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2-09-26 09:11课题组
统计与决策 2012年17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比重城镇

课题组

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来,改善民生日益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为综合反映民生质量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的改善状况,揭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建立民生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民生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凡是同城乡居民生活有关的活动和行为都属于民生的范畴。从狭义来讲,民生主要是指涉及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居住、环境与安全的基本范畴。本文设计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从狭义的基本范畴出发,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民生的内涵,并能够充分反映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善民生的重点要求;各指标的含义明确,计算方法科学,计算数据可靠。这是客观评价民生质量改善状况的基础。

(2)全面性原则

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应相对比较完整,能够覆盖现阶段反映民生质量的主要领域和各领域的主要方面,既能综合反映民生质量改善的基本态势,又能重点反映各领域民生质量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矛盾。

(3)系统性原则

民生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所选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放到整个民生工程中去考虑,从整体角度把握每个指标与其它指标的关系,形成领域间、指标间的有机衔接,从而才能据以揭示民生质量改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联。

(4)代表性原则

指标数目过少不能满足全面性原则,但指标过多不仅会增加数据搜集难度,而且会由于信息重叠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以尽可能少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全面、重点地反映民生质量的主要方面。

(5)可操作性原则

所设计指标必须具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而且具有获取的现实可能性,同时还要考虑数据获取与处理的难易程度。当某些重要数据缺失时,应能够找到替代指标,或者能够进行统计估算。

(6)可比性原则

评价民生质量指标要进行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为保证其可比性,指标体系所用数据的统计口径应该一致,同时指标应尽量设计为平均指标和相对指标,否则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 民生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由于民生的内涵非常宽泛,为了避免指标数量过多导致信息冗余、数据搜集困难、工作成本增加等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所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然后再从中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可行性、相关性和区分度分析,来优化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包括指标数据的获得途径和所获取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分析。如果所设计的某项指标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要能够用替代指标或估算方法,来调整指标的计算。对理论上必要,但所需数据搜集难度大,或所得数据缺乏可靠性的指标要进行删除。此外,有些数据要从不同的途径获得,数据口径难免会有差异,因此必须要尽量采用统一的数据来源,尽量使各指标的口径统一。

2.2 相关性分析

如果指标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在对各指标信息进行综合时,会使其所反映的信息发生较大重叠,因此会使某方面的影响被放大,从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引入相关性分析,根据各子要素内部以及子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对相关度交稿指标进行精简。用Pearson相关系数来衡量变量间的关系大小程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n为样本数,xi和yi分别为指标变量值。

相关度的区分标准是:当绝对值大于等于0.8时为高度相关,在0.5~0.8之间为中度相关,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0.3以下说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极弱,可视为不相关。在一般情况下,若两指标的相关度达到中度以上,则可根据区分度的大小进行必要的剔除。如果两指标都代表着民生的某一重要方面,为保证全面性原则还应予以保留,但应适当降低其重要性权数,以抑制因信息重叠而造成的影响放大效应。

2.3 区分度分析

实践中对两个相关度较高的指标,到底剔除哪个对信息的损失更小呢?对此要进行区分度分析。所谓区分度也称为鉴别力,是指评价指标区分评价对象特征差异的能力。民生质量评价指标的鉴别力亦即指评价指标区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民生质量水平差异的能力。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如果所有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评价指标上呈现几乎一致的很高(或很低)的评价值,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评价指标几乎没有鉴别力,不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民生质量的差异;相反,如果被评价的对象在某个指标上的评价值出现明显的差异,则表明这个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鉴别力,能诊断和识别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民生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采用变异系数来区分评价指标的鉴别力:

变异系数越大,表示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相反,鉴别能力则越差。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删除存在较高相关度的两指标中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评价指标。

3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1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首先以十七大报告改善民生的目标为导向,按照层次分析的思路,将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即民生质量;第二层是领域层,包括居民收入与消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居住、环境与公共安全七大领域;第三层是指标层,即反映各领域民生质量的代表性指标;然后根据理论和经验分析提出民生质量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最后通过优化分析形成最终的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根据上述原则和优化方法,我们最终从各领域层提出的初始指标中选择出了2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了最终的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表1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以对全国或某一地区近年来民生质量的改善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客观评价,并能揭示出在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矛盾的具体方面。

3.3 民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阐释

为正确理解和使用上述指标体系,下面对各领域所选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功能意义做一简要阐释,有些指标鉴于数据的原因,对其计算口径做了专门界定。

3.3.1 收入与消费领域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按照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加权平均后的人均收入,它反映了城乡居民家庭的一般收入水平,这是反映民生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比重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按照城乡居民人口比重加权平均后的人均消费支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城乡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人口比重

(4)城乡恩格尔系数:指按照城乡人口比重加权后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口比重

3.3.2 社会保障领域

(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用城镇从业人员数+参保退休人员数代替)的比重,反映了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程度。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2)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指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用城镇居民人口数代替)的比重,反映了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险的覆盖程度。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对保障城镇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降低城镇居民医疗费用经济负担,缓解“看病贵、看病难”具有重要意义。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用农村从业人员数代替)的比重,反映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成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措施,对解决农民生活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具有重要作用。

(4)城乡居民低保覆盖率:指城镇和农村低保覆盖率的平均值,反映了城乡居民最低收入人口享受保障的平均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城乡居民低保覆盖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城镇最低收入人口×城镇人口数比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收入人口)×农村人口数比重

其中的低收入人口数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最低收入户(10%)”和“低收入户(10%)”的人口数。

(5)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指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重。其中,应参保人数用城镇从业人员数代替。它反映了失业保险的覆盖程度,这是反映民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6)每万人福利院床位数:指平均每万人口拥有的福利院的床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具有家庭赡养能力人口的社会保障能力。

(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指农村人口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占年末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反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程度。

3.3.3 就业领域

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因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人多地少”导致的供给过剩,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扩大城镇就业促进其向城镇转移。因此我们只选取了以下反映城镇就业状况的代表性指标。

(1)城镇就业增长率:指年内新增就业人数与全年就业人数的比率,是反映城镇就业增长程度的重要指标。

(2)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劳动力人数之比,反映城镇的失业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城镇的就业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

(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的是在本单位工作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该指标是反映职工收入水平的基本指标,也是决定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基本因素。

(4)职业介绍成功率:是指职业介绍成功人数占登记求职人数的比重,反映职业介绍机构对求职者实现就业的促进效果,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城镇的就业状况。

3.3.4 医疗领域

(1)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反映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亦即政府对居民医疗服务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医疗卫生支出/地方财政总支出

(2)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即每万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反映社会提供医疗服务能力。每万人拥有医生数量越多,对居民医疗需求的保障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执业医师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口数×10000

(3)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即每万人口所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每万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卫生院床位数)/人口数×10000

3.3.5 教育领域

(1)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指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反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力度。

(2)人均受教育年限:指从业人员平均接受学历教育的年数,反映了就业者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反映了就业者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会使民生质量得到改善。计算公式为:

人均受教育年限=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6+15岁及以上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9+15岁及以上人口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2+15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16

实际计算时,由于人口数据资料限制,也可以用6岁及以上人口数代替15岁及以上人口数进行计算。

(3)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指教育总支出与总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基本指标。它主要受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对教育投资水平的影响。

3.3.6 居住领域

(1)人均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额: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已完成的投资额,反映了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投入水平和保障程度。人均投资额越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程度越高。计算公式为:

人均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额=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额/中低收入人口数

保障性住房应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但由于资料限制,实际计算时只包括了经济适用房,即以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额为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额数据。中低收入人口数按《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最低收入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户(20%)”和“中等收入户(20%)”的人口数计算。

(2)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指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该指数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计算公式为:

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报告期住宅平均销售价格/2005年的住宅平均销售价格×100(以2005年为固定基期)

(3)城镇居民人均新建住房面积:指城镇居民每人占有的新建住房面积,反映城镇居民的居住改善情况,也反映了城镇为居民提供改善居住条件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城镇居民人均新建住房面积=城镇住宅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城镇人口

3.3.7 环境领域

(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报告期内在城市建成区的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比率,反映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发展水平,也是反映城镇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用地总面积

(2)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指生产每单位GDP所用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物需要的氧量的排放量,反映了生产每单位GDP价值所造成的有机污染程度。

(3)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指生产每单位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硫(SO2)排放量。该指标反映了生产每单位GDP价值所造成的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报告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比率。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运量代替。处理率越高,环境污染程度越低,人们的居住环境越好。

(5)公共安全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指财政支出中用于公共安全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反映政府对社会公共安全投入的力度。

[1]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5).

[2]沙杰,杨志刚.民生统计指标体系浅见[J].中国统计,2008,(7).

[3]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2006,(4).

[4]陈一新,陈永昊.浙江民生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比重城镇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谈拟柱体的体积
人口与就业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