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华中分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 00:49吴云峰徐成钢
关键词:抗大华中分校

吴云峰,徐成钢

抗大华中分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政治教育

吴云峰,徐成钢

抗战时期,新四军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吸引了大批青年,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教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使青年学生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定了革命意志。其教学方法对当今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思想政治教育

抗战期间,为了培养军政干部,我党举办了抗日军政大学,而华中地区的新四军也举办了教导队,后来演变为抗大华中分校。新四军吸收了东南地区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很多人进入教导队或抗大华中各分校学习。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移至南昌后,就决定设立教导队培养干部。“同年9月,新四军教导总队成立。周子昆兼总队长,袁国平兼政治委员,冯达飞任教育长,余立金任政治处主任。”[1]51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继续开办抗大分校。新四军共创办了6个抗大分校。分别是:抗大华中总分校,豫皖苏地区的抗大第4分校,苏北地区的抗大第5分校,淮南根据地的抗大第8分校,鄂豫边区的第9分校,皖江根据地的第10分校。

一、抗大华中分校青年学员来源及思想政治水平

抗大华中分校学生的来源主要包括新四军干部和战士,从沦陷区、大后方来的学生及华侨青年。陈毅在《关于抗大第五分校概况致中共中央等电》中讲到:“本学期学员共一千四百七十八名:计由于抗校编来的四百余名,大部是上海来的学生,小部是由部队中调来的连、排、班级军政干部。”[2]971新四军所在的东南地区是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敌伪封锁、交通受阻,很多学员不能到达延安,就近去了抗大华中分校。“武汉沦陷以后,到陕北去交通困难,上述地区决心到敌后抗日的进步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大多数只能前往新四军教导总队和华中地区的各个分校了。当时还有从东南亚各国来的爱国侨胞数十人也参加了教导总队,决心把鲜血抛洒在祖国的土地上。”[3]34可以说,抗大华中分校学生的来源是五湖四海。

华中抗大分校的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呢?“他们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影响和党的培养教育,在工厂、学校、进步群众团体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经历过斗争的洗礼,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而且有较高的活动能力。但他们同样没有经过党和军队的系统训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只能说懂得一鳞半爪。”[3]27由此可以看出,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的学员在入学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一定的信仰,有着朴素的革命理想,但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军政干部是十分必要的。

二、抗大华中分校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抗大华中分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大致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整风材料、时事教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政策、政治工作的方法等。政治教育的实施,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锻炼党性、整顿思想的思想教育;二是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时事教育;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建设的政策教育;四是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或政治常识的理论教育;五是党的工作,如党的建设、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方面的教育[1]267。分校在办学中把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立足于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如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抗大第十分校“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泽东有关阶级斗争学说,学习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还学习瓦解敌军、战时群众工作以及怎样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宣传和动员群众等。教材主要是参照抗大总校和华中总分校的课本和教学大纲,并结合新四军在皖江地区对敌斗争实际而编写的。”[4]323所以,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二,开展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学习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抗大华中分校学员还通过实践来认知,在军事斗争、民运工作、劳动中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实际相结合,还表现在教学与实践、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等方面。教导总队和五分校参加了反扫荡、反对顽固派的多次战斗,五分校还配合地方进行了剿匪战斗。地方工作则经常组织短时间的民运工作队、宣传队,或派人临时协助驻地群众工作。每年夏秋两季,组织各队学员帮助群众收割稻麦。”[5]125通过实践,使所学习的理论能与抗战的需要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果。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抗大第五分校注重开展社会调查。“第三师抽调主力及地方部队,清剿土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并实行减租减息。第五分校的学员大都是本地人,他们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受到了一次生动具体的政治教育。”[4]296实践教学的开展,加深了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总体上看,抗大华中分校的教学方针与中央的要求是一致的。“抗大的教学方针,就是众所周知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激动的战略战术’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风。”[3]138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又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抗大华中分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多数同志认为:“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敌后的战争情况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少而精的要求;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3]20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注重结合实际。当时华中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比较紧张,抗大华中分校的学员经常在战斗中经受锻炼。苏北抗校的全体学员都曾积极地参加黄桥决战。1940年5月13日,抗大第四分校举行成立大会,“大会进行中,突遭千余日伪军的袭击。彭雪枫果断地指挥部队进行顽强地反击,歼敌200余人,分校学员安全转移。这是抗大第四分校成立后经受的第一次战斗考验。”[4]279由此可见,抗大华中分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注重实际,学以致用的。

第二,形式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抽象深奥,再加上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的形式,因材施教。“还有一些主要由学员自己组织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例如出墙报介绍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举行问答晚会、猜谜竞赛等等,鼓励学员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途径来复习功课,加深理解。”[3]35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新四军教导队,每个星期都有一次问答晚会,把问题搓成纸团,采取“击鼓传花”的形式在学生中传递。“解答错的罚唱一个歌,解答得特别好的可以得到一点糖果等类奖品。这样寓学习于游戏,大家都是兴高采烈,并不觉得丝毫厌倦。”[6]405由于采取了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抗大华中分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提倡启发式教学。抗大华中分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反对“满堂灌”,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倡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教育方法,反对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教育方法。启发的方法要求将学员的自学与教员的辅导适当结合,教员讲课后提出问题,引导学院自己思索钻研,做出结论,而不是教员夸夸其谈,学员死抄硬记。”[5]121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四师的陈锐霆《抗大四分校一年来的管理教育》论述了抗大四分校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指导:“多数教员都在学员中、地方上作了搜集材料的工作,相当打破了过去政治课的原则呆板。讲授方法上,在时事政治课也打破了单纯注入的方式,进行了小组研究和集体讨论或辩论。 ”[7]448

第四,提倡课堂互动交流。抗大华中分校在政治理论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交流。“抗大五分校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贯彻群众路线,而且很注意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提倡领导、教员、学员三结合,注意集体研讨、教学相长。”[3]139-140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八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是:“听课和讨论相结合,开展学习互助,老师讲课,学员做听课笔记,通过小组讨论加强理解。学员中勤奋好学之风很盛”。[8]27教学民主的推行,师生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活跃了风气,增进了感情。

三、抗大华中分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提高了学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通过学习,学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大大提高,“正是由于向广大的学员比较集中地进行了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进行了基础的军事知识教育和战术训练,又通过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对学员进行了革命优良传统和抗大校风的熏陶、培育,在教导总队和抗大分校学习过的同志在军政素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5]126据洪学智回忆“有一位在教导队学习过、如今已是军一级的负责同志看望薛暮桥,谈起当年上政治经济学课的情景。他说,自己是工人,从小就当学徒、工人,生活很苦;抗战后参加了新四军,到教导队学习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却不懂什么是剥削,总以为资本家给工资养活了我,哪里晓得还有剥削剩余价值的‘奥妙’。听了政治经济学课才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3]30

(二)培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到了抗大,经过学习,大多数学员不仅思想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行动上也有了明显变化:“凡是来到抗大女生队的,要脱下旗袍、便装和高跟皮鞋,换上灰布军装;要过集体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生活。”[3]147学员通过学习,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了革命的需要。“这些学校就像一座革命的熔炉,使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抗日革命青年自觉地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逐步锻炼成钢,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为社会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抗日干部和共产主义战士。”[1]267在抗大华中分校学习的学员普遍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三)树立了坚强的革命信念

许多在教导队或抗大分校学习的学员思想意志坚定,在皖难事变中经受了考验,没有向顽固派屈服。“他们平时教育人,战时作榜样,夺取敌军武器以武装自己,同学员一起投入战斗。 ”[3]40“在皖南事变中弹尽粮绝,力竭负伤不幸被捕囚禁在上饶集中营的近七百名新四军干部,有不少是教导总队的干部和学员,或者曾在教导总队学习和工作。同志们并没有因为战事失利而灰心丧气,而是进一步坚定了革命意志。他们生死与共,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大义凛然。”[3]40-41由此可见,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不仅使学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而且树立了坚强的革命信念。

四、结论与启示

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而且探索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新四军教导队及抗大华中各分校“至1943年底,共培训干部2.8万余人。有效地提高了各级干部的军政素质。”[9]213抗大精神不仅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在“敌、伪、顽”夹击的恶劣条件下艰难办学,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王辅一.新四军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3)[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3]洪学智,薛暮桥.华中抗日革命熔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王茂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5]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回忆史料(1)[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6]马洪武.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一)[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第17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新四军战史编辑室.新四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G40-092.6

A

1673-1999(2012)04-0168-03

吴云峰(1981-),男,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安徽黄山 245041)讲师;徐成钢(1965-),男,安徽霍山人,黄山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1-12-22

安徽省规划办项目(AHSK09-10D166);黄山学院教研项目(2010JXYJ13)。

猜你喜欢
抗大华中分校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我们从抗大走来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罗瑞卿在抗大(上)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