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壮图与云南的书院

2012-08-15 00:54张黎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山长崇文蒙自

张黎明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唐代就有丽正、集贤书院,宋代则有应天、岳麓、嵩阳、白鹿书院。宋代以前,书院多为学术大师讲学、传播文化之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多为历代大儒追求的境界。依山而建、多择环境清幽之地、讲究风水的书院选址,更让深居学术殿堂的大师,多了一份“天人合一”的心境。明清以降,书院多为备科举考试的场所,官学私学合一。云南石屏玉屏书院一副对联“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形象地说明了书院这一特殊的文化功能。书院是当地人才的聚集地,对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交流有着显著的影响。

云南地处中国之边陲,虽说汉代已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浸润,然至元代尚无书院建立。《元史·选举志》载:“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提出:“武功以定天下,文教以化远人。”在云南广设府学,“黜百家尊孔氏”。元末明初,对于儒学的推崇促兴了书院讲学之风的兴盛。昆明则建有五华书院,建水则有景贤、崇文书院。谢肇《滇略》:“衣冠礼法。言语习尚,大率类建业,二百年来,熏陶渐染,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矣。”又说:“人文日渐兴,其地夷夏杂处,然于蒸蒸化洽淳朴易治,庶几所谓一变至道者矣。”[1]可以看出,明代文化教育对边疆民风、民俗的改善所起的重要作用。至清代,云南全省书院多达两百多所。省内以五华、经正两大书院为最;滇南则以崇正书院、观澜书院为盛。书院自建立之日起即有浓烈的官学化倾向,管理也无统一的模式,各地历朝也不同。然山长作为书院的管理者、教学者则天下书院皆有之。书院早期多建立在山水清净优美的山林中,讲学者也多为山中隐士,后人称之为“山长”。之后,书院山长多选聘有较高学术名望、知识渊博之人担任。由于书院受到官府的资助、影响,也有书院的山长由朝廷任命。清康熙《白鹿洞志》的“职事”条中规定,书院洞主(即山长)应“聘海内名儒,崇正学,黜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者主之。”[2]明清以后,滇中人文化成,人才日丰。尹壮图,据《清史稿列传一百零九》记载:“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再迁郎中。三十九年,考选江南道监察御史,转京畿道。三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直言和珅创设的议罪银制度,上书乾隆而被罢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辞官,回乡养母。嘉庆四年嘉庆帝要他回京重新任用,尹壮图以“念其老母”被恩准回籍养母。他是唯一参与编撰《四库全书》的滇籍官员,其才华与声望名镇南滇。回乡后的尹壮图,以其人品、学识受到了云南各书院激烈的邀请,将自己生命的晚年服务于家乡的莘莘学子成为他的选择。

据考,尹氏这一家族是明清在云南延续两朝的科举世家之一。尹壮图的曾祖父尹文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科举人,官至兵部主事;尹壮图的祖父尹宗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丁酉科举人,官至广西桂林司马;尹壮图的父亲尹均,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内阁中书;尹壮图之弟尹英图,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翰林院检讨,官至湖北施南知府。尹壮图之子尹佩珩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进士。故地方史志说:“尹氏,累世儒望,名扬滇中。”[3]兴礼教,化夷风,重科考,育人才,晚年的尹壮图讲学于蒙自、建水、开远、昆明等地。1793年回到蒙自的尹壮图受到临安知府张玉树的聘请,主讲建水的郡城书院。郡城书院即为现存建水城中的“学政考棚”,是明清科举考试中滇南片区考乡试及预考会试的场所。《续修建水州志》载:“学院考棚,在城东南。乾隆五十七年知府张玉树重修。东西文场以石易木。”然此时,开远灵泉书院也聘请尹壮图去主讲,尹念母亲亦为开远人,且离蒙自较近,便于照顾母亲,遂离开建水。至今建水学政考棚内有尹壮图一楹联:“朝廷立法无私,使者自正其心术;圣贤去人不远,诸生莫负此冠裳。”上联即对选拔者的鞭策、督促;下联不乏对应考者之勉励。

嘉庆二年(1797年),尹壮图主讲阿迷灵泉书院。阿迷即为今天的开远,《开远市志》记载:元代以前,开远“僻远极也”,“声教阻绝,朴陋无文”元代设阿建州,正式的入中央集权统治。明朝改土归流“为治之道,首先重学”,开始出现正规的地方教育。乾隆三十五年(1700年)原万寿宫(现开远五中校址)上,改办了灵泉书院,期间几度兴废。1797年,尹壮图讲学灵泉书院,重振兴学之风。书院讲学之余,醉心于山水,寓教于乐成为尹壮图的乐趣。现在开远归圣寺一石碑记载了当年尹留下的七律四首,抒师生游乐之兴,现摘录如下[4]:

狻猊作势枕云冈,威重群推百兽王。

拳曲金毛森欲舞,磋砑石齿利如钢。

到来逼近神偏肖,望去驯眠性本良。

怪得对山烧火焰,朝昏吞吐灿光芒。

万石峥嵘列满冈,枪枪百兽宛来王。

斓斑饮羽翻疑虎,硗确经呵便化羊。

驯象侧峰遥拱峙,犀牛一洞敢潜藏。

是真是幻初无二,高枕云霞续梦长。

由来布沼膏腴乡,雅仗威名镇此方。

藜藿满山传虎伏,桑蔴夹道绝狼当。

羡君僻处邀虚誉,笑尔幽栖冒假王。

不为云深贪偃仰,缘何驯卧佛龛旁。

登山屐齿未全荒,挈伴攀藤谒梵王。

危磴穿云容罨蔼,清泉泻石韵铿锵。

依稀盘谷还真相,仿佛闾山忆宦场。

俯看良田千万顷,波心珠点月汪汪。

1797—1799年尹壮图讲学奔波于开远、蒙自两地,虽辛劳,但乐此不疲。1799年尹壮图受临安崇文书院聘请,住临安讲学。崇文书院从建置到规模均可以算得上滇南最完整的书院之一。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知府方桂增建书舍易名“崇文书院”。每年束修银一十九两一钱六分京斗谷四石。院中悬楹联一副:“堂壁焕前规,八郡人才今复萃;湖山终闲气,三迤文教此为宗。”1799年(嘉庆四年),内阁大学士尹壮图,回乡主讲崇文书院;并手书“藏书楼”三字,悬于楼。撰书五夫子祠联一副:“性道发为文章,瞻儒服儒冠,矩范敢忘私淑艾;经济根乎学问,溯宋南宋北,瓣香窃取旧薪传。”崇文书院内也多有名人宣讲于此。如生于书香门第,年少时“孝友内外无间,音弱冠即行”的张履程。履程系进士凤书第六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官至陕西、华阴等地知县。为官期间,以“慈惠为心”屡有政绩,每到一地上任“老稚泣送”,“致仕归行”,嘉庆初期“行李萧然,惟书数箧”。归故里主讲“崇文书院”。尹壮图亦是张履程的崇拜者,无论其诗文还是书法,他都极为欣赏。1800年,尹壮图任昆明五华书院山长,《新撰云南通志》记载尹壮图为五华书院历史上著名的山长之一。草创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五华书院,因选择五华山之北而得名,清雍正以后书院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凡滇杰出人士无不聚集五华。尹在五华书院讲学,“自启馆以来,生徒四五百人,竟不能容,就寺以为院。”在尹讲学期间,先后中举的学生有李蟠根、倪玢等40多人。[5]他为五华书院“藏书楼”的题额至今犹存;“鱼跃鸢飞活泼泼地;日华云烂纠缦缦天”传为天下书院名联之一。而其书法,“能融合古今书家之所长,加以创造,形成沉着痛快、纵横自如、朴实醇厚、苍劲有力的独特风格,时人评其书法‘有化沙即泥巴之妙’。”[6]

1803年,蒙自观澜书院落成,尹回乡任主讲,开蒙自之文风。嘉庆《临安府志》记载:“在西关外”。尹壮图不计较自己的报酬,淡泊名利,全身投于书院的讲学。尹教学注重以身传道,常著文章供学生模仿、评论;学生创作从构思、立意、行文他都一一指导。而尤重书法,让学生“每日必到书院课示,一瞬则作书”。相传,年近古稀的尹壮图一次收了童生的200多篇习作,都一一认真批阅,做到循循善诱。执教一年,弟子中就有两人考上秀才;两年后又有李先德、杨淇、尹奠图(其堂第)等一大批人考上秀才,被誉为蒙自的“少年英俊”[5]。1804年尹病重,仍坚持讲课,1807年仙逝。

尹壮图,一生正气浩然。少年才俊,已名镇滇中;中年上书,是非曲直,不卑不亢,名流千古;晚年修诗书,育才俊,化夷风。尹壮图陪乾隆南巡,留下祭奠史可法的诗篇:“不朽非关一片骨,梅花时助返魂香。”这也可说是尹壮图自己政治生命、教育生命的写照。修四库,议罚银,足以不朽;驻书院,兴讲学,魂留滇中。

[1]刘光智.云南书院及其向学校的转化过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74.

[2]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45.

[3]云南的科举家族[N].云南日报,2010-11-25(11).

[4]开远公众信息网·历史[EB/OL].2010-12-13.

[5]柏云林.红河名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3-24.

[6]杨福.乾嘉书家尹壮图[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1).

猜你喜欢
山长崇文蒙自
我当企鹅饲养员
崇文塔之旅
无题
枣庄市台儿庄区创新推行“山长制”保护山体见成效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习作点评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山长的出身与岳麓书院的千年发展*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
云南锁蒙高速公路开远至蒙自段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