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信念”的人
——访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主任曹新利

2012-09-06 06:18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2年9期
关键词:信息中心陕西省信念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温塞特

他,曾经是一名军校技师,如今是中国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行业学组组长;他,既有热爱艺术的风雅,又具执着追求的坚毅。他曾经是军人,如今在建设行业信息化的“战场”上,率领着建设行业信息化“陕西方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成功案例,创造了建设行业信息化的“陕西模式”……他,就是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主任曹新利。

从创建之初一个人到现如今50余人的信息团队,从筹建公积金监管平台到现如今已运行着23个信息系统,从筹措资金苦度年关到现如今软硬件资产过千万的单位……曹新利用了不到八年的时间,带领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闯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业发展之路。

如果用曹新利本人的感悟去诠释“信念”二字,除了字典中“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外,他更认为这个词语双关恰到好处,甚至是为信息化而生:信,即代表着信息化;念,意味着美好的愿景和未来。因此,置身于信息化的大潮,是曹新利多年来追逐的一项事业,也是他书写的一部人生作品。

“人生最幸福的是什么?就是理想能够成为现实。”曹新利带领他的团队,战斗着、享受着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

“就是他了”

从2003年只知“信息”二字如何写、却不知信息化为何物的门外汉,到如今说起“信息化”滔滔不绝的专业型领导,曹新利的走马上任得从一个“点将”的旧事说起。

伟大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塞缪尔 ·约翰逊

1993年,曹新利从部队转业到陕西省建设厅。作为建设厅招标办的第一名员工,他全然面对新领域、新知识,通过恶补专业知识,结合多年部队历练的素养,曹新利逐步摸索出一套工程招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工作渐渐干得有声有色。

此时,正值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时节。2003年,陕西省建设厅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筹备成立省建设信息中心,而带头人人选成了当时省厅领导的挠头事。几经考虑之后,厅党组决定由曹新利负责筹建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

而曹新利却顾虑重重:自己非计算机专业出身,既不会做系统,也不懂信息化,如何挑起建设信息化的重担?

知晓曹新利的顾虑后,省厅领导启发他:“信息化是朝阳产业,要做好这项工作,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懂管理,筹建信息中心关键不是懂技术,而是要组织协调、知人善用;第二是能参谋,要能出主意、想点子,开拓创新;第三是会协调,要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厅党组觉得你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曹新利担负起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任。

面对厅党组的信任,曹新利将莫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一身军人气质的他明白,此刻好比是临上战场,命令一旦下达,就只能前进。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当初接过筹建信息中心的大旗,多少有些“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而真正着手具体工作时,曹新利所具备的睿智、冷静、知管理、会协调的素质得到了充分展现,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也在他带领下开始了创业、发展的征途。

借来的3间办公室,外加2台笔记本电脑和1台打印机,各方抽调的不足10名工作人员——这就是曹新利当年的全部“家当”。信息化从何着手?信息中心发展之路在何方?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面对捉襟见肘的困境,曹新利没有气馁,没有坐等,军人那种不轻言败的气魄激荡在胸中。在充分研究了陕西省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之后,曹新利明确提出以“构建网上政府,推行网上办公,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为目标,坚持“开拓创新、稳妥务实、滚动发展、全面推进”的原则,紧密结合行业实际,致力于为政府、社会、企业、公众搭建起一个信息化综合大平台。

在创立和发展阶段,当目标确定后,实干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以应用为主,所以,建设信息化应贴近实际、突出应用,一切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标准,不搞花架子,不做面子活。”曹新利回顾陕西建设信息化走过的历程,如是说。

结合当时行业信息化的需求,曹新利带领员工们梳理、分析建设行业业务特性和对信息化需求的特点,总结出该阶段工作“以应用系统为主,以数据采集为抓手”的思路,并按照“最先进的技术、最简单的操作、最安全的手段,最经济的投入”的原则,采取自行研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形式,先后开发了勘察设计、房地产、建筑施工等23个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应用。按照“需要一个、开发一个,开发一个、应用一个,应用一个、普及一个”的方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了陕西建设行业信息化“滚动发展、全面推进”的发展初期目标,搭建起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作为陕西省住建厅门户网站的陕西建设网日访问量已经突破13万人次,每天点击量保持在10万人次左右,连续两年在省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前茅。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人才,才是关键”

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骄人数字的背后,蕴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探索和辛苦付出。

“要搭建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就须有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而要留住一批精英人才,就要配套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机制。”这也是曹新利在搭台子的初期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解决这个难题的要诀在于因岗定人、因才施用,”曹新利如是认为,“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培养所需人才并发挥其所长,才是针对性管理的高层次。”基于这样的思考,曹新利深刻认识到,在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乏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滞后的用人观念和薪酬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孙中山

通过业余时间对MBA课程的研修和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加之对传统事业单位用人体制的深入研究,融合了部队管理经验,曹新利自2005年起,开始逐步在人事制度等管理机制中大胆引用先进企业管理经验,不断建章立制,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公平的管理理念,翻越了“传统”的藩篱,跳出了“既定”的束缚。中心逐步建立起“全员聘用制”:即打破现有体制的限制,实行正式人员和聘用人员一套制度、一种待遇、一个标准,积极推行中层职务竞争上岗和一般人员双向选择,达到了因需设岗、因事设岗、精简高效的目的。管理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即按照岗位明确、职责清晰、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使岗位设置更为科学,职责更加明确,人员分工更加合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薪酬发放试行“绩效考核制”:即按照“保障基本,总体提高、拉开档次、变暗补为明发、多劳多得、绩效挂钩”的原则建立每月绩效考核制度,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没有完全的独立,就没有完全的幸福。

——车尔尼雪夫斯基

不断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形成推动陕西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合力。

“要让每个人都具有竞争力”

经历了创立和发展阶段之后,信息化发展面临全新的形势,建设信息中心的这支队伍也随之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

2010年初,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需求,曹新利提出“谋划新篇章,开创新局面,构建大平台,促进大发展”的新思路,以制定信息中心第二个五年规划为契机,逐步展开“从数据采集向数据处理转变,从应用系统建设向管理系统建设转变”的转型,并提出坚持三个面向,提供三种服务,即:面向政府提供管理决策服务、面向行业提供应用服务、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构建协同办公大平台,实现智能管理、智慧决策等功能。

这是建设信息中心平稳有序发展后的又一场攻坚战。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承担的新任务,决定了中心兼具政府导向型、技术密集型和内涵集约型的多元经济发展特点。“要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保持团队的开拓精神、保障新目标的实现,必须激发目前这支信息化队伍的创造力、夯实承压能力、增强拼搏意识。”曹新利又开始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思变”。

2012年初,曹新利主张在中心确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尝试建立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考核体系。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也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营造了氛围。

在员工眼里,曹主任是个“狠心人”。他可以把部门全权移交,任由你去“折腾”,但不是没有前提:“掌门人”必须保证部门的兄弟姐妹们解决好吃饭问题。“曹主任逼我们‘下海’了。”员工这么评论。

听到员工的话,曹新利淡然一笑,“就是让他们这些‘旱鸭子’摘掉‘游泳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学会‘游泳’。”

“打造输送人才的基地”

曹新利之所以让员工摘掉“游泳圈”,是因为开垦出今天这片“处女地”实属不易。

陕西建设信息中心的几个员工回忆起2008年末的中心总结大会,身为中心主任的曹新利在讲话时突然哽咽泪下。让他无语凝噎的是一段回忆——“信息中心最开始运行,几个员工都主动不拿工资,连办公费用都是个人垫资。没有对建设信息化的执着信念,没有团队的齐心奋进,就没有今天的陕西建设信息中心。”因此,“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也是曹新利说起这份执着时津津乐道的事。

“激发员工的潜能,在实际工作中大胆使用,着力打造,敢于给手下人压担子,不怕他们出乱子,”曹新利说。“其实,我依然是他们的坚强后盾。正确的决定,我全力支持;哪怕暂时看不到前景,只要他们有信心干,我就坚决支持到底。”

说话间,新闻部的负责人姜美娟来汇报工作。她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部门基本是独立运作,员工的收入直接与部门经济效益挂钩。“有压力也有动力,干好干坏自己承担,”姜美娟话锋一转,“但这也是主任给了我们一个历练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培养人,使用人,输送人”。曹新利每每提及自己的得力干将,就禁不住笑着念起这段“人才经”。“我希望信息中心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培养出来的人能成为信息化事业的中流砥柱。”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是平凡的人”

曹新利筹建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

这八年来,陕西建设信息中心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完成了创业的艰难探索、辛勤积累,实现了滚动发展、全面推进,使陕西建设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全国建设行业独具特色的“陕西模式”。他带领下的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职工队伍不断强健,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管理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先后数次被评为厅级优秀单位、先进党支部、标兵党支部等。曹新利本人也先后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陕西建设信息中心已然化茧为蝶,在行业信息化的花丛中翩然起舞,精彩绝伦。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泰戈尔

“我们是平凡的人,共同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这一切在曹新利看来,只是一群普通人点滴努力的汇聚。然而,这些积累却为信息中心的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通过开发系统,推进行业信息化,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同时,我们也掌握了海量的一手数据。下一步能否将这些数据深度挖掘,为服务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曹新利又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规划。

其实,在曹新利脑海中有这样一幅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的发展图景:在八年工作的基础上,将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打造成陕西省建设行业信息化的研发中心;行业信息采集、发布、查询中心;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服务中心;全省建设行业的数据中心。“我们正在构建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同办公大平台,有了这样的工具,各级领导和办公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从电脑上实时看到他们想了解的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节点的详细数据,轻点鼠标还可以看到经过数据处理后的统计分析报告,”曹新利动情地为记者描述着建成后的协同办公大平台。

“一心一意信息化”

“谋划新篇章,开创新局面,构建大平台,促进大发展”。在陕西省建设信息中心的会议室里,这四行红色大字占据了正面的整面墙,这正是曹新利领导下的信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老子

以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为蓝本,经过实践摸索、创新应用、总结完善,符合陕西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已逐步凝练成型:以“建好一个平台,着力两个转变,坚持三个面向,实现五个目”为信息化发展思路,将陕西省建设行业信息化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此时的曹新利又像作坊里质朴的师傅一样,开始了对年轻干部“传、帮、带”。他带着中心中层干部制定了以“开源节流,促进发展;分类管理,区别对待;激励为主,绩效挂钩;方法科学,程序规范”为原则的激励机制,以及“优化结构,注重技能,定编定岗,以岗定酬,按能取酬,优劳优酬,责酬相符”为主的岗位技能考核机制。这也是曹新利为这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准备的“防御工事”。“信息中心是一块阵地,信息化是一场战役。现在扶着他们走,很快他们就可以自己带兵冲锋了。”信念的力量如此之大,可以让曹新利不遗余力地为信息化事业探索着。

“西安饺子宴里有一个说法,是吃到一个饺子的叫‘一心一意’。我就是那个吃到一个饺子的人——一心一意搞信息化。”曹新利幽默地说。

春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我必须踏实耕作在这块阵地上,因为这里有我全部的热情和最好的年华。” 曹新利珍视过往的八年时光,因为在他心中坚守着执着的信念,也坚信着更为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信息中心陕西省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2019年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电子版联合订阅: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2019年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7大期刊电子版联合订阅:
聚焦两会
信念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世界经济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