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而今凭鱼跃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

2012-11-06 06:42白蔚
支部建设 2012年28期
关键词:龙门村民发展

■白蔚

龙门而今凭鱼跃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

■白蔚

党的十八大代表、河津市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及“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把一个昔日“禹门口,长风吼,披烂袄,吃黑馍,土薄沙厚石头多”的穷山窝,建成了一个经济腾飞、生活富裕、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职工化、农业机械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园林化,是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应大力弘扬与学习。

河津市龙门村位于秦晋之交的禹门口,汉代古籍《三秦记》有“鱼跃龙门”的传说:“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这神话传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龙门崛起 神话而今变现实

龙门村就是大禹治水、鱼跃龙门的故事发生地。它曾是一个繁华的码头,有气势恢宏的大禹庙,有建制规整的关帝庙。龙门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出山峡之处,两山对峙,壁立千仞,形如黄河的门阙,故称龙门。在神话中,龙门则是大禹为了疏通黄河而开凿的,所以又称禹门。

龙门村3600口人,1179亩耕地,120名党员。党委书记原贵生及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把一个昔日“禹门口,长风吼,披烂袄,吃黑馍,土薄沙厚石头多”的穷山窝,建成一个经济腾飞、生活富裕、干群和谐、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职工化、农业机械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园林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资产积累超10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原贵生生于1953年。他名为贵生,却是个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早年丧父离母,兄妹三人靠奶奶拼命拉扯大,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他在逆境中成长,15岁就学会犁地。生活的艰辛,人生的不易,造就了他刚毅、果敢的性格和同情弱者、急公好义的美德。原贵生上学只上到初一,就学会了一元一次方程。他买不起练习本,就到野地里找寻枸杞根,把皮铲下来卖个三毛五毛,再去买水泥袋裁成本子,正面反面都写满。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青年原贵生当了民办老师,上讲台时连袜子都是借村长的,后来却带出了最好的学生,而今,他教过的学生仍亲切地称呼他“原老师”。

原贵生1980年入党,1986年5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自1996年任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至今。在他的带领下,龙门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幸福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荣誉,龙门村党委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原贵生先后当选为山西省十届人大代表、运城市人大代表、河津市人大常委、中共运城市委委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原贵生自上任之初,就决心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他紧紧抓住三个环节:合理调配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扩大公益事业,努力让村民人人受益。

原贵生说,我忘不了过去的艰难,看不惯有一点点权势就欺负人的人。有人问我为啥不搞私营企业——当那几年集体企业转制的时候,我完全有办法把它转成个体的,但我不愿那样做。现在有些地方,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里,在龙门村绝对不能这样。我一个月两三千块钱,过日子足够了,不想胡作非为,甘愿坚持共同富裕,书写龙门的辉煌。

“允许任何一个村民最大限度地富裕,但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村民陷入贫穷”,这是原贵生和他的一班人在规划发展中的原则。

“鲤鱼跳龙门”曾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农民寻找上升渠道、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祖祖辈辈“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而今,在这个名叫“龙门”的村庄里,却真实地展现出鱼龙变化的前景。

战斗堡垒 当好党建排头兵

“龙门”这方热土留给人们的,并非都是美丽的神话传奇。泛滥的黄河曾将千亩粮田湮为沙滩。直到上世纪80年代,龙门村住土窑洞的依然占半数以上,一年人均只有百十来斤口粮。

1996年,原贵生挑起了村党委书记的重担,创新“(集体、股份、联户、个体)四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带领父老乡亲发展集体经济。龙门村成为一面共同富裕的旗帜。所谓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现象,它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坚实的集体经济基础之上,实现村域资源共享,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使党在龙门村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来龙门调研时曾说:“因为有原贵生这一张牌,才和了龙门村一副好牌。”

发展是硬道理,是龙门村党委始终坚持的工作重心。他们根据中央“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结合本村的实际,创建“六型党组织”,使之成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战斗堡垒。

一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全方位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理清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方法,破解发展难题。

二是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在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上谋求创新,如:“四轮驱动”的混合经济模式,产业循环连动的企业发展模式,农村城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三是建设民主型党组织,在思想上树立民主意识。原贵生经常告诫大家:“让民做主,才是新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龙门村的每项重大决策或重大项目都要经过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四是建设团结型党组织。村党委通过学习,增强宗旨意识,在思想观念上保持团结;通过民主机制,形成工作共识,在工作目标方法上保持团结;通过党内帮扶机制,在思想感情上增进团结。

五是建设廉洁型党组织。不仅加强思想教育,更从制度建设上做到反腐倡廉。原贵生带头廉洁自律,在村、企数十项建设工程投标中,多次把别人送的钱退了回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六是建设奉献型党组织。原贵生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作为“班长”,他二十多年没有在家过过一个除夕,病倒了、累倒了也坚持工作。抗洪抢险,他第一个跳进洪水里。一个称职的“班长”,带出两委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党员、好群众队伍;一支好队伍,创出一个好局面。

2011年,原贵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讲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解放初期,龙门村只有千余口人,沿吕梁山打土窑洞而居,以码头搬运谋生。‘死了的还没埋,埋了的还没死’,这句话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党的领导下,龙门村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四轮驱动,共同富裕,由千余人发展到3600口人,32栋住宅楼;人均年收入由几百元到2万元;由当年近三十人娶不到媳妇,被招亲到外地,到现在北京、太原、西安、重庆的姑娘嫁到龙门村;由解放前有病看不起等死,到现在党和政府给农民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村委对各级补报的剩余部分全部补足,农民也能按月领养老金。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幸福,更没有农民的出路。我决心,牢记党的宗旨和党的恩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农村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党旗更鲜艳。”

科学发展 共同富裕展红旗

龙门村党委不断完善“四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框架内,人才、资源、资金、设备等都得到充分调动和利用,激活了所有生产要素,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出煤、焦、电、铝、建材、运输、旅游七大产业,并不断加强产业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实施转型跨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十多年来,在原贵生的倡导和主持下,龙门村先后投资2亿多元,完成安居工程,村民住进水、电、暖、煤气、热水、闭路电视、程控电话、网络宽带“八通”住宅楼,享受新型合作医疗、生产生活用水、物业管理费、教育经费、文化活动费、农药种籽、烈军属优抚、闭路电视收视费、林木管护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十免费”。村集体投资1700万元,建成龙门宾馆。投资500万元,建成小学教学大楼,投资2100万元,建起初中教学大楼,并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和考入大中专学生奖学金。龙门村在黄河滩涂开发了禹门口公园,现已形成千亩绿化园林;投资1500万元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和龙门广场,为村民文化生活提供场所。村里的就业工程,安置了3000余人的工作。村里建成医疗服务中心,完善合作医疗保障机制,为村民和企业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还修筑防洪堤坝,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全村巷道。

村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小康社会是村党委追求的目标。原贵生说:我们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不要平均数字掩盖下的假富裕,要家家富裕的真小康。一是人人都当上班族,每个家庭都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二是在个人入股的基础上,在集体积累中拿出2400万元,给每个村民赠两股6000元,每年分红7000万元,人均2万元。三是集体补助,低于成本价售楼,每户补贴15000-17000元。四是享受“十免费四低价”。五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养老补贴。每年的福利性、资本性、优惠性、保障性等收入占到村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加上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性投入的“转移支付”,二次分配占比例更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让村民得到更多实惠。龙门村养老保险金全部由村集体代缴,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龙门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关于龙门的神话和典故,有的在民间传颂,有的则镌刻在悬崖峭壁上,成为历史的标本和化石。为了提升龙门文化品味,发展旅游业,龙门村除禹门口公园外,还陆续建设了民俗文化博物馆、大禹文化馆、警示教育馆、龙门展览馆、图书馆、龙门景观区,形成五馆一区一园的旅游文化格局。

钱袋鼓了,脑袋也不能空。村党委提出,不但要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要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原贵生首先要求每个村民都参与村务管理,为龙门发展建言献策,培养村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村民集体观念大大增强,形成人人都为村子发展做贡献的氛围。龙门村没有专职树木管理员,树木管得整齐无损;没有专职卫生员,街道楼前也经常干干净净——村民人人自觉自愿投身公益事业,不计报酬,不辞辛苦。

转型跨越多措并举惠民生

龙门村创立的龙门科技集团,逐步形成了煤焦、电、铝、建材、发运、运输、旅游七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集团年产国标冶金捣固焦60万吨,洗精煤150万吨,年设计生产铝材6万吨、日产水泥熟料2500吨,年产水泥150万吨。

2011年,全村资产积累由2006年的5亿达到10亿多,工农业总产值由6.5亿达到15亿,年上缴国家税金由4000万元到1.5亿元,人均纳税4.7万元。

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实现了统筹协调健康发展。集团引进铵水置热新工艺,利用焦化生产中的焦炉废热余热置换,不烧锅炉,不用煤气,可满足18万平方米的厂区、居民住宅楼冬季供暖,环保节能一举多得。为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在建成环村环厂两个千亩生态林的基础上,完成沿黄河滩、吕梁荒山1500亩低碳林的营造工程,实现人在画中的最佳宜住区建设目标。

在龙门,村民享有充分发展的自由,愿意在集体企业工作,可以;愿意自己干,也可以;愿意联户干、引资干,都可以。村民原应学在村外搞了个龙辉水泥厂,村里的分配分红仍然有他的份。原贵生说,四轮驱动的混合经济模式,既解决了共同富裕的问题,又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给了大家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发展为了村民,发展依靠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原贵生认为,“混合经济”完全代表了村民的利益,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2002年,村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剪彩,邀请运城市蒲剧团来做首场演出。邻村群众闻知后纷纷前来看戏,但1438个座位已被本村村民全部占满。村党委临时作出决定,副书记登台号召本村村民全部退场,把第一场戏让给客人。大家即刻退场,一个没留。

原贵生常说,当干部的既要为民做主,又要让民做主。基层干部,一是廉洁,二是要谋发展,把握好了这两点,群众自然就支持你。

班子的民主和谐是生产力,群众的信任更是生产力。凡是群众不同意的事,就坚决不去做。龙门村的干部要让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个个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

原贵生引领群鱼共化龙,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业、农民,都加上一个“新”字,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飞跃。

猜你喜欢
龙门村民发展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龙门这边(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