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2012-11-20 08:21王春霞刘阁玲唐山市工人医院内一科河北唐山063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22期
关键词:凝集素聚糖血浆

王春霞 刘阁玲 (唐山市工人医院内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王春霞 刘阁玲1(唐山市工人医院内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与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DM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或缺血性脑卒中)(HD组)和初诊T2DM(无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各8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抽血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MBL、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结果 血浆MBL水平在HD组明显高于DM组(P<0.05)。HD组TC、TG、LDL均高于DM组(P<0.05),两组间FPG、HbA1c、HDL、病程、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BL、CPR、TC、LDL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DM血管病变与MBL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MBL、CRP水平升高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BL与CRP两项指标之间在DM病人中不显示相关,提示可能以不同机制参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hs-CRP

2型糖尿病(T2DM)病人75%死于动脉粥样硬化(AS)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发现AS具有炎症反应的参与,而糖尿病(DM)是AS的等危症〔2,3〕。国外报道联合检测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可以增加C反应蛋白(CRP)的预测价值。本研究主要测定T2DM患者血浆中MBL、CRP含量及其变化为识别T2DM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探讨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WHO 1999年DM的诊断标准,收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DM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或缺血性脑卒中)80例为HD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40~60岁36例,60~75岁44例。初诊T2DM(无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80例为DM组,其中男42例,女38例;40~60岁36例,60~75岁42例。所有病例均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者。

1.2 观察指标

空腹12 h以上,取肘静脉血,分离血清,当日送检血糖、血脂、肾功能、空腹胰岛素等,其余血清置-80℃冰箱保存。血浆中MBL含量测定: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严格按说明书操作,用酶标仪比色,波长为450 nm。根据测得吸光度(OD)值,换算血浆MBL的浓度。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取血浆加入雅培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样本中hs-CRP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血浆MBL、hs-CRP的检测结果

HD组血清MBL及hs-CRP明显高于DM组(P<0.05)。见表1。

2.2 MBL水平与CRP水平的相互关系

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0.214,P=0.148),没有发现两者有相关关系。

2.3 两组临床情况比较

HD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高于DM组(P<0.05),两组间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病程、体重指数(BMI)比较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1 两组MBL、hs-CRP浓度比较(s)

表1 两组MBL、hs-CRP浓度比较(s)

组别 n MBL(mg/L) hs-CRP(mg/L)80 5.66±1.20 3.96±1.43 DM组 80 4.20±1.12 2.15±1.62 t/P值HD组5.679/<0.05 4.758/<0.05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n=80)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n=80)

临床指标 FPG(mmol/L) HbA1c(%) TC(mmol/L) TG(mmol/L) LDL(mmol/L) HDL(mmol/L) 病程(年) BMI(kg/m2)±0.55 1.19±0.23 6.5 25.1±3.31 DM组 8.08 8.83±2.61 5.22±0.79 1.98±0.69 2.98±0.43 1.18±0.26 6 24.3±3.30 P值 0.723 0.196 0.029 0.049 0.000 0.759 0.506 0.104 HD组 8.32±2.8 9.77±3.29 6.15±0.89 3.56±1.47 4.02

2.4 T2DM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BL、hs-CRP、TC、LDL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DM血管病变与MBL、CRP呈正相关。见表3。

表3 DM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DM大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是AS,目前认为AS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CRP是炎症的急性时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RP血浆浓度水平与DM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MBL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有证据表明至少可通过四种方式发挥作用〔4~6〕:即激活补体,促进调理吞噬,减轻炎症,促进凋亡。是一种兼有调理素和直接激活补体功能的免疫分子,参与构成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本研究结果表明,CRP是T2DM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说明DM时机体内可能存在一定的炎症过程,这一过程可促进AS的形成和发展。高水平CRP可加重葡萄糖、脂肪代谢紊乱及促进血管硬化的粥样斑块的形成,控制T2DM的CRP浓度水平可减少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最近的临床荟萃表明,所有的炎症与细胞因子中CRP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症标记物〔7〕,积极控制CRP可减少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DM血管病变的本质是AS,非酶糖化是DM的重要病理改变,前瞻性研究发现:T2DM患者 MBL水平高者(>1 000 μg/L)比水平低者(<1 000 μg/L)具有更高死亡率(51%死亡病人死于大血管并发症)〔8〕。但 Saevarsdotti等〔9〕发现,高水平的MBL(>1 000 ng/ml)可降低心肌梗死发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对DM患者。Fiane等〔10〕报道低水平的MBL与心脏移植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提示MBL在T2DM血管病变诊断和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以往对T2DM〔8,9〕的研究已证实CRP水平与MBL水平无相关性,与本文结果相符,hs-CRP与MBL可能从不同的侧面参与疾病的发生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TC、TG、LDL是发生AS的独立危险因素。DM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有关,DM所致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AS和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1〕。DM病人由于多种因素作用,极易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其中血脂异常已确定是一个独立因素〔12〕。MBL水平受基因多态性影响〔13〕,T2DM是多基因遗传相关性疾病,其MBL水平是否受遗传等因素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1 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 中华内科杂志,1981;20(11):678-83.

2 向红丁,吴 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学特点基线调查报告〔J〕. 中国糖尿病,1998;6(3):131-3.

3 池之盛.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69.

4 Tuener MW.The role of mannose-binding lectin in health and disease〔J〕.Mol Immunol,2003;40:423-9.

5 Jack DL,Turner MW.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mannan binding lectin〔J〕.Biochem Society Transact,2003;31(4):753-7.

6 Nanta AJ,Jensen NR,Roos A,et al.Mannose-binding lectin engagement with late apoptotic and necrotic cells〔J〕.Eur J Immunol,2003;33:2853-63.

7 Blake GJ,Ridker PM.Novel clinical markers of vascular wall inflammation〔J〕.Circ Res,2001;89:763-71.

8 Hansen TK,Gall MA,Tarnow L,et al.Mannose-binding lectin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Arch Int Med,2006;166(18):2007-13.

9 Saevarsdotti S,Oskarsson OO,Aspelund T,et al.Mannan binding lectin as an adjunct to risk assessment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enhanced risk〔J〕.JEM,2005;201(1):117-25.

10 Fiane AE,Ueland T,Simonsen S,et al.Low mannose-binding lectin and increased complement activation correlate to allograft vasculopathy,ischaemia,and rejection after human heart transplantation〔J〕.Eur Heart J,2005;26(16):1660-5.

11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54.

12 繁 健,朱 杨,汤正义.糖尿病肾病与血脂异常、心血管并发症〔J〕. 上海医学,1998;21(1):17.

13 Steffensen R,Thiel S,Varming K,et al.Detection of structural gene mutations and promoter polymorphisms in the mannan-binding lectin(MBL)gen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 Ers〔J〕.J Immunol Methods,2000;241:33-42.

R589

A

1005-9202(2012)22-490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2.021

1 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一科

王春霞(1971-),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医学研究。

〔2011-11-27收稿 2012-04-11修回〕

(编辑 赵慧玲)

猜你喜欢
凝集素聚糖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对分子质量对木聚糖结晶能力的影响
大型真菌凝集素的结构、糖特异性以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鱼类凝集素概述
木聚糖酶在烘焙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饲料用β-甘露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半乳糖凝集素-3与心力衰竭相关性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