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末萧山文人来集之的诗词创作

2012-08-15 00:42李清清
文教资料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词作写景创作

李清清

(湖州师范学院 求真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来集之是明末清初萧山颇具名气的文学家,一生著述颇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来集之其人其作,我以诗词作品为观照基点,对来集之的创作情况作一番探究,以求正于方家。

一、来集之的诗歌创作

来集之诗风平易浅近,多松、鹤、茅屋、桃花、流水等意象,诗句处处展现出其淡泊名利、向往山水田园的隐居意识。

且看其《游仙词》一诗:

铁骑狰狞迭往来,仓皇奔走定追陪。不因造次忘闺范,相敬如宾进茗杯。

《游仙词》首句描绘出一副战乱流离的画面,在仓皇奔走的年代,诗人自己不忘文人的“闺范”,依旧保持节操,与妻子相敬如宾,悠然自得地品茶。寥寥数语,表现出来集之的为人处世之观及其淡定悠游的性格。

再来看其《赠吴半壁》一诗:

养鹤栽松共几年,故人茅屋万峰前。只应谷口移云住,满洞桃花隔钓船。

《赠吴半壁》是一首赠答诗,诗中刻画了隐居山野“闲云野鹤”般的隐士生活,“故人茅屋万峰前”一句最为传神,于无声处表现出故人隐居之久,在桃花流水之间享受云淡风轻的生活,诗歌表达了来集之对吴半壁隐居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再来看其《春日杂咏》一诗:

紫蔓乘春风,一夕长数尺。嫣然满架花,取之饷宾客。樽酒开绮筵,欢呼动华陌。经年不长寸,南山见松柏。匪复竟短长,聊以俟匠石。寥寥百载间,栋梁熠金碧。

《春日杂咏》是一首咏春诗,诗中意象丰富,用拟人手法夸张地表现出紫蔓在春风中一夕之间就到长到数尺之高,宾客把酒言欢,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来集之的这首词来表现了春日的生机盎然。

来集之的诗歌在明代诗坛虽未过多出彩,但也能体现明代诗坛的创作趋势。明末社会的动荡,使这个时代的文人创作更倾向于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安定的关注与期盼,体现出倡导个性解放的创作主张。向往自由安定,重视表现真实情感,多淡泊名利,向往山水田园的隐居意识是来集之诗歌创作的基调。

二、来集之的词创作

明代词坛“中衰”一直为学者所认同。吴梅《词学通论》谓:“论词至明代,可谓中衰之期。”明人把词视为末技,缺乏严肃的艺术态度,对于词的创作多半以游戏随意的态度为之,相较于宋词的大放异彩,以及清代词学的振兴,明代词坛不免显得冷清、落寞。当然,明代词人对于词学的建构还是有一番努力的。明代词风以婉约为主,对于词中的“情”尤为注重。郭绍虞先生在《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一文中说:“什么是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那是颇带一些法西斯作风的。偏胜、走极端,自以为是,不容异己。因此盲从、无思想、随声附和、空疏不学,也成为必然的结果。这是法西斯作风所应有的现象。这种作风,形成了明代文坛的纠纷,同时也助长了明代文坛的热闹。”(《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第337页)来集之认可并自觉接受了时代氛围所展现出的对美感的品味与珍赏,其词发乎于情,以“性情之正”来辅佐文艺创作。把词的发生归结于情感的流露。强调文艺是未受“闻见道理”污染的纯洁心灵的自然体现,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自由情性的抒发,提倡真情而反对假理。万事万物无一不可触动词人心中的情思,情致所至,自然诉诸笔墨,词作发乎情,酣畅淋漓。来集之的词作有独特的文化性格,其浪漫、多情,一方面标新立异,一方面又随声附和词坛的潮流。来集之试图以轻灵、感悟式的词境来替代一味无病呻吟,然而又局限于婉约化主流的狭窄空间,无法标新立异。其词风格隽秀清丽,多写景咏物,也有不少赠答词与题物词。其词创作内容生活化,题材广泛,多选取眼前景物,以小景言大情,情感平淡中富含深意,耐人寻味。词作多一气呵成,毫无雕琢之感,具有不拘小节、不拘泥于格律的特色,为明末词坛带来了一股自由飘逸之风。来集之现存词作共64首,见于《全明词》第五册。

来集之的词,语言上疏朗细致、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同时又倾诉真情、境界颇深。其词作中,既有清丽宜人的写景词,亦有气势浩荡的悼亡词。其写景词抒情写景极其真切自然,有天然之趣。来集之崇尚自然的词学观,可谓是折射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其词按内容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赠答词

来集之的赠答词有13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画堂春·和赠林君言》一词,且看此词:

芙蓉七尺钓生铓。平生拂拭昂藏。端居砚北对南窗。高拥缥缃。千里携琴相访,雄谈时事悲凉。谁舆抵澜狂。江海汪洋。

惟君笔力巨如杠。挥毫金玉铿锵。镕金铸古积篇章。可等身量。诛佞褒忠品藻,几多铢两低昂。字字挟风霜。历久弥光。

整首词无一不表现出来集之对好友林言的赏识与关切。“千里携琴相访,雄谈时事悲凉。”中“千里”二字可谓传神,表达了来集之与好友的情意深长,虽有千里之途,但也无法割断两人的交往,两句刻画出高谈时事的场景。“惟君笔力巨如杠。挥毫金玉铿锵。”表达出集之对林言才学的赏识。“诛佞褒忠品藻”一句表现出词人爱憎分明,既表现与友人志同道合、蔑视权贵之情,又体现出两人是知己相逢,无话不谈。整首词艺术特色为直抒胸臆,不假比兴,化用无痕,浑然天成。

2.爱国词

来集之爱国词有4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缕曲·哀江南》一词:

划江而守,古有之矣。未及一载,悉委而去,谋之不臧,不得便咎诸天也。

今古英雄泪。滴向石头城,还胜长江清水。仅有河山堪收拾,为甚飘零倾圮。禁不定、山翁闲嘴。但说著、弘光年事,觉萧萧满座寒风起。最失策,比之匪。

高皇剑履松楸美。三百年重来,帝子蜗战,原来都错。日惨无红,云颓尽黑,城崩四角。岂千年神器,归于草寇,十八子,真胡作。多少王孙陌路,泣披离、不如乌鹊。杨枝腰细,莲花足软,可怜绰约。弓挂梅梢,马眠藤架,谁家池阁。问煤山、当日龙须下坠,何人攀却。

划江而守,山河破碎,来集之心忧天下,对十八子的凶残胡作极度愤慨。词中用“日惨无红,云颓尽黑,城崩四角”营造出一种悲凉颓败之感,以景衬情。表达了来集之对国家的热爱。江南一隅“杨枝腰细”、“莲花足软”、“弓挂梅梢”、“马眠藤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感。整首词充满了爱国热情,可见来集之用情至深,可歌可泣。

3.悼亡词

来集之的悼亡之作常常以组词的方式来展现,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应天长·江东遗事》十首。这十首词分别赞颂了明末抗清殉难的陈寒山、刘念台、祁世培、余武贞、王九如、张玉笥、黄石齐、金正希、王毓耆、周卜年等人慷慨赴义,战死沙场的浩然正气,怒发冲冠、酣畅淋漓。然而这些词也有其不足之处,就是于词律方面不够严谨。

4.写景词

来集之的写景词共有7首,其中以《雨中花慢·雨中自排马湖归》一词为代表:

全未分明,疑水疑山,望中一片平芜。看蜻蜓软翅,蝴蝶霑须,翼中鸢飞忒忒,肩寒鹭立趄趄。笑新诗口滑,墨气浮天,罩定葫蒲。

前村未远,吾庐闲在,庐中贮有琴书。浑未识、茫茫身世,一半含糊。往事回旋若梦,新怀历落多疏。旁人若问,玄真何处,多在重湖。

整首词语言明白晓畅,情感直率真挚,风格清新自然,无不具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是自然美学观在词作中的成功实践。全词首句“全未分明,疑水疑山,望中一片平芜”,表达出雨中排马湖景致的特色,用“疑山疑水”既表现了雨之密集,又表现出一种朦胧美。通过选用“蜻蜓软翅”、“蝴蝶霑须”、“翼中鸢飞”等意象,使语言形象化,变抽象为形象,一幅幅画面犹如在目,令人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下片“前村未远,吾庐闲在,庐中贮有琴书”一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自然地将场景转换到自己的住所,情景交融,意境隽永,感慨自己的身世,又因不为所用而感愤懑。“旁人若问,玄真何处,多在重湖”一句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充满含蓄意趣,营造空白的艺术。以大家之手笔写清新自然之境界,别有一番风味,也让人领略到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来集之的词在风格上扬婉约而抑豪放,内容上尚柔情而贬豪情,语言上更加注重自然、典雅,提倡空清真切,求不尽之意于言外,体现了很强的艺术个性。

来集之是明末清初萧山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在诗词创作方面颇有建树,他一生清廉,追逐自由旷达的人生境界。我对来集之诗词创作进行的初步考察,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当今学界对来集之这一明末著名文学家作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

[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1.

[2] [清]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3] [清]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

[4] 吴梅.词学通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32,12.

[5]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台北:丹青图书出版公司,1985,1.

猜你喜欢
词作写景创作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