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12-08-15 00:42高伟陈明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息工作

高伟,陈明华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略论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高伟,陈明华

(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提出利用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从而真正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互联网;高校党建工作;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具有的数字化、实时化、互动化、多媒体化以及传播内容丰富、路径多元、成本低廉、功能强大的特点,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而言,互联网带来了高等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大学生接受方式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讨互联网对高校工作的影响,有效应对互联网对高校工作尤其高校党建工作的挑战,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鉴于此,本文拟从互联网引起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改变、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表现及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等三方面加以探究。

一、互联网改变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

美国学者罗兰·沃尔克说,从长远来看,互联网可能将被证明是历史上将人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重要因素,现在和未来网络中大量的新闻和有价值的信息将迫使人们思考更加多元化的问题[1]。当前,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在更加广泛的领域里获取新知识,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整体素质。

就高校党建工作而言,互联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深入到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好网络开展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作为青年群体,大学生可以依托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可以任意选择学习的内容。师生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进行沟通交流,既可以实名讨论,亦可以匿名讨论,且话题不受限制。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高校信息传播的深度。这种变化一方面使得高校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整合和个性化学习,以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加剧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难度。

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具有范式统一的教育模式和目标,容易确立权威理念和规范,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内容与方法易于单调枯燥,个性与个体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彰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交流的多元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这个新的载体,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工作模式上,将很难实现党建工作的预期效果。

二、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为高校党建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和延伸了青年学生了解、接受更多党建信息的机会,创造了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互动交流、多向咨询的条件。互联网的沟通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相互的沟通,这就自然地架起了党建工作者与其对象平等的信息沟通桥梁。它不仅使高校党建工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也有效地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效能。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增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个网络终端既是采集、利用、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又是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细胞。网络技术使信息突破了时空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迅速传递,这就能够使高校党建工作处于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党建工作者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不同工作对象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空间加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二是互联网丰富了高校党建工作手段的多样性。传统的党建工作多通过面对面或是纸质媒介交流的形式开展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书籍等印刷媒体的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时效性难以保证,党建工作者与其工作对象之间流通的信息往往不够鲜活;另一方面,面对面交流常常会受到双方身份及环境等的影响,沟通效果难以尽如人意。而且,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用来上网的时间远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很难认真仔细阅读纸质的宣传手册。仅仅以讲座、组织知识竞答、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进行高校党建工作,明显缺乏时代性和灵活性。网络平台能够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选择手段。

三是互联网增强了高校党建工作内容的丰富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已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检索工具,而更多成为一种传播意见、表达意见的平台。身份、学历、思想意识等存在巨大差异的网民正不断形成在互联网上滚动的意见群体。这其中,大学生因为社会敏感度、知识层次、接受能力都相对较强而成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群体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一方面,接受能力强使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甚至是有害思想的影响,易产生偏激思维,且社会敏感度较高,情绪容易波动,也易于产生不理智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对社会真实情况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容易轻信谣言和受到误导。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有效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要通过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必将大大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互联网增进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传统党建工作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的模式,同当下互联网丰富多彩的内容相比,表现出出了形式单调、效果不佳的特点。互联网依靠多媒体技术,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生动活泼的三维动画等,使宣传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可感,使人如临其境,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教育工作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另外,互联网可以使大学生能够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加深了党建工作主客体的交流与互动,有效地化解工作对象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党建工作受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五是互联网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据调查,有71%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党建工作能采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效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强有力的教育内容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形成[2]。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将使更多的青年坚定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对于密切党同广大学生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疑将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自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互联网能够提供很多先进的交流平台,比如论坛、网站,qq群等等,这些交流平台都需要积极的建设和维护,包括一些设计以及信息的搜集和观点的整理等等。由此,党建工作者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需要用更平等、更自然的方式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同时对学生的疑问和征询作出解答,并对一些具体事件发表意见,作出明确引导。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专题模块,实现党组织与学生的实时性互动高校可以在学校的门户网上,通过整合,建立党建工作专题模块。建立包括信息发布、信息互动等系统,实现党组织与学生的实时性互动。在这里,信息发布系统主要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可以设置“党建动态”“党的历史”“时事评论”“通知公告”等党建相关信息发布的栏目,力求达到图文并茂,动静搭配,内容应有可读性,视觉应有醒目感。普及党的知识,弘扬党的精神,宣传党的纲领,真正使党建工作平台成为每一个学生关心政治、学习理论的精神家园,吸引学生上网浏览和参与学习讨论。

互动系统应包括网上党建论坛、党建聊天室、教师答疑等模块,网上党建论坛模块应设置具有模糊查询功能的贴文讨论区,党建聊天室模块应具有即时问答、多人同时讨论、音视频和图像传播等功能。教师答疑模块应设立学生提问和教师即时回复功能。该系统的设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讨论和互动主题的要求,通过讨论式学习,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党课知识的意义构建。这种网上讨论方式,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的许多不便,达到畅所欲言,实现无隔阂交流与互动[3]。

二是注重加强网络载体建设的多样化。在重视互联网党建内容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强形式的建设。如果形式单一,即使内容再好,也很难有吸引力与亲和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党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网络载体建设的多样化,使网络载体丰富多样起来,不断增强网络载体的亲和力。这就要求从事党建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紧密跟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将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当中。不仅要建立党建网站,还应充分利用QQ、MSN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交流沟通平台,让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发表见解,撰写日志,积累资料,登录访问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其他党员的博客、微博,并做出回复,使同学们逐步养成阅读、表达、思考的习惯,与周围群体交流,实现思想共享。

三是力求避免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应该看到,网络表达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是理性的、积极的,互联网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有可能导致舆论向着非正常的方向发展。另外,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人其动机也十分多样,会有一些人通过互联网来释放不满情绪,或者欲借此达到某种目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科学地开发、利用、管理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同时也要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研判,不能指望互联网解决一切问题。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中心任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从而真正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1]罗兰·德·沃尔克.网络新闻导论[M].彭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9.

[2]李淑华.试析利用信息网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2):22.

[3]孙琴,阳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1):241.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some Strategies

GAO Wei,CHEN Ming-hua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ernet and its impact on the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and suggests that interne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work.It is stated the work should orient o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featuring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que and art,make the most of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internet,and keep on innovating the construction work methods in order to tru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internet;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impact;strategy

D267.6

A

1009-315X(2012)02-0176-03

2011-09-23;最后

2011-10-17

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C-022)。

高伟(1968-),男,满族,辽宁瓦房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育与素质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信息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
健康信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