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艺术资源服务于德育教育

2012-08-15 00:42沈孝俭
文教资料 2012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资源课程

沈孝俭

(海门市能仁中学 文综组,江苏 海门 226100)

历史课程作为一门具有独特地位的学科,在中外各国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就成为一件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向:“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开发更多更好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服务?而关于德育教育的方法,有所谓的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等多种,我立足教学实际,探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多种形式。归纳起来,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开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方向。

一、音乐资源的引入

音乐作为一种历史课程资源进入历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陶冶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在历史新课程背景下,音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了新的价值取向。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

学生对历史课的喜欢程度不断下降,据说已经到了“最不喜欢”的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最迫切的任务。运用音乐是历史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图画而胜似图画,真实、形象,使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作为开场白,可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入戏”。音乐是具体历史画面活生生的再现。如学习《全民族的抗战》时,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全曲贯穿了叹息性的音调,采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诉亲人的哀婉哭声,集叙述、抒情、悲怆为一体。歌曲的第一乐段以第一人称诉说家乡故土的富饶和美丽。第二乐段表现反对侵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的思想情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候我按课程要求讲述“九一八事变”的内容,打动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结论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根据情景材料设计相关的思考题或由学生自己设疑。如学习《邓小平理论》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为此我设计若干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歌词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为此我们党制定了什么伟大政策?“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确立了什么?“春雷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暖透大江两岸”喻指什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借指什么?学生仔细辨析歌词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背景是什么?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上的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音乐作品、高雅音乐和艺术歌曲,犹如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歌叙史,它们以流畅奔放的旋律、完整宏伟的节奏、质朴无华的情感、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可以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更在情境交融中陶冶性情,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大刀进行曲》中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大海航行靠舵手》中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发自人民肺腑的声音胜过了千言万语的解释,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对领袖的狂热崇拜。

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音乐进入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强化。但在历史教学中要精选音乐歌曲创设情境,不可“喧宾夺主”;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二、美术作品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美术作品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德育教学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名画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了知识修养,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广泛而厚实的基础。

(一)透过名画看历史背景

《格尔尼卡》的作者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巴斯库的一座小镇格尔尼卡,使两千名无辜人民丧命。这一事件震撼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他创作了这幅巨画,抗议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画面的左侧是一头象征法西斯的牛,它高傲地摇着尾巴,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在它的身下是一位抱着已故孩子失声痛哭的母亲,她的脸向上仰着,仿佛在向上帝哭诉这一切。右边是一匹代表西班牙的马,它多处受伤,正无助地看那头凶暴的牛。在马的下方是一位拿着半截刀的战士,显然他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就在他握刀的手边,毕加索特地画了一朵小花,以示对他的悼念和崇敬之情。在他的右上方是一个从窗内探出头的女人,她将一盏灯努力地向外伸着,希望看到外面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眼前的一切,她很是惊愕。她的下面也是一个女人,她试图从黑暗危险走向光明安全,可第一眼看到这种情景她就失望了。最右边是一个因为爆炸而坠楼的女人,她的手向上伸着,呼喊着,希望得到一丝的帮助。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恶行下,人们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剧情景。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色彩。它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二)在欣赏名画中感悟历史

艺术复活了历史。一个民族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所出现的文化现象,往往会成为后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战争,非战争,王朝更迭……都构成了艺术的情愫。这些艺术成果深刻地反映了时代背景,鲜明地突出了历史特点,也体现了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状况。

要说明北宋东京城镇经济的繁荣,任何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都不及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张力。《清明上河图》以工笔形式绘就,真实记录了北宋末期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在表现手法上,作品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将北宋繁荣的社会经济描述得淋漓尽致,为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这对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透过以上分析,可见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渗透美术作品的历史表现力,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

三、文学作品的采纳

对于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的采纳,此前已有很多文章有所反映。在中外历史上,杰出人物灿若星辰,他们的嘉言善行、人格魅力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美、心灵美教育的最好素材。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戚继光“封侯封我意,但愿海波平”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从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到甘愿以生命唤醒民众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到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生的孙中山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风流人物、民族英雄、千古豪杰,他们闪光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震撼人心的事迹,都对学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一门充满着魅力的艺术。运用多种艺术资源服务于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蕴德育教育于历史教学中,是一个值得大家不断努力的庞大工程;这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懈努力和拼搏。

猜你喜欢
历史资源课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