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与创新原则

2012-08-15 00:49王康日
关键词:农民工载体政治

王康日

原则是指人们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所依据的准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比如人说话要遵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否则就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影响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人们在社会交往当中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否则就会酿成社会冲突、秩序紊乱,影响到社会和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凭空产生的,它必然也要遵循一定准则或标准。其原则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原则、尊重农村习俗原则、因地因人制宜原则、系统综合运用原则。

一、尊重客观规律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本身。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的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同样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中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其规律并按规律办事。

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规律办事,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必须要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第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必须融入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与农村文化建设保持协调;第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要坚持发展的观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同时要清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第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要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各种载体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第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要以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前提。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第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要坚持党性原则,要能传达党的意志和意愿;第七,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要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农村习俗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渗透、竞争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区域文化。包容性和持久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成为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而且形成了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1]。习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文化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制约,曾现出多样性、民族性、差异性倾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对各民族而言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的心灵深处。对于这些习俗,人们必须要遵守,否则就会被视为对神的不敬,是要受到惩罚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知道神与上帝并不存在,很多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带有很深的劣根性,但是习俗不会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很快地做出改变,它们具有滞后性,尤其在地区比较偏远、文明还比较落后的农村,传统习俗的影响力还很深远和持久。所以,我们要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习俗,它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不能冒犯的硬性尺度。我们不能忽视对那些习俗不尊重的严重后果,它们往往会引起社会纠纷,甚至民族冲突,这在历史当中早已被证明。为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拓展与创新必须尊重农村传统习俗,并把它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贯穿始终。

三、因地因人制宜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制约因素有教育环境的因素、教育主客体因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作为外在的影响因素,犹如马克思认为的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其作用非常巨大,不仅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内容,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方向[2]。为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民族习俗还有很大差异情况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载体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地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宜于选择谈话、开会、戏曲、报刊等载体形式;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宜于采取如影视、手机、网络等现代传媒载体形式;少数民族居住区,宜于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容易接受的载体形式。

(二)因人制宜选择

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结构曾现复杂化态势:市场经济引起农村阶层的分化,城镇化建设致使大量农民工涌进城镇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家庭的广泛出现,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特殊人群的产生等新情况都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与运用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审慎对待这些重大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

1.留守儿童。根据2008年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 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比例达28.29%[3]。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已经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对象,他们的教育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来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整个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但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享受天伦之乐,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在人生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一是心理问题,不完善的家庭环境、极度缺乏的家庭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在现实生活中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心态、冲动的行为等扭曲的心理现象。二是道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有效监管的缺失、对社会善恶识别能力的不足和自身控制能力的弱化,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进而导致“道德失范”现象增多。针对“留守儿童”这样特殊的群体,必须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载体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第一,要依托学校,利用多种载体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多是适龄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时间很长,所以学校依然是承担对他们教育责任的主要平台。一是强化德育课程载体建设,增加思想品德课教学课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二是积极发展心理咨询载体,学校应特别重视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有适量的心理辅导课,经常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三是开发活动载体,学校应该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致力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例如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举办团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小型艺演活动,发展学术的艺术情操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让学生摆脱留守带来的心理困境,又能提高学生的智商、德商和情商。第二,要利用社会载体对其进行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对其进行教育。例如带学生到法院旁听或聘请司法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利用政府力量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

2.留守老人。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发的现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心家庭增多。“五普”资料显示:调查当时,流向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为6700万人,其中4800万人来自农村,占迁移者总数的72%;其他1900万人来自城镇,占迁移者总数的28%。这些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77%。2000年,城镇老龄化水平为6.30%,而农村为7.35%,已经超过了城市1.05个百分点。从一些省份看,上海农村已经达到了13.73%,浙江达到了 10.51%,江苏达到了 9.73%,山东达到了9.15%,北京达到了8.35%,重庆达到了8.04%。可以预计,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老年人则滞留农村,这种发展趋势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老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4]。

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对象,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意识比较传统,兴趣爱好少,生活娱乐方式简单,增加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载体,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具体途径:一是利用活动载体。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子女长期不在家,缺少沟通的对象,社会交往活动很少,致使很多老人产生孤独感、空虚感,严重者可能产生抑郁,所以在农村要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或老年人俱乐部,给老年人公共生活提供场所,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时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通过开展老年人慰问活动、送温暖活动、情感陪护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让老年人在感受幸福、温暖的同时接受了教育。二是发展曲艺载体。农村留守老人由于年岁大,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思想保守、地方习俗浓厚,审美习惯还局限于传统当中,现代影视、网络传媒对他们的吸引力有限,而曲艺艺术的地方性、民众欣赏的习惯性与民俗生活的紧密结合性,较好地满足了农村老人的需要。调查表明,农村老人对传统曲艺的热爱要远远超过对网络、电视的追求。所以农村应该建立专门的农村曲艺影院,多举办一些传统曲艺演出,利用传统曲艺对老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老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3.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致使农民阶层迅速分化,大量农民向城市迁徙,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的新生群体。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进城务工以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5]。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长期脱离农村,在城市生活,他们受到都市文化的影响,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心理诉求、价值认同都不同于传统旧式农民。农民的身份、都市的情怀、空间的流动让农民工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最困难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农民工的新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载体对其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具体途径:一是利用现传媒载体。因为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基本都市化,他们崇尚高科技,对现代传媒有着广泛的使用率。电脑、3G手机已经成为他们普遍的交流沟通方式,所以利用现代传媒载体对其进行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发展企业文化载体。企业是农民工主要活动场所,企业文化对农民工的思想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加大对农民工思想上的教育和情感上的投入,进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把企业文化作为对农民工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客观现实要求。

四、系统综合运用原则

系统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特征。研究这一系统,首先要按照其特征实事求是地研究该系统以及相关系统的现实表象,其次是找出这些系统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态性。”[6]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既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状况,又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并把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各要素之间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既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又要了解当地的民族习俗,并根据当地群众普遍的道德状况和文化水平选择有效载体才能事半功倍。

综合性原则。不同载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与功能,有的是无声的,有的是有声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传统的,有的是现代的;有的载体的功能是静态的,有的则是动态的。但无论哪一种载体,都有其本身的缺陷,如果单独运用,都不可能承载全部的教育内容,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能适用。例如,书刊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载体,但是对目不识丁的人来说,就是一堆废纸,没有太大价值。事实上,教育对象是十分复杂的,他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也有目不识丁的;有富裕的,也有贫穷的。他们的精神追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等等。正是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载体,相互协同作用。当然,综合性运用载体要注意和谐性、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

[1]严汝娴,刘宇.中国少数民族婚丧习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

[2]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

[2]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7/content_7681486.htm

[4]张翼.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EB/OL].中国网,http://vn.china.org.cn

[5]国务院研究室就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答问[EB/OL].http://news.qq.com/a/20060328/001767.htm.

[6]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78(2).

猜你喜欢
农民工载体政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