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酉”之字和中国古代的酒德、酒俗

2012-08-15 00:49李利芳
关键词:正字饮酒主人

李利芳

浅析从“酉”之字和中国古代的酒德、酒俗

李利芳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其自身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搜集、整理并探讨了和酒德、酒俗有关的从“酉”之字,从文字的角度来反观中国古代丰富酒文化的一面,为汉字文化学、字形文化学以及汉语词汇学提供参考。

酉;酒德;酒俗

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酒的故乡”之称。与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同步发展的,还有丰富的酒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酒文化的观点。儒家非常重视“酒德”,《尚书·酒诰》里指出:“饮惟祀,德将无醉”,“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 孔子也曾提出“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另外,“酒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酒的酿造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因而,饮酒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生理需要,更为重要的当是一种精神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1]118所以,人们在日常的酒事活动中,也形成了不少的酒俗。这种酒德、酒俗毋庸置疑地会反映在语言中,索绪尔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这种反映当然会体现在记载语言的工具——文字中。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在汉字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与酒德、酒俗有关的从“酉”之字。《六书正伪·有韵》:“酉,古酒字。”所以本文拟对这些和酒德、酒俗有关的从“酉”之字进行穷尽式的搜集、整理和探讨,从文字的角度来反观中国古代的酒文化,把“汉字字符及其系统作为文化的载体,来探讨它所载负的文化信息”[2]。

一、和祭祀及冠娶礼有关的从“酉”之字

这些字有:

“酹”,《玉篇·酉部》:“酹,餟祭也,以酒祭地也。 ”

“醊”,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引《字林》曰:“谓以酒浇地祭也。”

“奠”,《说文·丌部》:“奠,置祭也。 ”

“醮”,《说文·酉部》:“醮,冠娶礼祭。 ”

祭祀是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所以《尚书·酒诰》指出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许多原始宗教和民间宗教在祭祀占卜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酒,他们把酒作为能‘通神’的神圣之物,‘饮必祭’、‘祭必酒’,还有专门的祭祀用酒。”[3]古人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据《周礼·天官·酒人》记载:“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供)奉之。”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也提到:“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大雅·旱麓》)

冠礼是一个人从幼年到成人的标志,男子年满二十行冠礼时,“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婚礼则更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提亲到定亲、娶亲,都离不开酒。所以,对于和酒密切相关的祭祀及冠娶礼,在汉字中均有从“酉”的专字表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代文化逐渐遗失,于是,承载这些文化的汉字也就不为人所用了,如古人把祭祀看作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事情,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鬼神,也就少了事事都祭祀占卜的活动。现代人对此更是越来越淡薄,特别是城里的年轻人基本上只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且近年来还有以鲜花代替酒祭的趋势。同时,现代人一般也不举行男女成人礼了。于是,“酹”、“醊”、“醮”这样的字也就逐渐成了古字。

二、和饮酒礼节等有关的从“酉”之字

“酭”,《集韵·宥韵》:“酭,酬酒也。 ”

“酬”,《说文·酉部》:“酬,主人进客也。”又“醻,主人进客也。酬,醻或从人州。”《正字通·酉部》:“酧,俗酬字。”

“醋”,《说文·酉部》:“醋,客酌主人也。 ”段玉裁注:“诸经多以酢为醋,唯《礼经》尚仍其旧,后人醋、酢互易。”

“酌”,《说文·酉部》:“酌,盛酒行觞也。”段玉裁注:“盛酒于觯中以饮人曰行觞。”

“醼”,《广韵·霰韵》:“醼,醼饮。 ”

“醧”,《说文·酉部》:“醧,私宴饮也。 ”

“醵”,《广韵·药韵》:“醵,合钱饮酒。 ”

“酺”,《说文·酉部》:“酺,王德布,大饮酒也。 ”

在中国,不管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有时为了交际的需要,有时为了和亲朋好友谈心叙旧,都会设宴邀请客人相聚。这时,酒就是他们彼此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一种重要媒介。而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尚往来,在宴饮中也不例外。比如,饮酒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要给客人敬酒、劝酒,以表敬意和欢迎,客人也要回敬,客人之间还要互敬,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且“酒逢知己千杯少”。对此,王筠《说文句读》也进行过阐释:“初,主人酌酒与客曰献;宾饮献毕,而酌与主人曰醋;主人饮醋毕,又酌与宾曰酬。”当然,这种宴饮还有可能是国家遇特大喜事,天子广布恩德,命令特许的开怀畅饮,或者是大家合伙凑钱聚饮的。总之,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其中,敬酒、劝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尽管清代翟灏《通俗编·饮食》里引《乐善录》云:“劝人以酒,固无恶意,然当随人之量以劝之。”但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在酒桌上总希望对方喝的多一点,甚至出现了一些顺口溜,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等。不过,喝酒还是应量力而行,俗语说得好:“好花乘着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

不过,曾用来表示酒俗的这些专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酌”、“酬”、“醋”还为人们所熟知,但它们的常用义也都发生了变化,和饮酒已没有关联。现在不管是主人敬酒,还是客人回敬,或者大家互敬,都可以通称为“敬酒”。这样,用一个词组代替了原来的好几个词,减轻了人们的认字、用词困难,这也许正符合语言文字的经济原则。

三、和饮酒及酒醉等有关的从“酉”之字

“酑”,《玉篇·酉部》:“酑,饮也。”《正字通·酉部》:“酑,小饮。 ”

“醉”,《说文·酉部》:“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溃也。”《正字通·酉部》:“酔,俗醉字。”

“醚”,《玉篇·酉部》:“醚,醉也。 ”

“醺”,《说文·酉部》:“醺,醉也。”《正字通·酉部》:“醺,本作。”

“酩”,《说文新附·酉部》:“酩,酩酊,醉也。”又“酊,酩酊也。”

“酕”,《广韵·豪韵》:“酕,酕醄,醉也。 ”《集韵》:“酕,酕醄,极醉貌。”

“酻”,《改併四声篇海·酉部》:“酻,酒过惛也。 ”

“酲”,《说文·酉部》:“酲,病酒也。”王筠释例:“夫人之醉不以为病也,当其既觉,则头目不清,心神昏眊,夫而后病其醉也。”

“酗”,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耽酒曰酗。”《说文》:“,醉醟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字亦作酗。凶、一声之转。”《正字通·酉部》:“,俗酗字。 ”又“酗,别作。 ”

“酣”,《说文·酉部》:“酣,酒乐也。 ”

“酖”,《说文·酉部》:“酖,乐酒也。”《篇海类编·食货类·酉部》:“,详酖。 ”

“酡”,《玉篇·酉部》:“酡,饮酒朱颜貌。 ”

“醒”,《说文新附·酉部》:“醒,醉解也。”

酒味美而香醇,又有麻痹人神经的效力,所以《战国策·魏二》就记载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儀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但事实上,后世并没有禁止酿酒,反而随着农业的发展,酿酒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随着政权的下移,酒的应用越来越广,民间也简直是无酒不成俗,当然也就无法做到人人禁饮了。所以尽管历朝历代都提倡酒德,劝人戒酒或节饮,但仍有不少人常常喝得醉醺醺的,小至伤身,大至误国。其中不乏饮酒作乐的,也不乏借酒浇愁的,总之这样的事屡禁不止。

也正因为此,古人造出了很多与酒醉以及酒醉后的情态、容貌、声音等有关的字,而且由于地域、时间等关系,还出现了不少同义词,如“ 、醚、醺、酩、酊、酕”在古书中均释为醉义。同时,有的字又有很多个异体字,如“酗”的异体字或称俗字就有“、、”三个。这种情况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既要遵循实用原则,又要遵循经济原则是相违背的。所以在汉字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字经过自身不断的竞争,以及统治者和专用字书的规范,大量的被淘汰,如现在表醉义的就只有“醉、醉醺醺、酩酊大醉”这三个,但其核心都离不开“醉”这个常用词。

另外,由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原来的一些单音节词也逐渐被一些双音节词或词组所代替,导致古代用来表示饮酒、醉貌、醉声等的专用字都变成了古字。

总之,正像《〈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一书中所说的:“语言中的词汇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因而成为文化的载体。以义构形的汉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也以它的构形负载了诸多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4]通过本文所举的这些从“酉”之字,正可以从中反观中国古代的酒德、酒俗,让我们认识到“在由汉字所写就的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酒文化的信息”[1]120。

[1]韩伟.汉字字形文化论稿[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18.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7.

[3]王惟恒,强刚.酒文化与养生药酒[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2.

[4]王宁,谢栋元,刘芳.《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9.

K892.26

A

1673-1999(2012)04-0145-03

李利芳(1979-),女,硕士,山西临县人,长江师范学院(重庆涪陵408100)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

2011-12-19

猜你喜欢
正字饮酒主人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主人有的我也有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陶渊明 饮酒》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弓的主人
与猫狗共饮酒
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