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丹心脑通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2-11-22 06:54贾秀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脑颈性椎动脉

张 俊,贾秀丽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因其多影响椎-基底动脉对脑部的供血,故又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据临床报道,颈动脉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故而引起临床普遍关注。目前本病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判标准,临床上也仅限于从症状方面对其进行治疗,而对其产生原因未予以特殊重视。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历史源远流长,疗效明显。笔者从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选自2008年10月-2011年9月在天津南开中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对照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4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诊断。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1.2.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中的诊断标准,凡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者。①曾有猝倒发作,伴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经激惹征;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属于银丹心脑通治疗范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均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者,排除经检查证实有脑部炎症、肿瘤、出血、外伤者;年龄15岁~70岁。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不属于银丹心脑通治疗范围者;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等系统严重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不按时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者;不依从设计方案规定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3),每日10mg,晚饭后顿服,共服用4周。治疗组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7144),每次4粒,每日3次,共服用4周,观察疗效。针刺疗法:选取风池、完骨、天柱、颈3~7夹脊穴。伴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行间;伴痰湿中阻者,加头维、丰隆;伴肾精亏虚者,加百会、悬钟;伴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血海。操作:选用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针刺深度为0.5寸~1寸,均施平补平泻手法。以上各穴均在得气后施行手法,留针30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1次。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6 疗效判断标准 通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疗效症状评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眩晕完全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解除,TCD正常;显效:眩晕基本消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TCD大致正常;有效:眩晕有缓解,伴随症状及体征减轻,TCD接近正常,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无变化,伴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TCD无明显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将采集的病例数据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别运用χ2检验、方差分析、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ESCV评分量表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颈肩痛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眩晕、颈项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及社会适应这一指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ESCV评分量表积分比较(x±s)分

3 讨 论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清窍,乃由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所致,以虚证或本虚标实多见,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颈项僵痛等症。中医有关“眩晕”的记载,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之理论,还着重指出“上虚则眩”,这与现代医学中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3]。本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及外伤等方面。正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伤”。颈部外伤,以致经络不通,气血闭阻运行不畅,精血不能上注于头部,亦可而发生眩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可分为六方面:气血亏虚,脑髓失养;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痰湿中阻,清气不升;风火相兼,挟瘀上蒙清窍及瘀血内阻,经络不畅。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为现代中药制剂,内含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山楂、绞股蓝、大蒜、天然冰片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食化滞之作用。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颈性眩晕多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而银丹心脑通集多种活血化瘀之精品,使滞者散,瘀者通,恰合病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叶中的提取物银杏总黄酮有较强的对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抗脑水肿、抗缺氧、增加脑血流和改善脑代谢等抗缺血损伤的作用[4],与丹参、灯盏细辛配伍,可明显改善血流变、拮抗钙离子、抑制血小板聚集。三七可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绞股蓝和山楂是公认的天然降脂要药,再配合大蒜,可软化血管,改善脑血流量。天然冰片气味芳香,善于走窜,为脑部之引经药,可明显提高药物在脑部的浓度,并对脑缺血有良好的保护作用[5]。因此本方之配伍,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之目的,为中医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激发经络气血,以调整整体功能,为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如《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为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调整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常用穴。取风池、完骨、天柱,以开窍启闭、健脑醒神;取颈夹脊穴,根据针灸“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可疏调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气机,从而达到祛风通络、活血定眩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银丹心脑通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简便廉效,易为患者接受。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2] 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3] 范炳华.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论的学术价值浅识[J].中医医药学刊,2004,22(9):1628.

[4] 赵明霞.脑缺血后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机制及银杏叶制剂和氟桂利嗪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4):377-379.

[5] 王宁牛.冰片“佐使则有功”之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4,35(1):46-47.

猜你喜欢
心脑颈性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什么是颈性眩晕
卜算子·诗之恋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