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徽州三雕引发的思考

2012-08-15 00:54蒋波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徽州雕刻建筑

蒋波

(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重庆400067)

中国古代五千年的文化与艺术,总让现代人感慨、激动而神往。徽州三雕艺术是古典文化的民间范本,它的产生与“生存”有着丰厚的土壤;遵循儒学文化背景,形成了纯净自然、简洁淡雅的艺术风格;蕴藏着高端的技艺配合;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而并非为美而美。对我们现代人极具启示意义,值得艺术设计工作者不断琢磨学习。

1 产生和“生存”的背景

建筑是一个时代文化与艺术,地域民俗与社会观念、经济与技术的集体反映。古代建筑是在皇家制定的规范制式下营造的,没有规划师没有建筑师,有的是主人与工匠对材料、结构、工艺的理解,以及真实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反映。建筑是政治、经济的具体表现,是民族文化连绵的丰碑。

明清时期大部分徽商具有“官、儒、商”三位一体的文化情结,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宅院、辟园林、修祠堂、建书院、造牌坊,形成了粉墙黛瓦、简朴内向的建筑模式,融入了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精神理念与审美情趣。被誉为“徽州三雕”的石雕、砖雕、木雕,蕴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

宗教伦理、地域环境、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是其产生与“生存”的土壤。徽商资本是其“生存”的经济基础,崇尚儒学是其“生存”的地域文化,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是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徽州三雕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清末民国初年,五四运动的兴起,至新中国建立,到文革浩劫后,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口增长,乡村城市化,住宅商品化,旧有的家族观念和聚族而居的传统被打破,我们失掉了建筑雕刻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

2 文化背景

徽州文化引领“时尚”约800年之久,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刻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

徽州三雕艺术题材丰富,饱含丰厚的社会伦理学积淀。伦理美学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基本,以礼仪为行为规范,重视审美的精神理念和伦理道德的结合。儒文化背景哺育着徽州三雕,使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艺术风格;同时徽州雕刻又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三雕背景多为儒家文化,通常出现的内容有中庸、崇礼、忠义、读书、及第等。还有“马上封侯”、“寒窗苦读”、“子孙满堂”等儒教宗法伦理道德的范畴。此外如“醉打金枝”、“三顾茅庐”、“关公送嫂”等文学戏曲典故,深切表达儒文化精神。

民俗文化是其发展的另一背景,如“福禄寿”、“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郭子仪祝寿”等。再有渔、樵、耕、读、捕鱼、撑船等生产劳动场景。

现代社会对古文化传统的漠视,或西方文化的完全介入,使得建筑变成了住宅的机器,装饰多余。儒学变成了“经典”读物,劳动仅仅是生存方式。现代的徽州地区以及各地的农村人口大量入城打工,仅农忙时节回家。没有了儒商发迹之后回乡光宗耀祖的建筑,没有了家族聚居以及乡绅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失掉了存在三雕的文化背景。徽州三雕成了仅存的被保护起来的,作为旅游者凭吊古文化的对象,成了学习者观瞻古文化的残存记忆。

3 技术与艺术

徽州三雕具有区域化特征,虽有流派之分,但艺术风格相似,各地区的雕刻既有差异性又有共性。官方艺术、民间艺术、传统艺术在雕刻中充分融合,雕刻广泛推广,技法日益丰富。

徽州雕刻历史悠久,产生及流行的时期是元末至民国初期。徽州雕刻其风格朴实,刀法简练,人物形象夸张生动。至清代,各项艺术趋向繁复,雕刻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手法上,出现了从绘画中吸收养料的“画工体”和侧重传统技巧的“雕花体”。除明代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又增加了混雕、剔底雕、多层雕等,有的多层雕多至十层。画面边框出现了多种形式,打破单一的方框模式,以八宝奇珍或花卉叶蔓等各种纹样装饰组合。三雕艺术善于处理使用材料本色或单作髹漆,注意工艺的精巧,但不炫富不夸耀,融于建筑整体中,清新淡雅,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技术虽然高超,但制作出来的雕刻,只能当作旅游景点或仿古空间中的品鉴,并非真正生活的需求。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却制作不出具有人文韵味的古式雕刻。

4 非为美而美

徽州三雕的任何形态,其来源都不是为美而美的。

建筑雕刻多起于绘画,服从绘画法则,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本观念,崇尚“自然美”的美学理念。儒、道、佛思想共同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及雕刻艺术的发展。徽州雕刻受新安画派影响,讲究艺术美,并与建筑结合,成为拥有功能性的建筑构件。

木雕取法线描,线条强劲有力,具独特审美价值,大量运用于建筑和家具中,屏风、窗楹、梁柱,及床、桌、椅等,几乎无木不雕。砖雕以浮雕或透雕为主,广泛用于门楼、门套、屋檐、屋顶等建筑结构中,显得典雅、庄重。石雕受材料限制,题材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风格以浅层透雕、平面雕和圆雕为主,刀法精致大方,主要用于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享誉甚高。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和谐配合,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现代社会所谓的仿中式的装饰,只是搬来几个木雕,挂上几张国画,贴上几幅对联,失掉了生活氛围的文化及民俗背景;失掉了结构意义上的装饰之美;失掉了空间格局的依托,因此,总让观者感觉那是离亲身生活很远的场景布置而已。

结语:徽州三雕艺术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是徽州人民艺术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艺术,无论历史变迁,却总有斩不断的历史文脉,强大的家族文化伦理道德制约,封建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能工巧匠高超的艺术才能等等,都是古代艺术得意永续发展的依托。并非为美而美,而是十足的生活的体现和建筑结构的真实运用。现代设计中的仿古或复古,不应只是一种时尚,而应研究传统建筑装饰雕刻的背景、精神与情韵,设计应真实服务于生活,是高于生活,并融于生活的。

[1]汪森强.水脉宏村:追寻宏村人居环境的文明足迹[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王春燕.徽州古民居雕刻装饰探幽[J].装饰,2004,(4):86-87.

[4]朱开益.江南民间木雕艺术图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5]武旭峰.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徽州雕刻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徽州绿荫
建筑的“芯”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