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院校“两课”理论教学改革——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2马爱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考核民族

马爱杰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 116605)

浅谈民族院校“两课”理论教学改革
——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

马爱杰

(大连民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 116605)

“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对大连民族学院“两课”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院校“两课”存在的问题,实施了加强出勤管理、突出课堂表现的考核、改革考核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办法。

民族院校;两课;理论教学改革

大学是人才发展的摇篮,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而民族院校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就把“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干部”[1]确定为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60多年来,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形式虽几经调整,但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方向始终没变。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民族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民族院校正是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神圣职责。在民族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2]。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民族院校“两课”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学科体系的“两课”。它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环节。1998年10月根据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简称“98方案”),高等学校全部开设了“两课”。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正式提出新的“两课”设置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已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4门必修课程。虽然“05方案”比“98方案”的必修课程数目减少了,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素养都包含在其中。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高校“两课”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增强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民族学生为根本,分析影响民族院校“两课”教育有效性的客观因素,积极探索增强“两课”教育有效性的科学路径,才能为民族地区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笔者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两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民族院校“两课”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和其他高校相同的,也有民族院校特有的问题。下面就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来具体谈谈民族院校“两课”存在的问题。笔者曾经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①注:笔者调查的专业是大连民族学院经管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的2008级的本科生,发放问卷203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女生是138人,占总人数的67.98%,男生是65人,占总人数的32%,其中少数民族有104人,占总人数的51.2%.和学生访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两课”的兴趣淡薄。对于高校开设“两课”的兴趣调查发现:有31%的学生喜欢“两课”,9.9%的人不喜欢,59.6%的人一般,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不浓。具体来说,14.6%的学生不喜欢“两课”教学内容,70.9%的学生不喜欢“两课”的教学方法,20.6%的学生不喜欢“两课”的考试方式,2.4%的学生不喜欢“两课”的教师外表形象,5.8%的学生由于其他原因不喜欢“两课”。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两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对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

虽然很多学生学习“两课”兴趣淡薄,但是调查中却发现97.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必须开设“两课”,仅有2.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对我国高校开设“两课”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

第二,学习“两课”方法单一。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通过看教材来学习“两课”,64.7%的学生是听教师讲授,37.9%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7.1%的学生通过其他方法。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来学习“两课”知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第三,“两课”考试方式滞后。在“两课”的考核方式上,大多数院校都采取期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办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能力。问卷中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58.1%的学生希望通过论文的形式来对“两课”进行考核,31.5%的学生希望通过综合考评的方式来考核,17.2%的学生希望通过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只有0.5%的学生希望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这说明学生们希望改革“两课”的考核方式,毕竟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作用,考核方式合理了,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第四,“两课”教材内容之间重复过多。在访谈中,学生们反映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两课”教材内容之间重复过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另外,“两课”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增加了新内容,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等,可是这些新内容与实际事例结合甚少,使学生感觉课程空洞、冗长而不感兴趣,这大大地削弱了“两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提高民族院校“两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继续对“两课”教材进行提炼和整合,另一方面必须要对“两课”的理论教学进行改革。

二、民族院校“两课”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民族院校“两课”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理论教学改革。

首先,加强出勤管理。由于“两课”上的都是大课,每个班上课的人数都在100人以上,教师点名非常浪费时间,很多老师就省去了点名的环节,这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杜绝学生旷课,笔者采取一学期点名4次,旷课1次扣5分,4次旷课就取消本学期本门课程考试资格的做法。通过严把考勤关,使学生上课人数明显增加,当然仅仅让学生进入课堂还不够,必须要让学生把“两课”听进去,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突出课堂表现的考核。实际上课堂表现就是平时成绩,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并不太重视,仅仅把它作为调节不及格学生比例的手段。由于不强调平时成绩的考核,学生上课时就应付差事,人来心不来,无法实现“两课”的实效性,而强调课堂表现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平时长期考核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状况,这就使学生不仅进了课堂,也开始重视“两课”知识的学习。课堂表现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热点评析。教师在上课时,联系授课内容播放一些视频、PPT或者图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理论当堂写出体会,任课教师对学生体会进行点评。(2)专题讨论。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准备好参考题目,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由各组组长代表组员上台讲解,教师进行总结。专题讨论的形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满堂灌”,学生“开小差”的状况,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3)课堂发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会随时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将会给其适当加分,这种激励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4)原著导读。教师结合教材中规定的原著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指导学生在课后读原著并用手写出千字左右的读后感,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了“两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取消“两课”期末统一考试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程结束前的随堂考试。随着考试方式的转变,学生成绩的构成也发生了改变:总成绩100分=出勤20分+课题表现40分(热点评析10分+专题讨论15分+课题发言10分+原著导读5分)+随堂考试40分。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由过去期末的“突击战”,改变为平时的“持久战”,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民族院校“两课”教学改革中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如在举例时可以重点突出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或优秀事迹,这样可以增强民族学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结对子,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困,为有针对性地教学提供参考;在结课前,对学生进行一下问卷调查也是必要的,从而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可程度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在实施“两课”教学改革的一年里,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出勤率大为提高,由过去的85%左右上升为目前的93%以上;听课效果明显好转,考试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绝大多数学生的考试成绩在80~95分之间;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十分喜爱“两课”中采取的多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专题讨论。

三、对民族院校进一步深化“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实施“两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深层问题,如怎样进一步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如何在教改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深化改革。

首先,建设一支具有“爱心”的“两课”教师队伍。“两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课”的实效性。目前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着“两课”教师数量有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问题,这些无疑影响了“两课”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加强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同时由于民族院校学生大多来自于祖国的边陲,初来乍到还有很多不适应,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具有一颗“爱人”之心,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才会让民族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教师再传道授业解惑时,学生就容易接受。

其次,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近年来,高校“两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氛围,吸引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民族院校“两课”课件的开发刚刚开始,离普及、实用、实效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两课”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改革,必须把传统纸质教材转变为现代电子网络教材,通过学校网教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积极探索适合民族院校的考试方式。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考试不仅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更是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民族院校“两课”教师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考试方式:“要抛弃以往的只以期末试卷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测评体系,使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3]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多年

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保证民族大学生健康成才、促进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所以作为民族院校的“两课”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索、献计献策,“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实现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4],从而促进民族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为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9.

[3]刘杰.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N].人民日报,2008-05-06(1).

Theory Teaching Reform of the“Two Courses”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Tak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A Ai-ji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two courses”are the main channels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two courses”constitutes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two courses in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problems,and offer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form:enhancing attendance management,highlighting performance in class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ethods.Further solutions to future problems are also discussed.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two courses”;reform of theory teaching

G41

A

1009-315X(2012)02-0189-04

2011-09-21;最后

2011-12-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850034)。

马爱杰(1971-),女,回族,内蒙古赤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理论课考核民族
我们的民族
内部考核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