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七大亮点

2012-08-30 22:56袁昌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教学法

袁昌仁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收获颇多,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新课标”有七大亮点。

一、语文教育的定位更精确

“新课标”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细读这段修改文字,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给语文教育作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位。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语文教育更是如此。满足“时代的进步要求”是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语文教育担负着教化人的神圣职责,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就是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认识社会,而且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于学生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无论对人还是对物知觉偏差和错误时有发生,所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十分必要。有人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整体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应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在“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由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陈述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微观解说,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没有执行力度。

“新课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习得”即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三、课程改革的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项什么性质的改革,很多教师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首句添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即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关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语文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将其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学段目标更科学

“学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新课标”作了多处改动,情况如下:①指标明确。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左右”,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左右”,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由其中“2000个”会写修改为“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标准。②要求科学合理。将第一学段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删除,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符合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情、学情。因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实际。③语言简练。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新课标”是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准确。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材编写建议”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编写教材要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经验、得失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正确理论,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的内容更丰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引导,“新课标”丰富了其内容:①钻研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⑧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⑨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⑩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体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新课标”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庸”的文化基因,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会顺利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新课标”增加了“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样,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网络机构就有“法”可依了。小而言之,可以立体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大而言之,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语文素养的骨肉,是语文评价的标准。“三维目标”的“交融、整合”,就像晶莹透明的水晶三棱柱,共同矗立起“新课标”这座宏大殿堂。从“水晶三棱柱”的三个面可以分别看到不同的三个目标,但它们又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先生的话说,“知识与能力”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途径,反映了新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是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是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

作者单位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

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