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2-11-20 05:21朱姗姗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2年5期
关键词:康复科神经内科康复训练

夏 军 朱姗姗

急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多发病,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我院康复科、针灸科与神经内科密切合作,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康复干预,并通过类似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 月~2011年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 或MRI确诊,且为初次发病者,并随机分为早期康复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运动障碍,无脏器严重合并症,Glasgow 昏迷量表大于8分。早期康复干预组男2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61.7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1岁,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简式Fugl—Meyer评分和ADL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其中早期康复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 h且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即病情稳定时(入选时)康复科医生介入并评估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分和ADL 评分情况,指导治疗师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每周训练5 d,1次/d,实行1对1训练,每次60 min左右,具体根据患者体质酌情增减时间,同时辅以针灸理疗,30 d后转至康复科行常规康复训练30 d。对照组在神经内科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30 d后转至康复科行常规康复训练30 d。

1.2.1 早期床边康复 治疗师综合运用Brunnstrom、Bobath疗法、PNF技术训练等方案,主要包括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每天全身各关节向各个方向做全活动范围的活动2~3 次;床上桥式运动诱导患肢随意运动的出现;翻身运动;起坐训练;按摩:注意患者痉挛期出现时避免上肢屈肌及下肢伸肌采用刺激性手法;配合针刺治疗;失语症患者给予语言训练治疗,同时护士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指导,治疗师及护士及时向临床医生及康复医生沟通治疗过程进展。

1.2.2 康复科常规康复训练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Brunnstrom、Bobath 疗法、PNF 技术训练等方案,给予康复训练30 d。

1.2.3 评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生命体征平稳48 h及康复科系统训练30 和60 d后给予神经功能评测,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测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评分。由经过规范培训的本科医师进行。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系统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 果

早期康复干预组患者在康复系统训练30 和60 d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1)(表1);早期康复干预组在康复系统训练30和60 d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P<0.01)(表2)。

表1 2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s)

表1 2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项目 例数FMA入选时 转至康复科时转到康复科30 d后早期康复干预组 上肢 40 20.64±18.15 35.2±14.5* 55.3±15.1*对照组 上肢 40 12.87±6.21 25.47±8.91*46.1±10.1早期康复组 下肢 40 20.43±19.15 24.67±15.1*36.7±16.1对照组 下肢 40 13.11±9.28 18.92±9.92 32.71±6.71

表2 2组患者MBI评分比较

3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150万,其中75%遗留不同程度残疾,目前发达国家比较流行脑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这样一种全新病房的管理模式,它将脑卒中患者集中收治,以脑卒中小组治疗为核心,强调早期规范化治疗和康复,将各种医疗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而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患者不仅仅接受药物治疗,同时接受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三者有机地、恰到好处地结合,构成一种组织化医疗或整合医疗,且对疗效的评价与普通脑卒中病房不同,即它把患者的功能预后、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提高、患者回归社会后的融合效果也作为重要的临床指标,体现了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在我国由于各种条件及资源的制约,这种管理模式还不能普及。近几年,本院康复科、针灸科与神经内科密切合作,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较为实用的早期康复干预,并通过类似脑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的早期康复干预方法包括Brunnstrom 方法、Bobath方法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 技术),这些均为促通技术,即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建立起来的 康复治疗方法,具体机制为用各种方式来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最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中Brunnstrom 方法是利用脑卒中后残余的肌肉功能进行最大用力活动时所引起的泛化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及其他粗大活动的作用以促进正常运动的方法;Bobath方法是以尽可能地缩短痉挛期,今早恢复正常运动功能为目标的治疗方法;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模式中肌肉的收缩,即严格采用各种手法来促进姿势的稳定,在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建立起持续共同收缩,进而维持关节的稳定。

1 南登崑.康复医学.第3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6.

2 谢 芹.脑卒中偏瘫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中国康复,2010,25(6):469-470.

3 宋秀豹.脑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1310-1311.

4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合肥: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8.

5 Gubiz G,Sandercock P.Acute ischemic stroke.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0,8(3):198-201.

猜你喜欢
康复科神经内科康复训练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康复科和护理部的区别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优质护理应用于康复科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ICU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