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2012-08-15 00:42逯姝洁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逯姝洁

(河北北方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高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带来了方便和迅捷,但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调整思路,在继承优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不断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水平,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大学生的双重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类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同时也为各种不良信息提供了散播的平台,作为新生代主力军的大学生更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作用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格局,从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网络的不断健全和发展使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和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校园网和远程教育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数字化图书馆的建成使用和网络期刊的建设,网上学习的热潮正在逐步形成,这种学习方式使社会知识资源得以共建共享,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高校师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教学资源多元化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的新特点。

2.网络扩展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网络的立体化模式传播形态在改变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改变了大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改变了理解与思维的定势与方式,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了素养和专业能力。

3.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拓宽了教育渠道

网络使得师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最大程度地获得各种信息。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互相结合的多彩教育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在高校的传播,对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网络拓宽了高校人际交往的渠道和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和传播更加便利,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促进了传统交往方式的变革,拓展了交往范围,打破了地域、时空、文化差异等限制,使对话平等,交流迅速,使人际关系更积极、更融洽、更亲近。

(二)消极作用

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1.导致大学生理想信仰迷茫,思想迷失方向

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其中或多或少肯定会有不良的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导致大学生政治观念淡漠、政治信仰迷茫、民族意识淡化、理想信念模糊等。表现为动摇社会主义的信念,缺乏远大理想、抱负和志向,放松政治理论学习,厌烦和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个别大学生法律意识淡化、心灵扭曲、道德沦丧、触犯法律。

2.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宣扬其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失去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3.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网络使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相对减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也相对弱化,造成人际情感萎缩和人际关系淡化冷漠。匿名网络交往更导致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沉迷网络还会使大学生学业荒废,意志消沉,给身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要充分利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和预防消极影响,真正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完备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工作细则

首先,要建立全面、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各学院(系、部)以及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等要自上而下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院校(系、部)和学生班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一支由思想过硬、理论扎实、素质较高的网络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其次,要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特点,建立健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新机制。要充分考虑网络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各种消极作用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导思想,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第三,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要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明确工作管理职责、任务、要求及目标。此外,还要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等,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1]。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网络信息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总结经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增强敏锐的信息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极为丰富的网上信息中捕捉到那些可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诱导信息,及时提醒大学生学会辨别,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干扰和误导。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挑选一部分已经掌握了一定网络技术,责任心强,政治素养高的工作者,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网络环境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击大队”,专门负责校园内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和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保持一致,要有较强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学院校(系、部)制定的《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和网络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和消除有损健康的、违法违规的和迷信反动的垃圾信息,树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自觉建立“第一道防火墙”;再次,要经常对全校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全体在职人员和在校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使他们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开展网络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扰的能力,做好有关网络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适时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优势[2]。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网络使广大师生能很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彩教育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在高校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很好地利用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这一优势,学会从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提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获取信息内容过程中,要辩证地分析和科学地取舍,吸收存储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教育的方式、载体和手段上要经常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条件,拉近了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交流和传播更加便利,带来了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促进了传统交往方式的变革,拓展了交往范围,打破了地域、时空、文化差异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对话平等,交流迅速,使人际关系更积极、更融洽、更亲近。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学院实际,熟练掌握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并利用好网络的优势,根据工作地点、工作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旧的思维方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开辟网络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创建不同范围和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QQ群,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博客,创新沟通交流模式,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上论坛平台等[3]。这样,可以及时准确地摸清学生所思所想,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沟通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疏导,防止过失和偏激行为的发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规范网络运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和监控机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是规范网络运作,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有效保障。一是要加大对校园网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识别能力,杜绝不良网址进人校园网;二要是专设网络信息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和特殊技术手段,加强对不明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以及内容的严格审查、甄别和筛选,如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启用网路连接防火墙技术、过滤技术,建立可信任站点,有效防止和杜绝不良信息对校园网的侵害。

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载体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这个源头做起,加强校园内网络信息的监控,适应时代需求,运用好网络这个资源丰富的大课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大学生。

[1] 潘焱.论大学生网络观教育[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98.

[2] 李青,张建华.高校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1-12.

[3] 梅元媛,马可,姜剑.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职业时空,2010,(10):179-180.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