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语文教育应对新媒介影响的策略

2013-01-31 22:28
职教通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博客职教语文课程

周 密

职教语文教育应对新媒介影响的策略

周 密

从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表现入手,分析了新媒介对语文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方法:正确、客观认识新媒介;合理将新媒介引入课堂教学;促进新媒介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育;新媒介;影响;策略

现在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并被新事物所影响。他们的生活被许许多多新媒介包围着,他们通过这些媒介获得的信息,远远大于从学校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

面对新媒介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应对?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现状

(一)利用微博学习语文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在微博群体中,学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都拥有微博账号,或彼此关注,或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人物和微群体,及时了解新鲜事、有趣事,并参与其中。自从有了手机版的微博,他们更能及时“织围脖”,用简单的文字反映校园生活、日常生活、身边故事,并配以图片。有时@某某某,交流和传递信息,有时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二)利用网站手机触屏版学习语文

随着iphone、Android等系统的诞生,越来越多的网站,如新浪、网易等都开设了手机触屏版。于是学生们接触信息越来越及时,越来越方便。生活中,愿意购买报纸了解重大新闻事件的学生寥寥。每天学生随时通过手机触屏版,从各大网站获取最新的资料,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它成为了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三)利用电子书学习语文

电子书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记录信息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以纸张为载体的出版方式。它是利用计算机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存储到特定介质中,可供读取、复制和传输的一种数字出版物[1]。

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情节比较强,充满玄幻色彩的武侠、科幻小说、爱情小说或者蕴含哲理的小品文,很少有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经典散文。而电子书恰好符合职教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从北极星书库、公益电子书、小说网等免费电子书网上直接下载进行阅读。阅读不再需要携带书本,也不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排队等候时可以阅读,逛街娱乐时也可以阅读,甚至许多职教生在上课时候偷偷阅读。不仅方便,而且随时都可以阅读。网络小说的风靡正是由于这些阅读人群的存在。电子书迎合了学生的阅读品味。

(四)利用博客学习语文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中学生正是彰显个性的年龄,强调自我个性张扬,博客作为一种表达自由、无篇幅限制的私人空间,毫无疑问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在网上书写自己的青春,上传自己的照片,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文字多是片言只字、漫谈式的写作,并没有一定的格式,很多时候是他们一时兴起的抒情。

二、新媒介对职教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新媒介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载体,在介入学生生活后,成为他们语文学习中可供选择的一种新工具,相对于以往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灵活、方便。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职教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构,把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自由性、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浅阅读、远离经典作品等弊端。

(一)新媒介对职教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新媒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局限,实现了随时随地看书读报的可能,学生们普遍不愿意腾出课余时间阅读报纸和文学作品,新媒介为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文字提供了条件。

2.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语言的地方就会有思维活动。如学生在“编织”微博的时候,将语言“编织”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参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如,有些博客是作者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对于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看待问题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强化。

3.改变功利的写作教学。写作是职教教学阶段的重点,一般写作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现在,虽然写作要求慢慢开放,但是总是有一定的约束性。同时,学生的作文为了取悦老师的欢心,依然是在遣词造句、引用名言警句等技巧性上下工夫。

写作真正需要学生把生活中汲取的材料恰当的酝酿成文字,用合适的语言把生活中产生的一点小小的感悟扩展开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逻辑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博客是学生对生活感悟、表达内心欲望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没有约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的见解,不再为了作文而写作,只是纯粹的写作。

(二)新媒介对职教学生语文学习的消极影响

1.远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阅读在现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本来就是严重缺失的一块,新媒介的出现,抢占了学生更多阅读经典作品、和人类精神大师对话的时间,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新媒介提供的只是一种消遣的阅读,不能成为学生阅读的全部内容。

2.造成浅阅读。新媒介的出现使学生的阅读方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阅读不再是细读,而是简单、快速甚至是跳跃式的阅读,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候,学生开始习惯于浏览式的阅读,阅读内容上更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表面上看阅读了不少信息,实际有效的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必要的沉淀。更重要的是,学生慢慢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也产生了浮躁的阅读感,这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极其不利的。

三、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

(一)正确、客观认识新媒介

现在学生尽管对待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力,但是由于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经验的限制,在接触新媒介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认识新媒介,是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前提。

1.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关注一些有影响有意义的人物的微博和博客,浏览一些发布重要信息和重大事件的网站,然后利用语文课的口语练习,让学生谈近期关注的内容以及对这些信息的看法和态度。

2.教师可以自己创建微博和博客,请学生们关注,并不断更新有意义的内容。可以转发精彩的文章,发布最新的新闻信息。也可以写一些博文,请学生们留言评论。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微博和博客,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评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

(二)合理将新媒介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课堂成为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途径。

1.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新媒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以及对文章的不解之处。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实践相近,写作背景相同,可以将两篇文章联系起来学习,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新媒介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方法方面,新媒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所谓学习课文,不仅仅在课文本身,更应学会触类旁通,相互比较,便于更好的掌握文章主旨,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文章与所阅读的电子作品进行比较,上课时候利用新媒介,将学生所举例的电子作品展示出来,与所学课文进行比较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课文,也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媒介带来的浅阅读的消极因素。

(三)促进新媒介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2]如今社会,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大量的,而且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有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课程资源,也有“潜在”状态、需要经过开发才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的。

“媒介课程资源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方面,媒介课程资源必须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或者传播信息过程中所负载的观念、价值判断等;另一方面,指媒介中的各种信息、观念,在经过选择、开发后,可以运用到具体教学中,作为课程实施的素材或者条件”[3]。新媒介作为媒介和时代融合的产物,不仅表现在传达内容及所负载的观念、价值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其本身形式也可以运用。把新媒介纳入语文课程资源,是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正确选择。

1.博客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博客的出现打破了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写作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它作为一种网络媒介,其互动性满足了学生写作的交流性。任何一个学生的一篇博客,大家都可以浏览、阅读、发表评论。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提意见、找缺点,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心理,也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作为互动的空间,博客让每位学生不自觉地关注其他同学的作文,取长补短;或者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作对比,在对比中能够取长补短。(1)将博客空间作为作文的阵地,改变了课堂上讲解的枯燥乏味,学生也乐意、容易接受写作方面的理论指导。(2)将博客引入作文教学,也解决了语文教师作文批改的难题。传统写作课后,教师批改作文费时费神,学生接到教师辛苦圈点、批改的作文后,也不愿意揣摩。教师的一番心血付诸东流,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没有得到长进。利用博客,作文批改可以实现师生、生生共同批改。作文课实现了即写即评。

2.微博与片段写作整合。微博要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就要求编写者精心组织语言,实际上是对编写者概括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微博进行片段写作,将个人的情感浓缩在一条短短的微博中,这就需要学生推敲字词、锤炼文句才能完成。

3.电子阅读与阅读教学整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然为经典作品,但是有些作品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较少,跟现在的生活和现学的专业距离较远。提供给学生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等现实生活的信息量太少,当然就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如第三册《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实事求是》之类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因受时代的限制,与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学无兴趣,索然无味。此时可以利用新媒介获取信息,阅读一些关于那时候的历史情况、那时代的文章,与历史结合起来讲解,创造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4.与学生人文教育整合。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动态,阅读博客,关注微博,或者利用语文课对学生最近关注的网络信息进行点评,帮助学生体验感受真善美和假恶丑,教师将生活这部大书中的温暖和大爱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人生。

[1]白莹.中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审视和掌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鸿英.语文教师: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张曦.媒介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G712

A

1674-7747(2013)09-0023-03

周密,女,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育。

[责任编辑 陈国平]

猜你喜欢
博客职教语文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博客天下
博客相册