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实证研究

2012-09-06 11:47钱芳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珠海市人口发展

钱芳莉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12)

珠海市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实证研究

钱芳莉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12)

人口均衡型社会着眼于从系统、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规划和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是对人口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提炼,同时也是人口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从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两个方面对珠海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珠海市为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使其在整体上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但仍面临突出的挑战。对此,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对策组合方面提出“三重转变”和“四个加强”的建议。

人口;人口均衡型社会;对策组合

一、引 言

人口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最基础、最关键、最具有全局影响性的角色。“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总体”[1]103,它既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人口发展问题倍受世人关注。“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2]9。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均衡发展战略,重点是把人口问题引入系统规划范畴。

在早期研究中,人口增长的速度和质量问题一直是研究人员的关注所在,但却忽视了“以质为本”的根本所在。人口均衡是人口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良好状态,意味着人口系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人口的供给和对人口的需求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其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目标的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2010年召开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咨询会”和“中国人口学会年会”的主题,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也被写进《中国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作为广东社会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珠海市紧密结合自身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吸收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率先将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型社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本文试图以“人口均衡型社会”模型为基础,分别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角度出发,以珠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实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实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必经之路,并提出“三重转变”和“四个加强”的政策建议。

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包括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两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以珠海市为例探讨了实现“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必经之路;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包括“三重转变”和“四个加强”措施;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综述

人口均衡理论是一种以均衡分析为基础的研究人口问题的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试图通过“探索在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量的动态制衡关系,以寻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3]54。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建立了“两个原理”、“两个级数”和“三个命题”为主体的人口理论体系,以及以“两个抑制”为核心的人口控制论,为后世相关人口均衡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和理论铺垫。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中研究经济要素变动趋于零的稳定状态,并第一次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人口作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学者将目光聚集到人口均衡发展的研究上。坎南(1888)首次明确提出适度人口论,阿尔弗雷德·索维继承并发展了适度人口论,他在1952年的《人口通论》中将适度人口概念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人口均衡思想此时已初具雏形。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可以视为人口均衡思想的里程碑,从此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及环境问题的关系成为了全世界各国发展中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中心议题。

而在人口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口均衡型社会”,则体现在与人口相关的各个系统要素之间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实现了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实现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合理分布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

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内学者即开始进行对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早期研究[4]46,并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均衡理论体系,为我国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课题组[5]1-4认为,为了促进不同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应作为未来发展谋划的主线,而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均衡应作为人口布局的基本目标。苏明城、张向前[6]134-137在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发现,粗放型经济增长与不合理消费方式仍然是该地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只有控制人口数量,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杨晓航[7]97-101在针对贵州发展情况的研究中发现,贵州具有丰富的资源,但其发展主要集中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模式。只有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常新[8]74认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人口严重老龄化的趋势,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所以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同时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道路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可[9]23-26发现,人口均衡不仅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而且对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此,因地制宜巩固低生育水平,加强人口规划工作,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人口稳定区和人口疏散区的财政投入等措施的实施才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王浩名[10]59-60研究认为人口均衡发展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章文彪[11]16-17以浙江省为样本,在强调人口均衡发展的同时,提出要保持适当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并促进人口分布的均衡。李万郴[12]69-71结合湖南人口发展现状和省情实际,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上,强调加强教育,引导有序,综合施治,优化设计和机制创新等,以促进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兼容并行。

三、理论框架

“人口均衡型社会”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13]8,其中,内部均衡作为模型构造的前提和基础,主要针对人口自身系统的均衡,即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的均衡,而外部均衡则反作用于内部均衡,主要体现在人口自身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口的大均衡系统。”[14]26

“人口均衡型社会”模型通常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即长期性、动态性、相对性和系统性。

由于“人口均衡型社会”具有长期性,而不是短期均衡的结果,同时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用,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人口发展的内外部均衡”[14]26。

而动态性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项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人口均衡发展的实现存在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理念的转变,人们对人口均衡型社会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指标也产生了转变,这也导致动态模型的出现。

相对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状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属于一种相对均衡。我国实现未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在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进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另外,区别于传统人口理论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人口均衡型社会不仅强调人口子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系统整体性,而且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实现整体最佳目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与人口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15]18

四、实证研究

作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珠海树立了“人口少,环境美,生活好”的品牌形象。30年来,为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珠海市在调整人口政策,低生育水平方面得到有效维持,人口规模也得到有效控制,总人口年平均增速为5.11%,仅为同期经济增速的1/4,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但仍面临突出的挑战。以下将基于“人口均衡型社会”模型,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个方面分别对珠海市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一)内部均衡

人口数量方面,珠海的户籍人口高位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比1980年增长3.08倍,而同期广东省常住人口仅增长84%左右。尤其是近年来,珠海优美的城市环境及多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前来定居。与周边城市及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珠海的户籍人口数量增速过快。2009年佛山市户籍人口增长仅0.91%,中山市也仅增长0.98%,而珠海户籍人口增长3.17万人,增幅达3.19%,增幅明显过大。户籍迁入人口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全市常住总人口的总量及增速大幅提高。

而人口年龄结构则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珠海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少儿人口占16.39%,远高于同为新移民城市的深圳市7.18个百分点。同时,珠海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7.91%,深圳市60岁及以上人口仅占2.46%。作为主要就业年龄段的15-59岁常住人口,珠海的比例则远远低于深圳12.63个百分点。2009年末珠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上升到9.72%,接近国际通行的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开始逐步向老年型过渡。

表1 珠海市各年龄段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单位:人、%

表1显示,作为新移民特区城市,珠海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偏高,而作为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偏低。而这将直接削弱全社会生产力,同时全市公共资源被相对摊薄。

从文化结构来看,珠海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珠海特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虽然在30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目前初中文化程度仍占据最主要地位。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最多,占37.18%。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54.61%,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11.88%。同时,全市经济活动人口中,人数最多的也是初中文化程度人口,达42.09%。与深圳市相比,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未上过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珠海远高于深圳市14.12个百分点。深圳的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均高于珠海。以上资料显示,珠海人口结构中,文化程度偏低的较多,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除了上述问题外,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也是珠海人口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珠海市城市人口区域分布一直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占全市陆地面积31.5%的香洲区的人口规模占全市人口规模近60%,其人口机械增长占全市70%以上。全市50%以上人口均集中在香洲区。2009年,香洲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达58.21%,香洲区户籍人口占全市比重也达到54.17%,并且仍在逐年提高。斗门区常住人口占全市25.65%,户籍人口占全市32.07%。金湾区常住人口占全市16.14,户籍人口占全市13.13%。以上数据显示我市人口在各区间分布不均衡。

通过对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多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珠海市在内部均衡方面仍存在相当的缺陷,过高的户籍人口,人口老龄化,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区域分布不平衡等条件都阻碍了“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

(二)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的评估主要集中于人口特性对地方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图4显示,珠海市的GDP增长逐年递增,2010年GDP为1208.6亿元,在珠三角9市和全省21个地级市中都排名第5位,但当年的地区GDP增长率(12.9%)仅排名第14位,这说明珠海市在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仍存在瓶颈。

按照传统的理论分析,人口数量每增加1%,GDP则需增长3% -4%,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通过对图5的分析,可以发现,除了2003年达到这一标准外,其余各年的人口增长明显过快,尤其是2009年,人口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这将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和单位工业增长值能耗作为主要的指标评价了珠海市的资源利用情况。金湾区在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长值能耗两指标中体现的利用率最低,尤其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远落后于全市均值。斗门区的单位GDP电耗1500万元/千瓦时,高过其余两区和全市均值。总之,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对清洁型能源的广泛使用,转变“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模式是改善人口资源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

环境保护也是珠海市“人口均衡型社会”构建的重要部分之一。从表2中可以发现,对污染物,诸如废水,二氧化硫等,其排放达标率或去除率都保持在99%左右,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虽只维持在80%左右,但从2009到2010年,其处理率得到提高。但环保投资占当地GDP的比重不足3%,这与珠海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相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环境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设。

表2 珠海市主要环境评估指标

最后,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恩格尔系数、失业率、人均收入等指标。表3中显示,珠海市城镇人口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恩格尔系数也维持在35%左右,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目前珠海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已进入相对富裕的程度。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渔民人均年纯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教育文化娱乐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约占12%左右。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构建受到来自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完善的社会设施建设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表3 珠海市主要社会评估指标

从外部均衡指标来看,高速发展的经济,必须伴随适量的人口增长率,同时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这些都将是珠海市构建“人口均衡型”的必要条件。

五、政策建议

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对于珠海继续保持人口与经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优势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关键在于以大人口观,即把“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树立优化协调的人口发展观和统筹解决的人口治理观”[16]23作为人口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上脱离传统的控制人口数量的目标框架约束,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三重转变”和“四个加强”作为主要的政策组合将对珠海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进程起到有价值的指导意义。

(一)“三重转变”路径分析

珠海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将人口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方程中,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产业发展、各界参与的方式,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人口发展方向作为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必须转变的关键所在,即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科学内涵要求我们以一种全局观、多视角来审视现实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规律。”[17]19现阶段,珠海市人口发展已走上转折路口,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转变人口发展方向,从关注人口数量的单一目标转向人口适度、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多元目标。把握人口发展方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引导人口分布,科学开发人力资源,统筹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

同时,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必须转变人口工作机制,即从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事实上,人口工作机制转变的本质主要体现为政府动员机制的转变。”[18]47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不是人口计划生育系统的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和社会共识的体制机制。在人口工作动员机制上实现从人口计生部门的独立行动向政府动员下的多部门协调行动转变;在人口工作思路上实现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在人口工作方法上实现从“行政管理型”向“统筹服务型”转变。具体而言,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将围绕“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19]4六大机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成系统、可持续的综合改革。

此外,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必须转变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即要实现从人口服务差别对待到人口服务均等化转变。人口服务均等化既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人口均等化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口均衡型社会“公平与发展”的精神内核。“赋权于民、还权于民和造福于民是人口均衡发展的人文目标和战略取向”[20]104。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大人口观”要求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此目标的引导下,新时期的人口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用人文关怀的精神、无差别的优质服务的思想指导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缩小区域间、城乡间、不同人群之间人口服务的差距,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四个加强”路径分析

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多元的工程,既涉及到指导方针上的理论探索,又关系到人口相关部门的工作实践转变,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念接受,珠海在具体操作路径方面,表现为“四个加强”。

首先要加强人口理论研究。“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理论命题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的新思路,这一具有国情特色的“人口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推广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诸多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人口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尊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客观规律,尊重人口与资源和环境关系的客观规律。一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战略思路,科学预测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框架,推动人口发展规划及政策、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撑系统。二是要开展“大人口观”研究,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等人口均衡发展研究,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全方位领域内的系统探索,结合珠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认真编制好“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确保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与城市格局发展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协调。三是在人口均衡型社会的理论探索中积极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均衡文化建设,以“软实力”支撑人口计生工作的全面改革发展。“以‘和谐人口文化’为内涵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以此为引导,营造人口发展事业的和谐人口氛围,培育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和谐人口理念。”[21]83

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源综合开发。人口扩展亦有其优势,珠海过去获益于年轻的迁移人口结构,长期保持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新时期,要继续延长“人口红利”期,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劳动力队伍。在合理规划城市未来人口规模和增速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速度,完善入户政策,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坚持高端产业引领、高层人才优先,围绕“三高”产业聚集人才。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完善“三高人才”(高级管理、高级专业技术、高级技工)培养机制,建立并实施“积分制”移民制度,以高端产业发展需要为标准,加大高学历、高技能的分值权重,引进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通过健康城市建设和教育强市建设,城市、社会、家庭共进,普教、职教、高教并举,提高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为产业发展、生态文明注入持续活力。

再次是加强人口区域分布协调发展。目前,珠海东西部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实质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要利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契机和特区立法权的优势,探索建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以西部农村为重点,以流动人口为难点,着眼从深层次矛盾上推进制度创新。加快西部中心城区和城镇组团建设,增强重大项目在西部地区的布局,改善西部生产生活环境,从根本上实现城市发展格局与人口分布协同转移。统筹解决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建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机制等问题,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破解城乡二元人口结构。为使不同区域人口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发展机会,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最后是加强人口功能分区规划建设。在国家和广东省人口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框架中,建立与珠海市内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与城市格局相协调的人口功能分区规划,形成在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稳定优质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而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能够自愿平稳地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东部滨海花园城市、西部滨江田园城市和南部海岛生态城市的合理布局。探索建立工业新型化、生产清洁化、农业生态化、经济发展循环化的新模式,提高对资源消耗的成本,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活性资源的差异化定价,明确家庭资源消耗合理需求的限额,限额内外分别执行补贴价格和市场价格。发挥人力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效应,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集聚高端产业和优秀人才。

六、结 论

人口均衡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人口状态,而且是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实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人口均衡型社会”模型,从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两个角度对珠海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珠海从建设“三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的战略高度制定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人口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矛盾,人口调控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进一步健全人口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控制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营造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珠海的和谐人口环境。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翟振武.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3]张翼.人口结构调整与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9).

[4]侯亚飞.人口城市化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J].人口研究,2010,(6).

[5]《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课题组.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8,(2).

[6]苏明城,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9,(2).

[7]杨晓航.贵州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经济研究,2009,(2).

[8]常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调研,2011,(2).

[9]王可.中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0]王浩名.人口均衡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J].经济论坛,2011,(5).

[11]章文彪.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1).

[12]李万郴.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助推“两型湖南发展”[J].湖南社会科学,2112,(1).

[13]王胜今.人口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14]蔡舫.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15]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6]穆光宗.“四个发展导向”引领人口计生综合改革[J].人口与发展,2009,(1).

[17]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宏观与决策选择[J].人口研究,2004,(4).

[18]王胜今,于潇.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J].人口学刊,2007,(5).

[19]赵白鸽,赵瑞.努力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5).

[20]张先兵,齐志.大国地位中的均衡人口规模与中国的取向[J].改革,2009,(6).

[21]张敏才.建设和谐人口文化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服务[J].人口研究,2008,(1).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

D6

A

1000-5072(2012)06-0104-09

2012-02-20

钱芳莉(1954—),女,安徽安庆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珠海市人口发展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All about Me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珠海市检察院依法对卢子跃案提起公诉
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