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路径

2012-08-15 00:52李颖川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李颖川

(淮北师范大学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路径

李颖川

(淮北师范大学 宣传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其本身理论合理性的诉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多样化社会思潮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要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与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坚持;路径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明,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件易事。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程来看,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时期都有过误读马克思主义、偏离马克思主义而使革命遭受损失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逐步摸索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对这一博大精深理论的理解,总是或多或少地夹杂着一些主观的误解和偏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清就无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就至关重要。要顺利完成这一工作,需要同时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即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原文本所包含的含义;二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即结合时代特征认识马克思主义文本对于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①要真正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语境,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中去。从学理上来说,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本及其文本中所内蕴的含义,具有很强的历史指涉性,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倡导“回到马克思”②。为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含义,就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从原著中掌握作者的基本理论取向。

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指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指涉的社会存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性,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让马克思走入当代”③。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但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等同于认识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既不是要简单地重复或张扬历史上的某种解释,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在众多的解释中增加一个新的品牌或品种,而是为了带着当代的问题意识,通过新的解释,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当代价值……这才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根本目的,而‘回到马克思’,弄清其思想的精神实质,只是这个根本目的的一个环节或组成部分。”④因此,仅仅读懂马克思主义文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让马克思走入当代”,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

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还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整块钢铁”来看待,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理论、某一观点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理解,不能断章取义,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而片面地、孤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⑤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应该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其所包含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重要思想和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它不仅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所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处于指导地位的必然性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⑥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增强统治的合法性,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为它既具有客观真理性,又具有价值合理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客观真理性。社会主义在一国到多国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理论创立之初,就公开宣称自己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指导理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⑦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它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价值合理性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一切实践。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就有了科学指南,发展先进思想和克服落后思想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全党和全国人民就有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给思想领域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下,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人对社会思想观念多样化的现实感到迷茫,在思想认识上出现混乱、疑惑和偏差,特别是受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时,在信仰上出现危机。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帮助人们化解思想矛盾,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球化在使我们融入世界的同时,也成为西方向我们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渗透的主要途径,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政策,不断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来统治世界。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途径与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意识形态多元化”思想,实质是取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鸣锣开道。必须清醒地认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危害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进行分析批判,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中,既统摄、引领社会思潮,又包容多样,不断汲取多种社会思潮中的合理的主张,在比较和竞争中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增进思想共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主动地批判多样化思潮中错误和腐朽的思想,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显示自己的先进性。

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灌输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研究意识形态宣传的策略和形式,增强意识形态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想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有效地传输给社会成员,就要牢牢掌握舆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舆论引导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批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网站,通过网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提高意识形态宣传的有效性。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从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日起,马克思就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看待自己的学说,把自己的学说视为不断发展的理论和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曾这样看待自己的学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在于它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各种思潮,吸收各种积极的思想成果,在批判中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社会在不停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不断作出新的回答。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一次党的理论的重大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创新。我们要敢于突破前人的理解模式,摒弃经典理论中一些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己不适用的具体结论,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要求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运用它。”⑩毛泽东的这段话精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其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的理论创新所取得全部伟大成果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水平。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注: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9sk201)

注 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② 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③ 王金福:《“回到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入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目的的解释学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④ 杨学功:《从解释学视角看马克思文本研究——兼评解读马克思的两种学术取向》,《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57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⑩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