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神经性耳鸣针药治疗方法

2013-01-31 07:00胡少川刘群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肝血配穴肾阴

胡少川 刘群英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民医院,宝丰467400)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患者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流水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响声,而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是患者一种主观感觉。耳鸣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产生较大的危害,甚至导致其听力下降、耳聋等。据临床统计,17%~20%的成人有耳鸣,65岁以上老人发生率可达28%,耳疾患者中耳鸣出现率高达85%。中医认为,引起耳鸣的原因无非虚、实二端,根据造成的虚证、实证耳鸣的具体原因,可以将神经性耳鸣分为风热袭肺、肝阳上亢、肾阴亏虚、肝血不足4个类型。以下简要介绍这4类耳鸣的针药辨证治疗方法。

1 疏风清热法

风热侵肺引起的耳鸣多为突发,可伴有听力减退,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起病前2周内多有感冒史。风热袭肺引起的耳鸣如刮风样,耳鸣音调较低沉,耳闭胀闷感,多有自语增强的特点。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舌淡红、苔薄,脉浮数等肺系表证。风热犯肺证辨证要点:风热表证,突出的肺部症状。

肺之络会于耳中。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以致耳窍痞塞不宣而为病。肺受风火,久而不清,窍与络俱为之闭,所以鼻塞不闻香臭,耳聋、耳鸣不闻音声也。清代王孟英 《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曰:“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陷。故古云耳聋治肺。旨哉言乎。”清代尤怡 《医学读书记·耳聋治肺鼻塞治心 》云:“耳聋治肺,肺主声;鼻塞治心,心主臭。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症。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夫声从外入,非无声也,有声而不能入也,而谓肺主声何哉?”

所以该证型的治疗,采用 “耳聋治肺”的观点,从肺论治,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法治疗。方选桑菊饮加减;针灸耳针:取内耳、神门、肺、肝、胆、肾等穴位埋针,每次选2~3穴。体针:可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近端取耳周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取合谷、内关穴,针刺手法用泻法。

2 平肝降火法

肝阳上亢引起的耳鸣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肝胆火热上蒸或七情所伤而致。此证耳鸣如闻潮声或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多在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耳鸣加重;伴有口苦、咽干、头痛、面红或目赤、尿黄或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肝脏与胆腑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循行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体表,起於无名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正中上行,经肩、颈,绕耳,止于眉梢,支脉在目外眥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故取穴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肝阳上亢引起的耳鸣为实证,治宜清肝泻火,疏通耳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针灸治疗采用耳压埋籽法和针刺足少阳、手少阳经穴相关腧穴。耳压埋籽法:主穴神门、内耳、肾上腺、皮质下,配穴肝、胆点;体针主穴:翳风、听会、侠溪、中渚,配穴:太冲、丘墟。针刺手法宜用平补平泻之法。

3 滋阴补肾法

“肾阴亏虚”,就是肾的阴精不足。精能生髓,肾精不足则髓海无以充填,而致脑的髓海空虚,出现头昏耳鸣、失眠健忘等症。肾阴亏虚多由伤精、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暗耗精血所致。肾阴亏虚型耳鸣如蝉鸣,病程较长,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畏寒肢冷、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等症状。

《圣济总论·方剂论》曰:“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肾气虚弱,则足少阴之经不利,故其证腰背酸痛。小便滑利、脐腹痛、耳鸣、四肢逆冷、骨枯髓寒、足胫力劣、不能久立,故曰诊左手尺中神门以后阴脉虚者,为少阴经病,令心闷下重。足肿不可按。盖足少阴肾之经也。治肾经虚惫。四肢无力,面体少色,恶风寒,手足冷,骨节痛,耳内蝉鸣。”故肾阴亏虚型耳鸣宜用滋补肾阴,益肾养窍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遵 《内经》“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原则,可选加血肉有情之品滋肾益精,如紫河车、龟板、鹿角胶之类,使精生血,达到填精养血之功。针灸疗法针灸治疗采用耳压埋籽法和针刺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耳压埋籽法:主穴神门、内耳、肾上腺、皮质下,配穴肾、三焦点。体穴主穴:太溪、照海、听宫。体穴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针刺手法宜用平补平泻之法。

4 健脾补肾养肝法

肝血不足引起的耳鸣,音如蝉鸣,时轻时重,每遇劳累加重。尚伴有眩晕、夜寐多梦、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屈伸不利、目干、视物模糊等症。本证多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失血过多及慢性病耗伤肝血所致。

肾是肝之母,肝是肾之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有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得肝血化生之精填养,故精血同源、肝肾同源。在病理上,肾精肝血的病变亦相互影响,精亏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可导致肾精亏损。肾精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肝血虚,血脉不充、耳失所养产生耳鸣。《经络汇编·足厥阴经肝》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主纳血,为血海,魂之居也。……其母肾水,其子心火。其克脾上,其贼肺金。……与胆为表里。”“其经之脉,受足少阳之交,……过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上行循股内之阴包、……循本经之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阳胆经日月之分,络于胆。”《脾胃论·脾虚则九窍不通论》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

故肝血不足引起的耳鸣治宜健脾补肾养肝。方选补肝汤化裁。偏血亏者健脾补肾养肝、补脑安神,方用地黄饮子加减。针灸治疗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主穴:太溪、照海、听宫。配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耳压埋籽法:主穴神门、内耳、肾上腺、皮质下,配穴肾精亏损加肾、三焦点;脾胃虚弱加脾胃点。针刺手法宜用平补平泻之法。

耳与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灵枢·口问》篇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从脏腑而言,肾藏精,开窍于耳,肾气肾精充足,耳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脾主升清,耳在上为清窍,脾气足,升清功能正常,精微物质才能上达耳窍,耳才能得到充养。从经络而言,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上项,系耳后,直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小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却入耳中”,手阳明络脉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在十二经脉中,除大肠经、心包经外,其余十经皆入于耳中,虚、实证于耳中,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由此可见,与耳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有肾脏、脾脏,手足少阳经脉,其次为手太阳经脉和手阳明经的络脉。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理相关的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千金方》说:“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杂病源流犀烛》说:“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而 《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 “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 《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无所视,耳无所闻”;《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而察耳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如 《灵枢·本脏》说:耳 “黑色小理者肾小,……耳薄不坚者肾脆”;《证治准绳》说:“凡耳轮红润者生,或黄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为肾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不仅存在着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所以,所有脏腑功能失和,均会影响耳朵。

神经性耳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首辨虚实,次明脏腑、经络,重在调脏腑、经络。治标酌从风火求;肾阴亏虚宜治补肾,肝血不足宜养肝。

猜你喜欢
肝血配穴肾阴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这些信号提示肝不好
肝之气血理论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医诊疗中的作用探讨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