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探究

2012-09-25 02:22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6期
关键词:控制性股权结构股权

杨 鑫

一、股权制衡的理论分析

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中,股权是相对比较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在这种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下,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比较低,使公司的治理问题出现了新的转变,产生了控制性股东,即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行为,控制性股东可能通过剥削甚至牺牲小股东的利益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较国外还很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也不是很健全,股权集中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如何能对大股东的侵占行为进行有效的避免和对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

在这一研究视角下,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股权制衡的理论。股权制衡又称股权制衡度,是指公司的几个大股东分享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几大股东的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独自控制公司的决策,最终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模式,从而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虽然股权制衡可以有效避免控制股东的侵占,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也可能导致股权制衡过高的不利经济后果。

我国的公司治理问题随着公司制企业的飞速发展和增加正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初步建立起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既不同日本、德国式的法人交叉持股的股权集中模式也不同于美国、英国式的股权分散模式,而是特有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集中模式。而正是由于国有股的一股独大”使得控制性股东(大股东)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来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发了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这一情形就也被认为是我国公司治理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最基本的阻碍。而股权制衡,则是在股权集中模式下可以有效抑制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真正意义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影响股权制衡的因素

研究影响股权制衡的因素,首先要了解股权结构的类型,根据相关知识内容按股权的分散程度来划分,可以把公司的股权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股权集中型,即公司拥有掌握绝对控制的大股东。

2.完全分散型,这种通常是股权分散在股东手中。

3.股权制衡型,即具有相对的大股东,但是还有其他的大股东对其进行制约和约束。

而股权的性质来划分,仍然可以将公司的股权结构分为三种类型:

1.国有股,即由以国家为代表的机构向公司注资所形成的股份。

2.法人股,是由团体或者机构公司注资形成的股份。

3.社会公众股。

(一)股东间的利益必须是独立而非附属的

股东间的利益必须是独立而非附属的,这是股权制衡的基础和根本。只有让独立的多个大股东分享公司的控制权,彼此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才能有效的相互约束各个大股东的行为,防止控制性股东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侵占其他股东的个人利益,从而有效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增加公司的业绩。

(二)要有合适且具有治理动力的股东

长久以来,由于股权分置导致了流通股股东(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经济利益取向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控制性股东“一股独大”,通常并不考虑股价下跌的事实而实行股权融资以使自身拥有资产快速增值。一些控股股东往往没有治理公司的动力,他们只是为了维持使自身资产增值这种业务状态,这种行为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侵害其他股东的个人利益。公司只有选择有能力、有动力的大股东来治理,才能抑制控股股东在证券市场上单纯靠融资活动来为自身获利的企图,使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真正为公司以及所有股东谋取利益,行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利。

(三)具有完善的法律环境

由于法律缺乏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才会提出股权制衡的理论,通过多个大股东的相互制约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在这一情况下,大股东很可能会开展一些对增加公司控制权价值而对公司和中小股东没有实际利益的项目,通过这一手段来使私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更需要完善法律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逐步扩大其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利益,从而根本上限制控股股东利用其权利和地位来侵占中小股东的个人利益的行为,极大程度上抑制控股股东在证券市场上单纯靠融资活动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图,促使其加强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

三、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公司治理理解为指用以支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由一系列契约组成并且界定了权利、利益和风险分配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一种由于产权分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公司的所有者为了避免代理问题,从而设计出了一种能避免管理者过分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中小股东的利益的一种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使得股权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一直基于对股权结构的研究,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股东对公司的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效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品牌价值,保障所有股东利益的重要举措,更是规范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

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结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我们研究股权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强调多个大股东存在或者其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绩效的作用。

公司治理的机制包括激励,并购,代理权矛盾和监督,下面对股权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在股权比较分散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很难使自己的利益同其他股东保持一致,也就无法满足每一个股东的要求。而在股权比较集中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控制着管理者的行为以及公司的一切事务,所以管理者就会同股东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越有利于公司的激励。经过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一是股权集中的公司,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就一定会因此而努力,使激励效果最大化;二是股权分散的公司,管理者因为缺乏工作的动力,使其激励作用大大降低;最后是股权制衡的公司中,激励效果则是介于两者之间。通常情况下,股权分散的公司越容易被并购,而在股权越是集中的公司则出现并购的可能性越小。

四、针对当前的公司治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围绕当前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目标,虽然股权制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但是假如不改革中国现有上市的产权结构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这些公司的治理效率的。针对当前股权制衡在公司治理中的运用中的问题,提出下面几条改进建议:

(一)适度调整股权结构

如果股权结构的集中度过高,则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进而不利于管理者对公司的治理。所以要为保障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良好的运转,真正体现公司的治理水平,就要追求股权结构分散的适度性以使公司的股权结构不至于过度分散。实践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司往往因为股权过于分散而易形成问题。

(二)保持较高的法人股比例

现在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市场监控机制还很不健全,而法人股东通常不同于国家股东,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的控制,但相对来说法人股代表的资本大多是以集体资本和民营资本为主,且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所以在公司的治理中,法人股会具有更大的监控效率。因此适当保持较高的法人股比例对公司治理很有效。

(三)内部推行股票期权并增加职工持股

公司内部要建立起对员工能长期进行有效刺激的机制以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应当使经营者持股比例增加,让他们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治理,共同承担风险、分享利润。而职工内部持股比例越高,对公司绩效所起的积极作用就越高。职工通过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可以分享公司的成果并能通过努力工作使得资本升值,这对于改善公司的管理,增强企业凝聚力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与启示

我国的股权制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股权制衡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渐地涌现出来,为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其研究方法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导致我国股权制衡还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第一,通常在研究中都是借鉴国外的有关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缺少基于我国上市公司为背景的股权结构,以及控制性股东行为的深入探析,结果使得现在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甚至还会出现结论相矛盾的情况。

第二,股权制衡容易出现公司几大股东相互制约的现象,甚至造成几大股东相互争权,使得决策能力下降,无法使公司快速、准确的作出决策,从而阻碍影响公司的绩效。

第三,通过案例分析,可能出现大股东间紧密联合起来共同剥削中小股东的情况。

[1]刘伟.我国股权制衡治理机制研究述评:发现与启示[J].汕头大学学报.2010(05).

[2]刘伟,刘星,张汉荣.股权集中、股权制衡对大股东侵占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10(02).

猜你喜欢
控制性股权结构股权
基于公司法视野下的股权结构问题探究
市场化程度和股权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分步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浅谈我国二元股权结构
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破裂的临床效果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改制企业应加强和完善股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