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世纪的中国采暖散热器行业

2012-08-26 05:31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2年1期
关键词:铸铁散热器企业

王 贺

2006年4月22日协会成员在中国新型研发基地前合影

我国出现散热器已有一个世纪,散热器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条件恶劣,美、苏、日各型铸铁产品共存,既无统一标准,市场也十分混乱。八十年代初市场进一步萎缩衰败,以至产品只有铸铁813型、M-132型、长翼60型和圆翼型等少数几种型式,不仅陈旧单调,而且一时间铸铁散热器还曾成为基本建设工程中的短缺产品。

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基本建设发展的需求,给设计提供必需的选用数据,原东北工学院与鞍山某厂曾于1956年进行过铸铁散热器性能测试,继而1965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所对三种铸铁散热器做过一些性能测试和研究,尽管当时测试无统一标准,条件简陋,测试手段亦不规范,但仅有的数据一直为设计单位采用。

我国轻型散热器的缘起,应为70年代。根据国家当时建设发展需要,70代初,首先在北京市合页厂(后为北京市散热器厂,现北京三叶散热器厂)制成浸锡钢串片散热器,用于北京饭店工程。随后,北京市建委责成市建筑设计院组织“新型暖气片研究小组”,由多个科研、院校、设计单位和企业结合,全面研制新型钢制散热器,并获得成功。钢制扁管散热器、钢制板式散热器和钢串片对流式散热器密闭罩,于1979年10月同时完成研究报告,并通过成果鉴定。此后,我国钢制散热器开始投产应用,正式进入市场,揭开了中国轻型散热器发展应用新的一页。

1979年,国家建筑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课题成果-《工业化住宅采暖散热设备的发展趋向》,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完成,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国内外采暖散热器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发展我国钢制散热器和研制铸铁散热器新品种的建议。八十年代初,我国钢制柱型散热器的研制由河南沈丘新亚散热器厂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等单位合作完成。这些成果形成了我国第一代的轻型散热器的产品系列。

为我国轻型散热器做出贡献的单位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北京市合页厂、哈尔滨建工学院、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承担研究开发课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邵隆昭、赵先智、许佐达、张素久、张 欣、梁定铿、郭 骏、张浩泉、莫咏芬,以及我国首次开发钢柱散热器的张新亚、刘敏等,他们是我国新型散热器的先期开拓者,是为我国轻型散热器发展,最早付出心血的人。

我国采暖散热器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轻型散热器诞生、成长和散热器产品结构全面调整的历程。如此算来,我国轻型散热器的发展历史,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值此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成立30周年,我们简单回顾采暖散热器行业发展的过去,记述那些值得记忆的历史片段,可以使我们在总结行业发展经历的同时,认识我国散热器行业特点和预期市场需求,提高坚持我国采暖散热器科技创新的自觉性,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要求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一、改革开放开启散热器发展之门

1984年国家经委将采暖散热器交由建设部归口管理,建设部有关部门和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针对行业状况,完成了三项重要的工作:制订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组织和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事实证明,这些工作开展,对我国散热器市场从乱到治,整肃行业全局,发挥了宏观调控的巨大威力,为以后我国散热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制订行业标准,实现产品标准化管理

建设部归口管理采暖散热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由建设部原机械局金属结构处于1985年组织行业标准编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主编单位通过调研并参考国外资料,于1985年10月完成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标准初稿。经过多次热烈讨论和修改,1986年7月报批,1987年5月实施了钢制、灰铸铁制散热器和热工性能测试等七个部颁标准,接着,又发布了钢制闭式串片和扁管散热器的暂行技术条例,同时还制定了八个产品的质量检验细则和分等规定,绘制了铸铁和钢制散热器系列产品的推荐图。与之配合,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先后在保定和黑山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标准宣贯学习班,有效地推广和统一了产品标准。

2.建立行业组织

经建设部有关部门积极筹备,于1986年6月12日成立了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属下的采暖散热器委员会,自此,我国采暖散热器企业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委员会在协会指导下,接受建设部下达的任务,承担行业管理工作,使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1986年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建立后,为了了解行业状况,首先对我国散热器行业,采用抽样和问卷普查的方法进行了普查,历时近一年,初步了解了行业基本情况。当时我国散热器企业约一千余家,主要分布于我国三北、中南和华东北部地区,其中约70%企业为建立于70年代以后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约十万人,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占3%,产量以铸铁四柱600散热器计算,年产约1亿片,产值15亿元。产品基本以铸铁为主,90%为手工作坊式生产,型式陈旧,且基本没有检测手段,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十多年来,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支持下,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的领导下,由专家和广大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勤奋工作,在推动行业进步,促进我国散热器的产品结构调整,全面适应我国建筑采暖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步。

3.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实施

在8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的生产许可证管理,先后共审查发放了600多份,散热器生产许可证审查和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在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及工艺、制造水平及设备能力和检测手段等方面同时满足要求。实践证明,这一管理制度的推行,对于我国大量以乡镇小厂为主体的落后的散热器企业,是一种强化提升和刺激,明显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改变,对于扭转企业的混乱状态,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整顿、规范企业行为,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一批全新形象的钢制柱型、扁管型、串片型、板型和管板型散热器出现,突破了我国散热器单一铸铁材质的传统格局,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尽管早期产品还不完善,工艺也很落后,但却受到市场的欢迎,这是轻型散热器对我国传统散热器产品的第一次正面挑战。

二、轻型散热器的初期发展

时尚轻盈的新型散热器面世,一改传统散热器的形象,立即得到了我国散热器市场的热烈响应,新型散热器被新建筑工程大量选用,在零售市场上也成为住宅装修的新宠,市场热情刺激了产品的研发。1986年至1990年期间,沉寂已久的我国散热器企业和研发单位,以极大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速度,掀起了一场自发的技术创新和新型散热器开发的群体运动,形成我国散热器行业的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远影响的科技成果。河北冀县暖气片厂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成功的稀土孕育铸铁高压散热器,成为我国散热器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1987年山东冶金散热器厂率先引进德国钢制板型散热器半自动化生产线,以及北京散热器厂引进内孔多点自动凸焊机,其制造工艺合理、质控手段完善、极高的生产效率、环境保护和节能效果,曾经是我国散热器企业争相观摩学习的先进技术样板;北京市建筑五金水暖模具厂与上海电焊机厂联合研制钢制板型散热器多点焊机等等,是我国轻型散热器技术创新的先行者;清华大学发明的《串片散热器粘接工艺》专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串片散热器热阻,提高散热器热工性能,由散热器委员会举办培训班,积极推广应用;铸铁单柱型辐射对流散热器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与企业联合研制成功,并最早通过产品鉴定,后来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铸铁柱翼型散热器。他们的业绩体现出我国散热器企业和科技人员对于产品更新换代的科学认识,代表了我国新型散热器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为行业管理的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在90年代对行业全面整顿,先后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1. 加强质量宣传,加强法制和标准意识,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2. 注意企业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班;并经部人事司批准,委托徐州干部管理学院开办《采暖技术与管理》大专班。

3. 为提高行业科技业务知识水平,积极支持我国首部专业科技著作《民用供暖散热器》的编著和发行。

4. 坚决反对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全行业开展反对低价竞争和“防事故抓隐患”的专题教育;开展产品质量普查和质量月活动,公示不合格产品,打击伪劣现象。

5. 解决散热器内部防蚀问题,提高轻型散热器的耐蚀性能,应该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钢制散热器发展的瓶颈。

6. 组织专业技术考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1995年5月,由协会秘书长辛久普率领“中国采暖散热器赴欧考察团”,应外方邀请,对瑞士Schlatter公司、奥地利VOGEL&NOOT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访问和座谈,参观了德国和奥地利的散热器检测室,现场考察了钢制板型散热器生产过程,我们看到轻型散热器生产过程,是现代工业技术高度集成的结果,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轻型散热器,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散热器行业的稳步成长

我们散热器行业经过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总结自己,借鉴国外,集中行业智慧,取得各方支持,开创了散热器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扎实进取,稳步前进。上世纪90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稳定,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筑市场稳步发展,适逢我国加入WTO组织,给我们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行业委员会在这一时期,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长远影响的重要决策,形成我们行业发展思路的基本构架。这是在我国散热器行业实现稳定发展的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思路调整的阶段。

1.产业政策提出

2000年3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为推动散热器的行业进步,加快从传统铸铁产品向“轻型为主,铸铁为辅”方向的调整,明确提出了今后十年散热器行业的技术政策,即:以发展优质轻型高效散热器为重点,以中档产品为市场定位,满足广大的康居和经济适用房用户提高居住水平的迫切要求。也就是要求我国散热器要做到“工艺先进,品质优越,价位适中”。这是我国为实现散热器产品更新换代,首次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

2.推进行业的科技建设

我国散热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入手,关注科技进步,并取得初步成果,这是我们对于行业发展理念的积极调整。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七届二次理事会的决议,2001年12月在海南召开的常委扩大会上散热器委员会正式成立专家组,积极推进对于企业的科技服务工作,提高有关行业发展重大决策的科学水平。

3.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我国产品制造从利用后发优势,简单模仿跟进阶段,开始从型式到制造技术,走向创新。我国散热器企业的专利成果,十年来已达500多项。如果说北京散热器厂首开我国轻型散热器先河,那么,北京森德散热器生产钢管散热器,不仅将国外的先进产品引进到我国,而且还在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高度上,使我国散热器企业了解应该如何生产轻型散热器。

4.积极推进供暖系统科学

对于散热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应用,强调耐用性,仍是产品上市的必要条件。铸铁散热器和全铜水道散热器,具有可靠的耐用性能,因而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钢铝产品,在解决提高散热器耐用性能方面,主要采用内表面防腐涂层保护的办法,为此已经付出了巨大成本。现有钢铝散热器内表面涂装保护手段多种多样,处于应用阶段,还待工程检验结论。在推进我国全铜水道轻型散热器的开发方面,国际铜业协会(中国)积极与我国散热器委员会合作,调查国内市场,提供技术咨询,同时,针对铜铝复合散热器的结构、制作工艺和型式设计,支持赞助有关专项研究课题,推广研究成果;同时通过连续几次的“铜管对流散热器外型设计大奖赛”活动,旨在透过对全铜水道对流散热器的设计交流,提升散热器产品设计水平与国际化,进而提高大众对全铜水道对流散热器节能、防腐等特点的认识,推动经济、便捷、安全的新型节能散热器产品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推广具有耐用、高效、节能和环保的铜管对流型散热器,为我国铜制散热器的合理开发和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重视市场是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1.行业发展环境和市场运行新世纪伊始,散热器发展环境和市场运行,总体形势良好

(1)购销持续活跃。尽管我们遭受挫折,但住宅建设开发商和消费者对新型散热器的兴趣持续增长且需求旺盛,更加成熟和理性。

(2)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供热计量收费政策的实行,推动了轻型散热器的发展和铸铁散热器产品的技术品质提升。

(3)价格有所回落。市场竞争加剧,本土优质产品的开发生产,适应了国内市场对于新型散热器的需求,国外产品早期价格虚高的情况,有所遏制,市场价格下降。

(4)社会资源全面整合。生产、销售、传媒、市场联手,是我国散热器进入现代市场营销过程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竞争意识的加强,推动着散热器行业不断创新。

(5)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发布2010年采暖散热器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83%,比2009年度提高4%,质量抽检结果表明,我国名牌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稳步提升。

2.企业综合实力和品牌建设

2005年我国采暖散热器首次进入国家免检目录,按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开展2005年度免检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实施散热器免检产品的申报工作过程中,散热器委员会积极协助企业申报。首批12家散热器企业,第二批13家散热器企业,共计25家企业荣获“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资格。这些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与制造工艺,在创出散热器民族品牌,振兴民族企业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质量免检产品的实施,也必将带动全行业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

五、创新型企业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1995年以来,我国散热器及其相关企业申报专利总量仅有646项,其中外观设计占25.1%,实用新型占65.0%,发明专利仅9.9%,而且实际科技贡献率还很低;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服务,这是今后行业长期发展的基本任务。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这表现在我国供暖水质和运行管理有所改善采暖散热器工艺品质逐步提高,使用寿命延长;采暖散热器研发基地增加,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企业成长迅速;企业人才素质明显提升,科技型企业增多;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目前,我国采暖散热器产值过亿的企业已有20家,获行业知名品牌的企业有44家,我国采暖散热器出口国际市场已达5千万片。建立研发基地10家;我国采暖散热器行业科技进步的十大课题,已组织产学研联合逐步实施;国际交流活跃;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但是,提高制造工艺的先进性、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快探索我国散热器企业整合发展的问题,以及全面贯彻节能减排、调整行业发展模式,建立全行业技术、经营和企业基本情况的统计体系等等,依然是今后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的前提,而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企业又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回馈社会,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的需求,同时还将企业良好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带给了社会,发挥了社会文明的教化作用。采暖散热器事业,是给人民大众送温暖的事业,具有鲜明的亲民属性。散热器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意识,能够最为直接地体现企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企业精神文明程度。

2004年沈阳吉水散热器公司,在全国采暖散热器委员会、辽宁省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暖通器材委员会和沈阳市产品质量检验所支持下,开展为民分忧解困的“散热器社会大救援”活动。沈阳吉水散热器公司向社会承诺:为沈阳市一切出现问题的轻型散热器免费检查维修,并优惠更新。此项活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公司为近千户消费者报名求援的消费者解决了实际困难,情暖人心,众口皆碑。此举不仅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开掘了潜在市场,还为规范散热器市场行为,打击伪劣产品,沈阳吉水散热器公司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北京圣火暖气超市不仅坚持做好产品售后服务,他们热心社会,关注社会,贡献很多。2005年圣火企业举办的“爱·丰台”公益活动连续举办捐赠活动,向王佐学校捐献了价值8万余元的16套电脑设备,建立“爱·丰台”圣火电脑教室,帮助学校解决教师备课电脑和学生计算机教育设备不足的问题。他们向长辛店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的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中小学生发放了总额2.2万元的“圣火助学金”。此外,他们在非典期间积极投入社会宣传服务,全力以赴承办了我国首届暖气文化节,为残疾儿童捐资助学,为西部地区建立希望小学等。2005年获“首都文明单位”和“北京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团中央2006年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2006年2月,北京凯捷散热器公司,在企业取得发展的时候,经过到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决定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生出资40万,捐献图书,建设图书馆。

2008年5月,上海努奥罗公司、山西学栋暖气片公司、北京圣火公司、宁波宁兴金海水暖器材公司、天津御马公司、河北圣春公司、河南乾丰公司、山东邦泰、高密中亚公司等一大批行业知名企业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学栋暖气片公司老总赵学栋个人向受灾地区捐款100万元,有的企业积极安置受灾地区人员上岗。

新世纪以来,关心社会,回报社会,在我国散热器企业中的事例日渐增多,充分说明我们散热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是行业和企业形象建设中值得弘扬的堂堂正气,是我们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铸铁散热器企业
◆ 散热器
◆ 散热器
企业
企业
企业
散热器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 散热器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忠诚担当铸铁军——浙报集团十九大前方报道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