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探析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话语跳脱

2012-08-15 00:42杨晓红
关键词:意图主持人话语

杨晓红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在言语交际中,话语跳脱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指说话人语至中途突然停顿,出于某种原因没有把话说完整。跳脱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修辞学领域,包括其定义、分类和修辞功能等。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出现的话语跳脱作为语料,从语用层面分析跳脱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运用及应答,并基于顺应论探求跳脱生成和应答的认知原因。

一、话语跳脱的分类及其应答

电视访谈节目指主持人和现场嘉宾在演播室或某一特定场景中进行访谈的电视节目[1](P1)。本文选择《鲁豫有约》为语料来源,主持人是陈鲁豫,嘉宾大多为明星和公众人物,也有一些特殊职业或有特殊经历的民众,内容主要涉及嘉宾的个人经历及其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等。该节目播出频率高,采访对象多,涉及范围比较广,是比较典型的电视访谈节目。节目中的人物对话生动形象、自然可信,可以作为可靠的研究语料。笔者收集了该节目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的148期视频,先把这些视频按照嘉宾的职业加以分类,然后选取其中的8期汉语节目和两期英语节目加以转写,以便探讨相同语境中英汉话语跳脱的运用情况。在转写过程中,笔者在话语停顿部位添加破折号以表示跳脱。统计结果显示,10期节目里共出现129个话语跳脱。因此,跳脱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根据其形成性,跳脱可以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两种。主动性跳脱指说话人出于某种语用意图在话语中途停顿,故意不把话说完整;被动性跳脱指说话人的话语被听话人或者其他外力打断,不得已形成半截话。这两种跳脱都出现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的话语中。

例1.陈鲁豫:不是强奸杀人。既不是抢劫杀人,也不是强奸杀人,那您认为是——

乌国庆:我觉得这里面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样的。(2011.8.3)

例2.小野丽莎:At the beginning——

陈 鲁 豫:You pretended to be just like the rest.

小野丽莎:I pretended to be a Japanese girl.(2011.12.28)

例3.吴若甫:除非这个,这个保险措施啊——

陈鲁豫:那也不行,你现在,你现在有孩子,有家,而且——

吴若甫:现在比以前要安全多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伤。(2012.1.30)

例1中主持人在谈论案件性质时,想了解嘉宾的观点,面对专家不便随意猜测,因此话语中途停顿,形成主动性跳脱。例2中小野丽莎在话语中途斟酌合适词语表达自己意图时加以停顿,形成主动性跳脱。例3中主持人和吴若甫打断彼此的话语,形成两个被动性跳脱。

主动性跳脱的应答多为顺接,即听话人顺着说话人的思路,按照自己的理解接上话语的后续部分。如果听话人的应答符合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往往会加以肯定,交际成功,对话继续,如例1和例2。如果应答与说话人的意图不符或有偏误,可能造成交际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想要继续交际,一般会对听话人的应答做一定的修正,然后对话继续,例4中主持人的顺接应答与刘墉要表达的意图不符,所以刘墉给予修正。

例4.刘 墉:那小丫头我跟你讲——

陈鲁豫:很可爱。

刘 墉:很厉害。(2011.9.13)被动性跳脱的应答即为听话人打断的话语。打断应答可能成功达到目的,谈话按照听话人的意图继续进行,例5中陈鲁豫的打断应答是为了将话题由钢琴转移到对战争的恐惧方面,她的意图得以实现,马克西姆按照她的思路继续谈话。但说话人也有可能对听话人的应答不加理睬,继续原来谈话,例6中虽然主持人给予了打断应答,但是谢杏芳还是补全了被打断的话语。

例5.马克西姆:So it was like a kind of,you know,escape.When I was practicing,this was my escape just not to see the reality.

陈 鲁 豫:OK.

马克西姆:And it was——

陈 鲁 豫:But,were you scared at that time?

马克西姆:We were all scared.(2012.2.22)

例6.谢杏芳:它很聪明,如果你说,辛巴走啊,带你下楼去啊,然后——

陈鲁豫:哎,它要走了。

谢杏芳:它就走了。(2011.10.21)

二、话语跳脱的语境顺应

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是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上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探索语言如何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而产生意义的规律和过程。语言的描写和解释从4个分析维度进行:顺应的语境相关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语言意义的产生、使用与理解都是语言结构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结构的双向动态过程[2](P66)。“根据顺应论,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3](P82)。跳脱在语言结构上属于口头交际渠道中表达描述、评价、劝说、指导等交际类型的会话类言语行为,这种语言结构形式的产生和应答都受语境影响,是对多种语境成分的顺应。

(一)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交际者从3个世界中选择相关物充当语境成分。

1.物质世界

3.4 完善产后管理体系,增加提醒系统 提醒系统缺乏是GDM产妇进行血糖筛查的阻碍因素。提醒系统能有效提高GDM产妇产后血糖筛查率,并且短信、邮件、海报是产妇最喜欢的提醒方式[13-14]。作为医护人员,可以在GDM产妇出院前告知其需要在产后6~12周进行血糖筛查,复查前使用短信、电话或邮件等再次提醒产妇,在产后门诊室增加宣传海报。此外,可通过微信群组和公众号定期向产妇发送提醒消息,提醒产妇按时进行血糖筛查。

物质世界和交际者是“客观存在”的语境成分。在物质世界里,时间指称、空间指称、交际者所处的位置以及身体姿势等物质条件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语言选择和话语理解产生影响。交际者的人数、类别和彼此关系也影响话语的产出和理解。“这里的交际者更多是指其功能实体或社会角色,而非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人”[3](P82)。《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交际者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主持人和嘉宾一般是侧身坐在沙发上,现场观众呈弧形在台下就坐。交际者所处的平等位置和涉及个人经历的谈话内容构成了良好的物质氛围,拉近了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使谈话比较随意,甚至有互抢话题的情形,因此节目中经常出现话语跳脱现象。物质世界里面所发生的一切都有可能会影响会话的进行,例6中谢杏芳正向大家介绍小狗的特点,忽然小狗要离开,陈鲁豫的打断应答是对物质世界里面小狗的行为的顺应。物质世界里交际者的人数会影响会话中语言结构形式的选择,例7中的嘉宾是刘墉父子,刘墉和主持人谈论刘轩中学时和女孩子交往的事情,突然中途停顿,转而向刘轩询问,此时跳脱的出现是对现场有多位交际者的物质条件的顺应。交际者之所以经常选择跳脱,在于跳脱在此物质世界里是能够良好地顺应语境的语言结构形式。

例7.陈鲁豫:他每次心碎会跟您说吗?比如谈恋爱呀,交女朋友啊什么的,从来不跟爸爸说。

刘 墉:不会不会,但是我曾经,我有过一个学生我非常得意,那个女学生非常地好,非常杰出,全台湾都拿比赛拿第一名,然后我说像这样子女生棒,但是可惜你罩不住,隔了没有多久——,可以说吗?

刘 轩:说吧。(2011.9.13)

2.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在社交世界里,交际者语言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权势和等同关系。交际者能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显示他们是否把对方看作是上级、下级还是平级,这就是交际者之间的权势关系。等同关系指“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人与人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社会特性(宗教、性别、年龄、出生地、种族、职业、兴趣等)”[4](P122)。交际者之间的权势和等同关系是影响跳脱生成和应答的重要因素。《鲁豫有约》的主持人不像新闻采访中的记者那样采取咄咄逼人的质疑态度,而是尽量和嘉宾保持友好关系。现场观众也是交际者,他们通过回答、笑声和掌声参与和回应交际。交际者这种相对平等的权势关系和近社交距离的高等同关系为跳脱的使用提供了适当的社交条件,跳脱这种简洁的语言结构形式可以使交谈更随意、更轻松、协商性更强。例1中的嘉宾乌国庆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刑侦专家,主持人想求证嘉宾的观点,同时显示对嘉宾的尊敬和避免预设失误,此时跳脱比完整句更能拉近彼此的社交距离。嘉宾或者主持人的打断应答往往不是无礼或者权势的表现,而是对交际信息和意图的解释、补充、修正或者归纳。例3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被动性跳脱是他们对语境的顺应而做出的语言选择,显示了交际者的朋友关系。

文化及其生发出来的规范和价值观最能反映社交世界与语言选择的关系,是社交世界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例8中的跳脱就是对文化语境的顺应。出于对藏族文化的尊重和避讳,以及避免对嘉宾可能造成的伤害,陈鲁豫在话语中途停顿,将“牛圈里生产”修正为“一个很自然的环境里面生产”,动态地顺应和遵守了社会规约。

例8.陈 鲁 豫:哎,我还听说在,因为我知道你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那个时候的小孩子长大的,那个时候很多在藏区有一个习惯就是,生孩子是要在——,比如说在一个很自然的环境里面生产。

容中尔甲:在我老家的习惯就是生小孩那是要到那个,要到牛圈里面生。(2012.1.31)

3.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概念化的认识理解,包括有关事实、知识和信念等,这些内在化和系统化的百科知识会影响交际者对语言结构形式的选择。说话人选择语言形式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上面例8既是对文化的顺应,同时也是对认知成分的顺应。陈鲁豫的认知系统中已经储存关于藏族习俗的相关知识和避讳社会禁忌的认知图式,她出于对这些认知成分和文化习俗的顺应才中途停顿,形成跳脱。例9中陈鲁豫在对柳传志话语的推理过程中,自然激活了她认知体系中“看门人一般都是老大爷”的概念,因此她按照自己的概念认知给予应答,却偏离了嘉宾所述的事实。这种情况下嘉宾一般会做出一定修正,然后谈话继续。

例9.柳传志:水泥,我们计算所有个大料厂,料厂里头有这个旧的各种木头什么都有,但是要想法把它弄出来这是不容易的事,这门口有一个看门的一个——

陈鲁豫:大爷。

柳传志:不是大爷,是个,当时40多岁,跟我差不多年龄的人。(2011.11.17)

交际者的跳脱及应答也体现出对情感成分的顺应。情感成分主要指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欲望、愿望、动机、意图等。在交际者的交际需求一致的情况下,说话人会选择最能体现他交际意图的语言形式,而听话人的应答往往表示同意、认可、接受等态度,顺应交际双方的情感和意向,维护稳定的人际关系。节目主持人有着多种角色定位,她的跳脱及其应答都反映她不同的动机和意图,都是她对自己多重身份和心理状态的顺应。她代表自己发言,也是观众的代言人,她的跳脱在体现自己意图的同时也满足观众的欲望和意图,如例1中的跳脱也表达观众想要了解事实真相的欲望。在嘉宾话语停顿形成跳脱时,为避免长时间沉默或者冷场,主持人一般会适当接过话题,给予顺接应答,如例2。主持人需要保证嘉宾的话语沿着节目主线发展,因此她可能会打断嘉宾的话语,使之形成被动性跳脱,以转移话题,如例5。如果现场有多位嘉宾,主持人需要全面照顾,她可能会打断一位嘉宾的话语,使嘉宾的话语形成被动性跳脱,并及时将话语权转给另一位嘉宾,例10中陈鲁豫打断吴若甫的话语,并把话语权转给另一位嘉宾刘莎。例11中主持人打断谢平航的话语主要是为了明确心中的疑问,想详细了解他话语中一闪而过的信息。

例10.吴若甫:对呀,比如说骑马呀,比如说这个打斗啊,比如说跳楼啊,撞车,都都——

陈鲁豫:刘莎这种事你现在就当故事一样听。

刘 莎:是。

陈鲁豫:以后是不会再发生了。(2012.1.30)

例11.谢平航: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伊朗、阿富汗跟巴基斯坦交界的一个叫塔夫坦的小镇。那天我是坐夜班车清晨到了那里,然后那地方是在沙漠里,那个地区叫全世界三大毒品产地,有个金新月就是那里,就很多部落武装,还有塔利班的,然后在那里——

陈鲁豫:你碰见塔利班了吗?

谢平航:就我看到的部落武装,就是在那边,然后我们凌晨还一起喝了杯奶茶,对。(2011.10.12)

(二)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说话的前言后语和互为语境性对跳脱的产生和应答起着重要作用。互为语境性是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12中的跳脱与当时谈论的主题以及之前播放的视频解说互为语境性。陈鲁豫采用跳脱这种简洁的语言形式正是出于互为语境性的考虑,在这种语境下说话人完全没必要采用完整句就可以明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需要了解互为语境性的维度,选择相关联的认知语境,理解跳脱里面的“她”是孙俪,“那时候”是指孙俪和佟大为拍电视剧《玉观音》的那段时间,然后给出合适的应答。

例12.陈鲁豫:她也是一个新人那时候,她比你可能还要再——

佟大为:对,她是第一部戏,压力应该比我要大很多。(2012.2.6)

跳脱的产生和应答都是对不同语境成分的顺应,但是这种顺应的不同方面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存在完全清晰的分界线,跳脱更多的是对多种语境成分的同时顺应。例8中的跳脱既是对大庭广众的物理世界的顺应,也是对文化避讳的社交世界的顺应,还是对避免伤害情感的心理世界的顺应。

三、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过程具有动态性,“语境是生成过程的结果,这生成过程既包括‘客观存在’,也包括语言使用者对生成过程的调动(有时还包括语言使用者对这些成分的调整)”[5](P131)。嘉宾的年龄、职业、性别等个人因素,所使用的不同语言都可能会影响跳脱的生成和应答。例如,因为交际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两期英语节目中的跳脱数目要少于其他汉语节目。例2中主持人和嘉宾小野丽莎都不是英语的母语使用者,例5马克西姆的母语是英语,但是在交际中他需要照顾主持人的英语水平,主持人虽然是英语专业人才,英语表达能力很强,但英语毕竟不是母语。因此这两期节目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会更多地采用完整句以便清晰表达意图,听话人力求准确推理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会轻易打断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英语节目中的跳脱数目要少于其他汉语节目。

另外,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因而语境也受到语言形式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一个双向的动态顺应过程。在电视访谈节目语篇产生过程中,跳脱的使用会激活和扩展交际者的认知语境,使语境随着语言交际而不断变化。例12中的跳脱是受到互为语境性的影响而生成的,跳脱的生成也影响了语境,主持人有意扩展了听话人佟大为的认知语境,使佟大为的认知语境由拍《玉观音》时自己的状态转到孙俪当时的情况,从而成功地把主线转到佟大为与孙俪的友情。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必须选择最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形式,以便使听话人能准确理解其交际意图。语境制约说话人的话语跳脱形式和意图表达,同时也影响听话人对话语跳脱的推理和应答。跳脱的产生和应答都是对不同语境成分的顺应,以便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效果。语言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和嘉宾的跳脱及其应答都是受到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制约的结果。充分考虑跳脱的动态顺应性,在电视访谈节目中巧妙运用跳脱可以发挥语言的重要作用,拉近主持人和嘉宾的社交距离,实现良好互动,获得满意的交际效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电视访谈节目的良好播出效果。

[1] 赵雪.电视访谈节目语篇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谢超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 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 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意图主持人话语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持人语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