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2012-08-15 00:42赵刚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朝鲜族民族特征

赵刚

(延边大学社科部,吉林延吉 133000)

朝鲜族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赵刚

(延边大学社科部,吉林延吉 133000)

阐述了朝鲜族文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并鲜明地体现出“二重性”特征。指出在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朝鲜族文化要积极走向文化现代化,并要确立好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定位。

朝鲜族文化;文化现代化;文化全球化

一、朝鲜族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朝鲜族文化的性质与特征是朝鲜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回答朝鲜族文化的根本特点,以及与中国文化、朝鲜半岛文化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1.朝鲜族文化的性质

朝鲜族文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这是因为当前“无论是中国的经济还是文化,都已经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奠定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物质基础,奠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并追求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社会建设目标。这种经济制度决定着中国文化的方向。作为反映经济的观念形态,中国文化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特征和先进性本质。”[1]朝鲜族文化的性质为这一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

朝鲜族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性质,是朝鲜族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民主革命时期,朝鲜族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文化上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文艺。在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了朝鲜族聚居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朝鲜族和朝鲜族聚居区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与这样伟大的社会变革相适应,朝鲜族文化必然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这种社会主义性质不是任何人所强加的,是朝鲜族文化顺应社会变革的发展而必然要产生的。

朝鲜族文化既不同于朝鲜半岛文化,又不同于中国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于朝鲜半岛文化,是因为朝鲜族文化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进行了文化形式的创新。不同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因为朝鲜族文化在和其他民族文化具有相同性质的基础上,还具有朝鲜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当前朝鲜族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2.朝鲜族文化的特征

朝鲜族文化的特征,在学界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代表性的观点是:“二重性文化论”“边际文化论”“边缘文化论”“边缘复合文化论”以及“综合性特点论”等等。

“二重性文化论”,持此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郑判龙教授。他在《浅谈我国朝鲜族文化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朝鲜族文化的“二重性”特点问题。他认为“从历史着眼,不能简单地把我国朝鲜族文化视为只具有朝鲜族文化的特点或只具有中国文化的特点。由于我国朝鲜族的历史是由迁入民族逐渐过渡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其文化也就一直兼有两种特点,也就是说具有二重性。”[2]63郑判龙教授还认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二重性,并非一直处于同等的位置,迁入初期是朝鲜文化占了主要位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特性占了主要位置。

“边缘文化论”,持此观点的代表性学者是金强一教授。他在《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一文中,用“边缘文化和边缘文化区域”的概念分析了朝鲜族文化的特征。金强一教授认为:“中国朝鲜族社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它集地政学的特殊位置和文化哲学意义上的特殊性于一身,因此,这一文化系统具备了从泛理论的角度分析其文化功能的典型的特征,也就形成了以此为理论模型建立边缘文化理论体系的可能性。”[3]他提出,这种边缘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两个以上文化圈的交流中,能够发挥文化转换的能力。朴今海教授提出了朝鲜族文化具有“边际性文化”的特点[4],这与金强一教授的观点类似。

“边缘复合文化论”,持此观点的是韩国学者李承律,他在其著作《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社会》中提出,“笔者将朝鲜族文化定义为边缘复合文化。这就是说,朝鲜族文化在朝鲜半岛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确立了边缘复合文化系统,以延边为中心的朝鲜族自治州形成了边缘复合文化区域。也就是说,朝鲜族社会不仅在地政学上呈现边缘复合文化的特征,同时也呈现联系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从中起到媒介作用的复合特征。”[5]129

“综合性特点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朝鲜族文化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金钟国、马万学、朱在宪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及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出,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求实的科学性、广泛的群众性、不断的创新性,此外,还具有“地区性”“先进性”“综合性”“交叉性”“探索性”等特征[2]7-9。

通过列举上述观点,我们不难发现,朝鲜族文化的特征既鲜明又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到底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分析朝鲜族文化的特征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就是说,研究朝鲜族文化特征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通过研究学界已有成果来看,这种切入点是不统一的,因此,学者们所提出的文化特征也是各异的。

文化的特征肯定是多元的,因为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文化的特征肯定又是鲜明的,因为“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文化,主要应是民族精神的提取”[6],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显著标志,因此,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就具有强烈的鲜明性。这种鲜明性的文化特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方向。

朝鲜族文化是朝鲜族民族精神的提取,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境界和生存价值目标,那么朝鲜族的价值目标是什么呢?许明哲教授认为,“就中国朝鲜族的最基本的价值意识特征而言,可以说是生存本位主义”[2]91。“生存本位主义”恰当地说明了朝鲜族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朝鲜族是迁移民族,他们从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的原因是为了“生存需要”;他们在中国东北解放后,大部分选择留在中国,加入中国国籍,从朝鲜族的自身来看也是“生存的需要”,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生存本位主义”让朝鲜族由朝鲜半岛迁移到中国东北,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朝鲜民族文化。“生存本位主义”又让朝鲜族选择留在了中国,留在了中国就要接受中国的文化,或者说要改造朝鲜民族的固有文化,要融入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指汉族文化)的内容。毛泽东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必然要使朝鲜族文化发生适应经济、政治变革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绝不是完全抛弃朝鲜民族特有文化,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文化是受到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也就是说,民族的文化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朝鲜族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突出了朝鲜族文化的特有特征,这就是它的“二重性”特征,即一方面具有朝鲜民族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文化特征。朝鲜民族文化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朝鲜民族的认同感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相同的文化表达形式。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朝鲜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对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用“二重性”来概括朝鲜族文化的主要特征,能够避免其他概括的局限性。“边缘文化”和“边际文化”的概括,从地政学角度来加以论述,突出了朝鲜族聚居区的地理位置,但这并没有突出文化本身的特点。“边缘复合文化”的概括,虽然有淡化“边缘地理位置”的意思,主要强调了“复合性”的特征,但这种“复合性”的提法又会让人联想朝鲜族文化是不是朝鲜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简单“相加”。而至于“综合性特点”的概括,则是选取一个角度就概括出一个特点,这不能突显朝鲜族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这种概括会产生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特点。而我们所强调的“二重性”文化特征的概括,既吸收了上述各个特点的合理成分,又简洁地、一语道地指明了朝鲜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因此,笔者赞同郑判龙教授所提出的朝鲜族文化的“二重性”特征提法,认为这种概括是最为科学和准确的概括,它突出了朝鲜族迁移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二、朝鲜族文化的发展前景

展望朝鲜族文化的前景,既要基于朝鲜族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的现实,又要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同时也要注重研究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在这些现实因素基础上,要明确一个方向,这就是朝鲜族文化发展的目标是现代化,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关系,是朝鲜族文化在世界朝鲜民族文化体系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关键所在。

1.朝鲜族文化的现代化取向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趋势,因为我们绝不能借口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否定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但是,也不能为了追求文化的现代化而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的认识是:“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文化的同质化,更不是文化的同一性,它是在保持现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它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秩序、和谐的生存状态。”[7]

朝鲜族文化的现代化取向,也应该是这种既不“同质化”,也不“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要保持朝鲜族文化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特有形式、特有风格。一方面,要区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文化,继续保持朝鲜族在语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上的独特性,坚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特有文化风气。另一方面要区别于朝鲜半岛文化,朝鲜族文化与朝鲜半岛文化,特别是与韩国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的性质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朝鲜民族文化是以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核心,金钱至上论是其最高信条。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其最主要的差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朝鲜族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朝鲜族文化对外交往的根本。

朝鲜族文化的现代化取向,要以科技发展为重要任务。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朝鲜族文化应该为朝鲜族的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包括自主创新和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发展教育与科研,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创新人才,提高朝鲜族群体的科学意识和技术水平。科研要围绕朝鲜族科技进步的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大力发展朝鲜族在医药、化工、畜牧、机械方面的科研潜能,争取能够取得在全国领先的科学创新成绩。要加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朝鲜族群体中尽快培养出一支懂科技、善经营的科技型创业人才队伍。

朝鲜族文化的现代化取向,要体现文化为人民精神服务的功能。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只求科技进步和发展,还要体现文化在提高人们思想意识上的作用。“和谐文化”思想认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应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朝鲜族文化是朝鲜族群体的精神大餐,朝鲜族群体需要朝鲜族文化的精神引领。同时,朝鲜族文化的特有文化形式和精神世界,还受到了国内其他民族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的精神文化食粮。因此,朝鲜族文化在发展中应该积极体现文化的吸引力、精神力和感染力,发挥好为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服务的功能。

2.朝鲜族文化的全球化定位

文化全球化的主要体现是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世界凭借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和文化,形成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强势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化领域是一个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更加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它所带来的冲击更大。

朝鲜族文化受到了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客观影响。但与其他少数民族有所不同的是,由于朝鲜族的迁移地——朝鲜半岛有比较发达的国家——韩国,因此,朝鲜族受到韩国这种带有西方色彩的强势文化的影响更大,结果造成许多朝鲜族群众分不清到底哪是朝鲜族文化,哪是韩国民族文化,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关于这种影响,中央党校第50期地厅干部进修班曾作过这方面的调研。他们提出,由于延边朝鲜族与韩国的朝鲜族同属一个民族,不存在语言和文字上的障碍,对韩国文化产品的接受最快,韩国文化产品的影响也就越深。韩国的饮食、服装、电器、流行歌曲、日用生活品,都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韩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流行时尚,都成为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的话题。如果说,韩国文化产品在延边的流行,有助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发展,那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研究指出,延边本地的朝鲜族在与韩国人的直接交往中,也亲身感受到了双方在文化相似性背后存在的差异性。如韩国文化产品中隐含的西方文化,以及韩国作为单一民族所缺乏的多元视野等。因此,“韩流”的盛行并不会直接带来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发展,仍然存在推销西方价值观的倾向,同时还把韩国自身单一文化的视野捎带进来[8]。

这种客观性的影响,急需朝鲜族文化寻找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定位。这种定位坚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是坚持朝鲜族文化的性质与特征,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维护朝鲜族文化的整体。二是坚持党、政府、朝鲜族个体共建朝鲜族文化的原则,提高朝鲜族的文化自觉性。三是发挥优势,搞好朝鲜族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凝聚朝鲜族群体的文化心里。朝鲜族文化虽然只是200多万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但它的影响和作用是广泛的。在东北亚地区,朝鲜族文化是中韩经济交流的纽带,同时也是中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中介。有学者就指出:“朝鲜族的二重民族属性和二重文化特点,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而且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在韩中合作和朝中合作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5]1。

总之,朝鲜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要避免完全被韩国等西方文化“同化”的危险,坚持文化的民族共同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实现朝鲜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才是朝鲜族文化迎接文化全球化的准确定位。

3.朝鲜族文化的发展策略

在文化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发展与传播、传承与保护、吸收与抵制等方面,都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完备的方法与措施。从重视和采取方法措施的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所提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方针与措施是越来越完善的。但相比之下,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却有不足之处,发展文化的“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笔者在这里要简单分析一下朝鲜族的“文化自觉”问题。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们的意义和所受其它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面他化”[9]。朝鲜族文化在发展中需要“文化自觉”,因为当前朝鲜族文化发展遇到了许多客观性问题,民族文化共同体受到了人口大流动影响而面临解体危险,民族文化有逐步商业化、展览化趋势,民族优秀习俗逐渐被遗忘、西方习俗兴起。在此情势下,朝鲜族的“文化自觉”应该做到:一要明确自己的祖国观,朝鲜族的形成在中国,朝鲜族的发展也是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朝鲜族的祖国,祖国观的进一步明确,能够增强文化意识的中华民族向心力。“不出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朝鲜族需要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增强朝鲜族文化与韩国文化相区别的鉴别力。“崇韩”是当前朝鲜族文化中的典型表现,动不动就以自己买的穿的是韩国商品而自豪,弱化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里我们并不是提倡“抵制韩货”,而是提出朝鲜族应该具有最基本的文化鉴别力。三要明确韩国文化绝不是朝鲜族文化,就以文艺来说,从表现形式来看,或许我们看不到其存有明显差别,但文艺的精髓、叙述的方式却有明显的不同,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二者的差别。四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创新自己的文化。朝鲜族文化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但首先前提是熟悉自己的文化,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肯定是错误的,不加思考地用外来文化改造自身文化也是错误的,应该是在坚持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文化创新,多出新品,出精品,把民族文化代代传递下去,这才是正确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自觉”是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使命,每一个朝鲜族成员都应该具有这种意识,这是民族向心力的表现,民族成员流动不可怕,民族成员接受先进文化也不可怕,关键是民族成员要增强朝鲜族的少数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提高朝鲜族的“文化自觉”,是党和国家的任务,也是朝鲜族民族精英的政治和文化任务。要“多管齐下”,而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或者仅仅是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只有形成合力才是创造朝鲜族文化新发展的最好策略。

[1]齐卫平.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6.

[2]金华.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

[3]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J].东疆学刊,2002(1):35.

[4]朴今海.对朝鲜族百年教育的理性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3.

[5]李承律.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社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6]赵杰.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5.

[7]王彦达,魏丽,马兵.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趋势[J].满族研究,2005(2):30.

[8]中共中央党校第50期地厅干部进修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方向课题组.从延边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J].理论动态,2008(24):33-34.

[9]张群.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4):96.

The Nature,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Korean Culture

ZHAO G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Yanbian University,Yanji Jilin 133000,China)

The paper states that Korean culture bears the nature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rikingly demonstrates the feature of"duality"culture.It points out that Korean culture should actively achiev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have a good orient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orean culture;cultural modernization;cultural globalization

C95

A

1009-315X(2012)02-0103-04

2011-08-31;最后

2011-09-27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361号)。

赵刚(1971-),男,吉林镇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民族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朝鲜族民族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我们的民族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KORE A TOWN
多元民族
抓住特征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