06-29(1).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