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现实考察

2012-08-22 02:14梁永郭李玮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居民收入报酬

梁永郭,李玮婧

(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劳动报酬份额在初次分配中偏低,居民收入增长滞后,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已经写入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因此,如何在“十二五”时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收入的协调增长,已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选取美国、日本、韩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为典型,借鉴其长处,有助于我们从世界的、横向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这一问题。

一、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越做越大。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没有分到合理份额的“蛋糕”,这具体表现在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不断下降,且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滞后于GDP的增长速度[1]。

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例偏低且长期持续下降是当前我国劳动报酬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国的GDP(收入核算法)看,在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从1998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07年,由53.14%降到39.74%。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2004年我国收入法GDP核算中对“个体经济业主收入”的统计发生变化,2004年之前其计入“劳动者报酬,”2004年之后其被计入“营业盈余”,使2004年较2003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但2004年前数据口径一致时,也呈持续下降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对于收入法核算的GDP分省数据加总,可以估算出我国各省加总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

1998年以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国家财富在不断积累,但是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反映出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倾斜的趋势[2]。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企业和政府各自所占的份额。在国民收入中,劳动者、企业和政府所占的报酬比重是此消彼长的,分配向资本倾斜必将导致“工薪被利润侵蚀”。统计年鉴》2006-2009年的资料计算得出。

表1 我国1993-2007年收入法GDP构成(%)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当前水平(见表2)。世界重要经济大国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约10-17个百分点。就特定发展阶段看,国际经验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特别是重化工业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会相对偏低,并伴有少数年份下降,但持续下降现像少见[3]。无论是老牌英美工业化国家,还是二战后的工业化国家,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经始终是各要素中占比最高的,而且工业化进程中该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并随工业化完成而趋于稳定。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一定程度是发展阶段的体现,但自1995年以来的持续下降问题不能简单用发展阶段来解释[3]。

表2 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的国际比(2005-2008)单位:%

二、劳动报酬占比问题的国际经验

要想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我国劳动报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研究和分析,给予从中归纳出对我国有现实意义的借鉴和启示。本文选取美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作为典型,对其提高劳动报酬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我们从世界的、横向的、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这一问题。

(一)美国的劳动报酬增长路径分析

总体来看,美国的劳动报酬占比总体呈现的是先上升后稳定的势态[4]。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国民收入中的劳动份额大约是稳定在50%。从20世纪的头10年开始,劳动收入开始持续的增长.由此可见,劳动报酬的稳步上升并占主体地位是美国收入分配的重要特征。

美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美国劳动报酬的提高:一是建立了劳动收入与企业利润挂钩的机制。美国的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利润上升,劳动收入就一定也要上升。在这方面的制度安排是体现在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工人权益,代表劳工权益的工会。二是灵活的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实施国家干预政策,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等措施,刺激投资和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充分就业,增加了美国居民收入。

(二)日本的劳动报酬增长路径分析

日本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有了非常显著的上升。1960年前后日本已经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但是工资增长率直到60年代末期才高于GDP的增长率。其原因在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间采取了“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

在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中,政府决定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措施包括:第一,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与此同时,通过机械化的普及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第二,提高劳动者收入。日本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限制企业内部的工资差异,控制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将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倍数限制在6-8倍之间[5];强化工会的作用,提高劳动者在劳资双方的谈判地位,形成科学的工资共决机制。第三,加大投资力度。国家采取了高折旧政策,减少税收,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技术的更新;并通过制定法人累进所得税制,为中小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三)韩国的劳动报酬增长路径分析

众所周知,韩国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1962-1980年的28年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5%,人均居民生产总值由83美元上升到1553美元;1993超过6000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度达到过1万多美元,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但很有特色的是,韩国在其经济向着中等发达水平冲刺和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以来,能始终坚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步。

在战后恢复时期(1953-1960年),韩国政策重点集中在回复工业生产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上。这一时期,韩国经济总体上增长缓慢,年均经济增长率为4%,同时这一时期的韩国居民收入也处于较低水平,增长比较缓慢。在1960-1979年,这一时期的韩国处于出口繁荣时期,韩国由于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替代进口轻工业,大力扩展国际贸易,因此经济发展较快,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8%。虽然此时的韩国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平衡,通货膨胀等各种问题,但是韩国居民的收入变化仍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工人名义工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4%,扣除物价等因素,实际工资年增长率仍然超过10%,甚至在1967-1979年间,外向型经济初显成效,实际工资增长率高达12%、15.8%、22.3%,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长幅度。在1980-1997年,这是韩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韩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均衡性,由于经济调整,物价稳定,职工的工资增长也趋于更合理。仅在1982-1987年,制造业工人实际工资收入年均增长率为7.5%,低于经济增长率,1987年,在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下,和劳工组织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之后连续三年,韩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大幅增长,增长率高达19.6%、25.1%和20.2%。韩国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此时居民收入出现下降。韩国政府加大对农业部门投资,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劳动力结构,2010年,居民收入情况再次得到可观的改善。

三、国际经验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从世界经验来看,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促进居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工资集体谈判,即工资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即劳资双方共同决定,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使分配相对合理[6]。二是最低工资法,以法律形式的规定雇主支付的最低工资,最大限度地保护劳方利益。三是利润分享制,即工人除固定工资以外,按照事先决定的比例奖金的形式或者根据职工持股,以股息形式对利润再分配[7]。

[1]张建国.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比问题[J].争鸣园地,2010(46):46-47.

[2]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6):43-47.

[3]余斌,陈昌盛.扩大消费需求与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

[4]董全瑞.1870-2009年美国的功能收入分配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1):88-92.

[5]李兰芬.企业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责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16-21.

[6]崔学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J].党政干部论坛,2009,(4):25-27.

[7]赵学清.劳动力充裕条件下怎样提高劳动报酬比重[N].解放日报,2007-14-10(15).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居民收入报酬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医生的最佳报酬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谁没领到报酬
国内居民收入差异问题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