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阀视角下的农民工精神文化分析

2012-08-15 00:49石良
关键词:安全阀农民工精神

石良

安全阀视角下的农民工精神文化分析

石良

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作为“安全阀”机制的一种途径,阐述了精神文化权利的保护对于农民工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现状,提出完善此种“安全阀”制度的对策建议,发挥

农民工;精神文化;安全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急剧扩大,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42亿,他们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下,我国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工伤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内,其物质权利维护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在心理文化需求、城市认同及情绪表达等精神文化方面仍然存在种种困境,他们在努力融入都市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强烈盼望。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缺乏一个系统、完善的“安全阀”机制,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及不满情绪的表达,这不仅仅涉及农民工自身权利的维护,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一、“安全阀”理论的引入

作为社会学经典理论之一的社会冲突论认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常态,不应该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而且对社会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1]192科塞将工程领域的“安全阀”引入到社会领域,认为“安全阀”制度就是“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1]215。

“安全阀”是发泄不满、敌对情绪、压抑心理的合理通道,对社会有着正功能。“冲突对其发生于其中的关系并不总是反功能的;冲突经常是为维护这种关系所必须的。如果没有发泄相互之间的敌意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不堪重负,也许会用逃避的手段作出反应。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意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2]“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要的。现实生活中负面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社会系统为人们提供排泄负面情绪的社会安全阀制度,通过组织其它方面可能的冲突或通过减轻其破坏性的影响,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系统。

针对负面情绪和它的行为表现的不同,“安全阀”制度也有着不同的类型:(1)对提供挫折源的人或群体直接表示敌意。在不破坏全体内关系的情况下,允许通过社会所认可的、允许的手段向对手表达敌意情绪。(2)敌对行为指向代替目标。此种类型指的是敌对情绪不是直接指向原始对象,而是针对替代目标的表达,比如巫术。(3)可以提供满足感的释放紧张状态的活动,不需要设计具体的敌对对象或替代目标,主要是表达敌意、不满情绪的替代手段,如戏剧或其他文娱活动等。第三种类型的“安全阀”机制在现实社会中最为常用,也最为容易实现。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无法顺利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另外,长期的背井离乡使得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存在强烈的需求。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加速了他们不满、敌对情绪的产生。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的犯罪率不断上升形成社会的潜在威胁,法律制裁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化生活的“安全阀”功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作为释放农民工不满情绪的手段,具有“安全阀”的功能。畅通的“安全阀”机制是表达情绪的手段,不涉及具体的对象或目标,能够为农民工排解心理压抑,放松精神,使其行为方式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以达到维护农民工群体整合、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具有“安全阀”功能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安全阀”制度对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基本权利的保障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是“安全阀”制度其中的一种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安全阀”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精神文化现状存在着社会认同感低、精神生活贫乏、文化越轨等问题。

(一)社会认同感低

目前,户籍“壁垒”将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分割为两个不同身份的群体,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作为城市的“边缘人”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民工于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少城市居民在认识上对农民工存在偏见,在思想上、情感上甚至对农民工产生强烈的排斥感”[3]。第一代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开始返回家乡,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主角”,他们大多数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归属地”,由于城市青年不同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现实的仅仅是“单相思”式的认同,他们渴望成为城市真正的一份子,但社会却无法对其产生认同。现实与理想间的反差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精神生活贫乏

我国农民工在物质权利方面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而其精神生活却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农民工思想、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容易导致城市的“不和谐”。农民工精神文化的贫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精神文化活动设施覆盖面不广,管理不完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活动往往被企业所忽视,他们享受精神文化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虽然建有职工阅览室、联系活动室、培训中心等设施,但是多数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方便职工活动,只是应对上级检查,检查过后,门闩紧插,铁锁把门,室内空空,满是灰尘,使文化设施成为应对检查的装饰。”[4](2)文化消费价格过高。尽管城市文化娱乐选择不断的增加,酒吧、KTV、旅游景点等随处可见,但是经济是文化消费的基础,高额的消费档次令农民工无法承受,真正的精神放松对其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3)农民工因独自外出务工、背井离乡而缺少必要的亲情互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在经历了一天繁重的劳动后,农民工回到简易的住宿地,往往是许多人围在一起看电视或者是三三两两的胡侃。他们生活在因业缘或地缘组成的“生活圈”中,由于文化生活单调,形式单一,缺少与家人面对面的互动,容易因漂泊感而产生心里不适。

(三)正当权利得不到维护引起的压抑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就业指导、劳动培训、子女受教育权越来越受到农民工的重视,而这些权利一旦被剥夺,他们就会产生“危机感”。(1)他们渴望去城市工作,但没有全面的就业信息。他们进城务工往往是通过亲戚、老乡等地缘关系网的介绍,就业渠道单一且不通畅。(2)大多数农民工希望有更多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政府与企业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两个主要主体。而现实生活中,服务业、建筑型企业往往招之即用,没有任何的技能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前培训的,主要是加工业与交通运输业。(3)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后,农民工的心态也逐渐发生变化,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由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其子女往往是在家乡学校或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些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令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毫无安全感。

(四)文化越轨

农民工健康文化娱乐生活匮乏,这给社会上一些低俗文化的侵入提供了市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赌博、酗酒、嫖娼等越轨行为在这个群体逐渐泛滥。如果健康的文化不主动占据这个庞大的群体,无形之中就给形形色色不健康的东西带来可乘之机。许多用人单位或地方虽然在节日期间组织农民工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但这并不能满足农民工多样化、日常化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化越轨不仅不能作为“安全阀”来缓解农民工精神压力,而且还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导致犯罪的产生。

三、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发挥“安全阀”功能的建议

“经济吸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使农民工承受着来自城市的被剥夺感,由此导致农民工对城市的仇视感和反抗心理。为寻求一种平衡,他们可能采用极端的手段,这种补偿手段在涉及犯罪方面往往是通过报复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加之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使其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平复农民工的被剥夺感心理,最有效、便捷的手段是通过完善“安全阀”制度的途径,丰富其日常精神文化活动,增强其认同感,满足其精神发展需要。

其一,以社区为载体组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解决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社区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社区要借助自身的文化服务设施,让农民工参与进来,与城市居民互相交流,逐步消解彼此的隔阂,提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另外,政府要将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到一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比如,从硬件建设、人员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尽快充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图书室、电脑室、培训部等农民工触手可及的“文化服务站”,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配置资源,为农民工营造了一片精神家园,使农民工渐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当中,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并发挥更好的效益。

其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介入。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该面向农民工开展一系列的免费文化艺术服务,使农民工及其子女能够享受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应依托城市社区,积极参与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补充和生力军,使农民工找到城市“归属感”。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介入,会更有利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的解决。

其三,政府通过购买第三组织服务为农民工服务。尽管有不少社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着文化服务,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农民工基数较大,这种文化服务的数量、力量显得过小。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相关方面的培育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不断壮大社会组织,鼓励非盈利组织进入到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领域。一些政府部门在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机制,这样难以获知农民工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利用非盈利组织带动、鼓励农民工自行组织文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其工作之余的时间。

其四,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避免农民工因正当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起压抑感,政府要积极推进劳动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农民工正当权利。具体表现:首先,政府应该规范劳务中介机构,取缔非法中介,并从政策和项目上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其次,政府应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根据用人单位对技能要求,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保障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最后,政府应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壁垒,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实际困难。

四、结语

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安全阀”功能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以及社会的稳定,抑制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但此“安全阀”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究其根本,应该加快体制改革,解决人口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因此,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可当作现阶段的辅助性手段,发挥其“安全阀”功能。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上海:华夏出版社,1989:33.

[3]甘宇平.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J].瞭望,2007(15).

[4]王金水.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181-197.

C916.2

A

1673-1999(2012)04-0055-03

石良(1987-),男,安徽巢湖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哲学与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2-09

猜你喜欢
安全阀农民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企业基于风险的安全阀分级管理体系构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安全阀以及安全阀选用设计
安全阀距弯管布置距离的探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