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

2012-11-06 06:58瑛刘霞孙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机械类职业情境

刘 瑛刘 霞孙 爽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2.唐山机车车辆厂附属高级技校 河北 唐山063030)

试论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

刘 瑛1刘 霞2孙 爽1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2.唐山机车车辆厂附属高级技校 河北 唐山063030)

从分析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范畴和划分、一般特征和教学特征出发,对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和师生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师生所起的作用随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的不同而动态变化的结论,讨论了不同教学进程中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情境

各职业教育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以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参与为主要特征。按侧重点不同,可将课程实践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某单一课程的课程实践,主要指基础性课程实践,它与科目课程密切相关,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开设的实验,一般在实验室由学生现场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另一类是多门课程融合才能完成的课程实践,主要指创新性课程实践,如《机械创新实践》等,常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自主构思、设计、制作、参赛为特点,从策略构思、方案设计、加工制造、艺术装潢到参加比赛全过程,由队员合作完成,以达到培养并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为目的。介于二者之间的还有综合性和探究性课程实践,这类课程实践大多非一门课程知识可以完成,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如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等课程的课程设计等。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一般特征

为满足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应当坚持以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让课程知识活灵活现,使理论知识落在实处。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是指动手能力,强调实践性、操作性和职业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设置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课程实践并无定式,可灵活多样地设置。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基础能力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三,学时安排相对灵活,可以更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或相对集中的某段时间进行。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更易于面对面地进行沟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素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第四,为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工程素质,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体现实践性和职业性,课程实践的选题一般从工程实际中来。因此,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更接近于生产实际。例如,《金属工艺学》课程,讲授铸造、焊接、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等工艺,只依靠实验室组织课程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常需采用现场教学的组织形式,即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将书本知识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为直接的感官认识,加深对加工工艺的理解和掌握。再如《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实践常选择机械产品中最为常用、最为典型的传动装置——减速器,如慢动卷扬机传动装置、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等,或薄壁零件冲床机构、电梯机械部分相关系统、自动包装机等模拟工程实际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程实践中,对实践过程的直接体验,能够真正理解学科内容,懂得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养成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特征分析

基于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特征,其教学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身心修养共同作用的过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中尤其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成果可直接为培养目标服务。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情境、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课程实践教学法都能显示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

作为教育核心的教学过程,是人类最复杂的认识活动之一,它蕴含着创造性。在教和学这一复杂的双向关系中,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的方法,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则取决于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基于教育对象特征和目标需求,以及机械类专业课程实践的特点,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和学是一个复杂的双向关系,在教学进程中,它们的作用是动态且变化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授课前的准备阶段、授课过程阶段、学生内化阶段以及升华阶段等。在不同的阶段,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不同,对教学效果的贡献也在变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师的“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和师生关系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学情境和师生间谁起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应有所变化。

由机械类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特征可知,课程实践的教学情境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情境有很大的不同。基础性课程实践一般在实验室由学生现场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现场教学直接在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性或探究性课程实践的选题通常是从生产实际中得来,需要在进行过程中模拟生产实际;创新性课程实践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从构思到比赛的所有环节。在各职业院校机械类课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进程,教学情境不同,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也在动态变化着,如图1所示。以课程实践的教学进程为横坐标x,以师生所起的作用为纵坐标y,可绘制出动态变化曲线A和B,实线A表示教师所起的作用随教学进程的变化关系,函数用fA表示;点划线B表示学生所起的作用随教学进程的变化关系,函数用fB表示。

图1 课程实践教学中师生所起作用的坐标图

(一)授课前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从教师角度来说,对于主要在实验室完成的基础性课程实践而言,授课前的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实验备课,包括研究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准备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机械设备,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包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研究等。对于现场教学的课程实践而言,授课前的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指与生产现场联系和协调、现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安全防护的准备等。对于综合性和探究性课程实践而言,授课前的创设教学情境主要是指研究课程实践的内容、准备与选题相关的设备或教具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践实施的初始高度,提倡教师在此环节就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共同研究,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之前就对课程实践选题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以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并认真完成课程实践,使他们学得主动,记得牢固,在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大有益处。即使师生共同参与,仍应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保证后续的课程实践过程正确且顺利地进行。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开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在课程实践之前充分了解课程实验的环节,唤起和调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以便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迅速地进入课程实践,与教师配合,完成课程实践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说,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起着主要作用。

如图1所示的阶段(1),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aA1,aA1,cA2,cB2,为常数。cA1>cB1,表示在授课之前教师的作用更大些,师生都没有直接进入教学活动中,所起作用都未发生变化,基本维持常态。

(二)授课之初呈现教学情境

在课程实践教学开始时将教学情境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课程实践所用的仪器设备有初步的感官认识,引起学生对课程实践的兴趣,初步调动起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对于前一环节略有弱化,学生将会进一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可采用叙述、演示、图示、操作、问答等教学方法。教师应讲解清楚,使得讲授的内容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并具有启发性,根据课程实践选题不同,适当掌握讲解的详细程度和讲授时间。

对于原理和操作比较简单的演示型课程实践,甚至可让已经精心预习和准备的学生代替教师来呈现教学情境,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演示技能、语言表达技巧以及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图1所示的阶段(2),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aA2,aB2,bA2,bB2,x0A2,x0B2分别为常数,但 aA2<0,aB2>0,表示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弱化,而学生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加大。

(三)授课前期教学情境研究

在将教学情境展现给学生之后,引出问题或任务;或者由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在此环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弱化,学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采用论证、质疑、讨论、分析、归纳、综合等教学方法。

如图1所示的阶段(3),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cA3≈cB3,均为常数。

(2)、(3)阶段是正式授课阶段。在这两阶段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问题。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此环节中,教师不是传统地传授书本中的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和动力去学习,要将目标定位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问题或任务提出之后,由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操作实验仪器或设备完成实验过程,以逐步发展实验操作技能;或通过师生间互动、学生间合作中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完成实践任务,并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以加强学生工程思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的内化阶段,学生通过与教师配合,更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理解了知识或能力的内涵,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自身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教师只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咨询者的角色给出适当的提示或指导,并认真观察和检查每个学生的实践情况,通过对材料和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自行完成课程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适宜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如图1所示的阶段(4),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aA4,aB4,bA4,bB4,x0A4,x0B4,分别为常数,aA4<0,aB4>0,表示教师的作用继续弱化直至最低点,而学生所起的作用继续加大直至最高点。

(五)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方式,可以由教师根据观察学生的表现给出评定,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对问题或任务的研究、解决和完成过程以及具体的思维训练过程给出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给出综合评价。

在此环节中,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不相同,一般情况,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可略大些。

如图1所示的阶段(5),函数关系可表示为

式中,aA5,bA5,x0A5,cB5分别为常数,aA5>0,表示教师的作用有所提升,而学生所起的作用维持一定状态。

至此,针对本课程实践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但在图中仍然有第(6)阶段,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加大。阶段(5)、(6)是升华阶段,教师可通过评价、归纳、总结、展望等手段,利用自身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反思并成长,以进一步提升本课程实践对其他环节、乃至整个学科的辐射作用和支撑强度。这一阶段会因教师在专业领域的高度与视野,对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较为关键的影响。

结论

从以上步骤可看出,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在各职业院校机械类课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起的作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也在动态变化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开展实践的组织者、帮助者与促进者,更像导演的角色,把学生引入机械学习情境,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素质。

[1]刘瑛,王健民,等.贯彻1215思想搞好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工程素养[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6(4):13-16.

[2]刘瑛,王健民.试论职技高师院校机械设计课程的1215指导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2007,(29):295-297.

[3]钟启泉,崔允墎.新课程的理论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5]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G712

A

1672-5727(2012)02-0017-03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课题编号:GJA070007)的成果

刘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职业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机械类职业情境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