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与高校民生教育

2012-08-15 00:49曾蓉
关键词:民生问题三进民生

曾蓉

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与高校民生教育

曾蓉

民生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生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民生问题,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民生观和责任感。“三进三同”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立足基层和农村,注重体验学习和实践锻炼,是大学生了解农村、认识国情、关注民生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民生教育

一、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颁布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并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加深入和贴近社会实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用日益突出。

2008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启动了大规模的10万市级机关干部“三进三同”的活动。大学生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继“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之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立足基层、深入群众、埋头实干、锻炼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升华思想,树立责任,提升能力,发扬精神,做出贡献和实现价值,增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成为新时期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助推力量。

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为青年大学生热情欢迎。青年大学生在参与“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中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国情的认识,关注新农村建设和民生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了为人民群众服务情感。“三进三同”是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创新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青年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民生教育及重要作用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即老百姓。《辞海》解释:“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民生”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笔者认为,民生是指人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关系人们自身发展的社会问题,包括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是保证人民群众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影响社会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民生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澄清对民生的疑惑和误读,从而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民生观和责任感。在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民生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民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陈旧乏味,滞后于大学生思想和时代的发展,缺乏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二是以理论说教为主,脱离社会实践,缺乏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三是引导作用不强,面对我国转型阶段的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对青年学生指引不够,削弱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走出困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贴近社会实际,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过程之中,在内容上实现创新。以关注民生、解惑民生、助推民生为内容的民生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鲜活动力,拉近了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体需求的距离。

(二)民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

社会发展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多变复杂,个性差异性突出,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问题认识不足,缺乏正确判断,爱国主义意识、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需要加强引导。民生教育贴近生活,内容丰富,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问题能吸引青年学生,通过他们对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剖析,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国情形成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树立社会主义民生观,加深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直接体现

青年大学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民生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生问题的解决和解决程度。引导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理解民生问题,教育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满足自身的民生期望,怎样把党着力解决民生的执政理念、政策倾向与大学生的民生期望和现实问题有效衔接和磨合,对接和协调”[1],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价值体现。

三、在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中推动高校民生教育

“三进三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作用价值上都贴近民生教育的需要,其主要体现为:

(一)生动呈现民生教育内容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大学生价值、道德、理想和信念反映中国基本国情。爱国主义精神,共同的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认同感,责任感都是以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问题为轴心[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的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以农户为基点,以调研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要务,以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手段,全面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刻体会和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民生现状,培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社会感。青年大学生们通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走访村落、调研民情,接触到了农村收入分配、医疗卫生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计划生育等系列民生问题。通过志愿服务、开展活动,收获情感。

(二)鲜活体现民生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对青年大学生的民生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不能定格在说教,不能局限在教室,而是要带着青年学生走出去,到最贴近实际的基层去看、去听、去了解、去解决,通过亲身体验来充实认识,升华思想,锻炼能力,塑造人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服人,力求促进学生思想转变。民生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认清中国国情,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关注民生,了解民生问题,澄清疑惑误解,加深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的方式完全满足民生教育的内容需要,是民生教育得以有效开展和深入进行的最好“课堂”,是加强民生教育的实效手段。

(三)有效保持民生教育动力

情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内在动力。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其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进三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感情,对人民群众由衷敬佩,学习人民群众质朴善良的品质、勤劳奋进的美德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大学生自我体验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家园建设,向人民群众学习,树立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三进三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把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民生教育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彰显出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实践检验民生教育成效

教育源于实践,经受实践检验和提升,实践赋予教育强大生命力。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作为民生教育的“大课堂”,检验青年大学生是否树立起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否形成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认知,是否拥有解决民生问题的思维和技能,是否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进三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民生教育的切入点,其实践范式推广到农村、工厂、社区、街道,在社会民生各个领域经受检验,丰富发展,不断增强民生教育的实效性。

[1]董一冰,张新,郑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民生教育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李大鹏.“民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G641

A

1673-1999(2012)04-0173-02

曾蓉(1980-),女,四川成都人,重庆科技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

2011-12-20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三进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棋乐
藏垢纳污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