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制教育实践与体会※

2013-01-31 07:00晋献春罗海鸥谭千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承中医师中医药

晋献春 罗海鸥 谭千凤 王 兴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医科,重庆400037;2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中心医院,重庆401334;3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401334)

中医学发展史上,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学术和中医临证技巧传承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中医教育模式

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两种主要模式,都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50年代中医学院开办开始,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至今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1]。师承教育模式一直伴随着中医的发展,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初期,师承教育依旧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形式,这一时期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延续以前的师承方式,处于民间自发状态,政府不予干预。建国后,国家逐渐认识到中医手中保存的临床经验的珍贵性,号召中医带徒,直至1979年。1990年至今,开始恢复中医师承教育,这一时期是由政府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并有了一定的政策保证,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使导师和继承人的层次更高,培养性质提到高层次的中医继续教育,逐步实现了师承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

2 现代中医师承制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中医师承教育将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不仅具有师承教育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挽救中医、发展中医的重要意义。通过高等中医院校学历教育,学生可以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可以系统学习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扩宽知识面;在师承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继承指导老师的经验和专长,了解师长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不仅使其从医信念增强,而且徒弟还能在学习中悟出新意而促使中医学不断发展;同时将临床与科研结合,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导师医疗思想和操作等感悟和体会,边学习,边思考,不断发现新问题,开辟新思路,做好中医药的科研工作。此外,也可以促进对学生医德的培养。

3 军队中医师承制教育体会

军队中医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具有很好的条件和优势,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军队高等医学院校做为国家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中医师承制教育,成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2005年,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军队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唯一试点单位,招收了第一批中医师承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了第二批全军中医师承制博士研究生[3],而其培养的中医师承制研究生均成为军队医学院校中医药临床和教学的主力军。2012年,第三军医大学受重庆市沙坪坝区卫生局委托积极为地方培养中医师承制研究生,为促进中医师承教育,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更好推进军队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提高师承制教育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3.1重视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的养生学,以易学为旗帜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传统学术相互融合而构成的其他理论,构成了中医学坚实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古代宇宙观与认识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将有助于对中医药学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与掌握。同时,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学习中医文化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难以获得眼前的利益,却可以提高一个医生的基本素质,这也将促进中医教育与现代医学人文教育密切结合,积极促进医学人文教育。

3.2强化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内涵与精髓,包涵着理、法、方、药等丰富的理论,反映了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与全球积极探究之生命科学密不可分,对于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 《内经》、《难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力求弄通原文,理解原意。坚持基础理论与侍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重辨证论治,不过细分科,奠定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

3.3加强临床实践及诊疗技能训练进一步健全完善师承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和临床并重的原则,通过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病例讨论、整理医案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临床上老师可以随时结合病情讲授理论知识以及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经验,并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临床技能的培养。

3.4改革考评体系及评审制度中医师承教育还应该根据中医师承培养规律和特色,改革考评体系,加强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和评价方法。在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上,同样应该注重临床知识、临床技能的考察。其学位论文也应该是通过研究中医经典而获得的新启发;或是通过跟师学习,对老师临床技巧、用药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或是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跟师受教所得到的新启示等等。

[1]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10-13.

[2]李磊,陈仕杰.论中医师承教育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94-899.

[3]夏蕾,郭建刚.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1):14-16.

猜你喜欢
师承中医师中医药
师承授受经验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赵国岑主任中医师治疗瘿瘤经验
马立新副主任中医师针灸治疗耳鸣经验
高冬来副主任中医师治疗白塞病经验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